洛阳社区
标题: “者”之疑 [打印本页]
作者: 1027318649 时间: 2025-2-15 18:11
标题: “者”之疑
“者”之疑
前不久说到“成”字,说句干焦老实话,自小时入学直到当下,实在不知道“成”字有“戊部丁声”之说,直到目前才知道“成”字有过“戊部丁声”的历史,后来才演变成如今属“戈”部的“成”字。就此又想到了有时阅读出版时间较久的一些书籍或文章,遇到带有“者”字部件的疑难字时,为什么把“者”按八画计在某些工具书中竟查不出来,而必须将“者”看成九画。又想到解放初期刚上小学的时候,《国语(现在叫<语文>)》课本里见到过“者”字的“日”上都有一个“点”。当时从没想过这个点不顺眼。也是最近才注意到,凡是部件里有“者”的字,“者”字的那一点不知从何时起都没有啦。
还是利用百无聊赖时看蚂蚁上树的时间,想看看“者”字中间那一点究竟是咋回事儿,我查找了网络上或手头的一些工具书,说法不一。
《四角号码新词典·笔画部首索引》的“八画老部”仅收了唯一的“老”,表明未计“点”(图一)。《四角号码新词典·笔画部首索引》把“煮(煑)归入“火”部十二画,表明“者”的点未计(图二)。把“渚”归入“水”部11画(图三)也说明点未计;却把“著”归入“艹”部12画(图四),把“都”归入“邑”部11画(图五)。很明显,《四角号码新词典》是把“者、煮(煑)、渚”这些字实有几画算几画啦,却把“著、都”这两个字分别多计了一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地看,《四角号码新词典》中,上述这些字的部件“者”都有一点,同一个部件“者”,之所以笔画计算不同,应该是出版社在编排时有误。俗话有“看人下菜碟”。这里也看字下菜碟啦。
商务印书馆1962年8月北京第9次印刷的《汉语词典(1937年
3月初版、原<国语辞典>简本)》.是把上述提到的《四角号码新词典》中的几个含“者”的字都看作有点计算笔画啦(图六——九)。
《康熙字典》把“者”归入“老”部,称“康熙笔画 10 部外笔画4”(图十),如果这个“4”是指“日”的笔画,则只有这个“者”没有把点计入。而字典上这个“点”却是清清楚楚的(图十)。其它诸如“都、渚、煑、著(图十一——十四)”等则都有点
《说文解字》未收录“著”字,《煮》字与现在写法有异,且出入较大,故此本文略去。其余的 “者”“白”部,有点。(图十五)。“渚”“水”部,有点,(图十六)。对于“都”字除将其归入“邑”部外,更是把总笔画计为12画,没少计,竟还多了一画,原因不详(图十七)。
前不久说过的“成”字和现在又说起的“者”字,都表现了汉字的一些演变过程,而且在演变中还有一些差异。值得庆幸的是,殊途同归,现在早已有了定论,使用时已经不存在争议。我只是想知道,“戈”部的“成”和“戊”部的“成”,有点的“者”和没点的“者”之间是啥关系:是繁体与简化?还是互为异体?抑或是别的什么?
7 ]! L+ i, s1 v! d6 r% X% s. ~$ d2 O
前不久说到“成”字,说句干焦老实话,自小时入学直到当下,实在不知道“成”字有“戊部丁声”之说,直到目前才知道“成”字有过“戊部丁声”的历史,后来才演变成如今属“戈”部的“成”字。就此又想到了有时阅读出版时间较久的一些书籍或文章,遇到带有“者”字部件的疑难字时,为什么把“者”按八画计在某些工具书中竟查不出来,而必须将“者”看成九画。又想到解放初期刚上小学的时候,《国语(现在叫<语文>)》课本里见到过“者”字的“日”上都有一个“点”。当时从没想过这个点不顺眼。也是最近才注意到,凡是部件里有“者”的字,“者”字的那一点不知从何时起都没有啦。
还是利用百无聊赖时看蚂蚁上树的时间,想看看“者”字中间那一点究竟是咋回事儿,我查找了网络上或手头的一些工具书,说法不一。
《四角号码新词典·笔画部首索引》的“八画老部”仅收了唯一的“老”,表明未计“点”(图一)。《四角号码新词典·笔画部首索引》把“煮(煑)归入“火”部十二画,表明“者”的点未计(图二)。把“渚”归入“水”部11画(图三)也说明点未计;却把“著”归入“艹”部12画(图四),把“都”归入“邑”部11画(图五)。很明显,《四角号码新词典》是把“者、煮(煑)、渚”这些字实有几画算几画啦,却把“著、都”这两个字分别多计了一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地看,《四角号码新词典》中,上述这些字的部件“者”都有一点,同一个部件“者”,之所以笔画计算不同,应该是出版社在编排时有误。俗话有“看人下菜碟”。这里也看字下菜碟啦。
商务印书馆1962年8月北京第9次印刷的《汉语词典(1937年
3月初版、原<国语辞典>简本)》.是把上述提到的《四角号码新词典》中的几个含“者”的字都看作有点计算笔画啦(图六——九)。
《康熙字典》把“者”归入“老”部,称“康熙笔画 10 部外笔画4”(图十),如果这个“4”是指“日”的笔画,则只有这个“者”没有把点计入。而字典上这个“点”却是清清楚楚的(图十)。其它诸如“都、渚、煑、著(图十一——十四)”等则都有点
《说文解字》未收录“著”字,《煮》字与现在写法有异,且出入较大,故此本文略去。其余的 “者”“白”部,有点。(图十五)。“渚”“水”部,有点,(图十六)。对于“都”字除将其归入“邑”部外,更是把总笔画计为12画,没少计,竟还多了一画,原因不详(图十七)。
前不久说过的“成”字和现在又说起的“者”字,都表现了汉字的一些演变过程,而且在演变中还有一些差异。值得庆幸的是,殊途同归,现在早已有了定论,使用时已经不存在争议。我只是想知道,“戈”部的“成”和“戊”部的“成”,有点的“者”和没点的“者”之间是啥关系:是繁体与简化?还是互为异体?抑或是别的什么?
7 S5 Z* w4 c! e
作者: 邙山窑洞 时间: 2025-2-16 10:03
咬文嚼字,很有意思。
作者: 石在 时间: 2025-2-16 10:18
关注。
作者: 1027318649 时间: 2025-2-16 19:06
谢谢邙山窑洞和石在老师* x5 g6 Q% h4 s7 j# v, r
过奖啦。远远说不上“咬文嚼字”。闲着没事儿,消遣而已。
欢迎光临 洛阳社区 (https://bbs.lyd.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