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社区

标题: 河南卫的前世今生 [打印本页]

作者: 夏惟东    时间: 2023-5-9 06:28
标题: 河南卫的前世今生
明朝河南卫的前世今生
     汝阳县行政区域以伏牛山脉大虎岭为界,分山南和山北两大区域。自明成化十二年析汝州、鲁山、嵩县地设置伊阳县(1959年改称汝阳县),山北片即汝阳县经济文化重地。明初实行里甲制,伊阳县编户三十一里,其中山北片有蔡店里、白元里、内埠里、岗底里、茹店里、报恩里、双泉里、大安里、土门里、夹马里、夏堡里、富流里、辛店里、潘家里、曲家里十五个基层组织,还有一个军垦农场—河南卫。
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朝之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一是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十年间朝廷先后组织18次大规模移民活动,所迁移民涉及18个省市的490多个县900余姓。共计100多万人。据汝阳县山北诸多姓氏家谱记载,大部分姓氏始祖来自于大槐树移民后裔。二是为建立有效的赋役制度,形成了严密的户口和财产登记制度。要求按户登记姓名、籍贯、年龄、丁口、产业、实行户帖制,将户帖发放给各户,全国户籍在户部汇总。每110户编为一里。由丁粮最多的十户为轮值里长,其余100户则为甲首。
明初军事机关为大都督府,在编制和训练军队方面,创立了一种卫所制度(史学界评价朱元璋为不花军费养军队)。卫所人员由从征(跟随朱元璋南北征战的下层官兵)、归附(归附明朝的元蒙降卒、败军)、谛发(犯罪发配充军人员)、垛集(强力征调民户为壮丁者)组成,所有人员编入军籍,世代沿袭,万世不能改变,军户中除正军外,其余子弟则为军余或余丁。正军到卫所充当旗军,该军户还须出二名余丁。其中一位随同正军至卫,在营从事生产,佐助正军,供给军装。另一名留守原籍从事生产活动,供给正军其他需要。
都督府统一掌管军籍,普通地方行政官吏无权管辖军人。军户的主要职责、义务是承应军差。军队耕战结合,平时既要屯耕,也要进行军事训练。并且还要保卫边疆和镇守地方的任务,具有武装力量和生产力量相结合的性质。卫所把全军军士都编排进来,每112人编为一个百户所,每十个百户所编为一个千户所(1120人),每五个千户所编为一卫(5600人)。卫所的军官分别为百户、千户、卫指挥使。百户以下的军事单位为总旗(约50人)、小旗(10约人)。
汝阳县大虎岭以北区域古为秦楚古道、秦郑古道、洛宛官道、既是丝周之路古马茶道节点,又是军事要冲,山脉、湖泊(广成泽)成为天然屏障,汉曾置“广成关”于此。东汉时期又被列为皇家猎苑,定名为广成苑。此在发生诸多改变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
历史变迁,昔日皇家猎苑广成苑随着贫民进苑耕种逐渐变成农田和山林,元末明初广成泽湖水也逐渐枯竭,呈现出大片肥沃土地。明朝在此设置河南卫,屯兵耕种,镇守地方。至明末清初,连年战乱及灾荒,百姓流离失所,到处迁徙避难,河南卫官兵受命征战,损失惨重,加之逃避战乱和灾荒,军户人家能逃则逃。由于人口锐减,清顺治十六年伊阳县收并河南卫为陶铁里(即今陶营镇),伊阳县原来的三十一里改为五里,山北片设置 白元里、陶铁里,将河南卫军籍人口转入地方户籍,接受地方行政管理和缴纳赋税。河南卫的百户所、千户所分布地(涉及到今汝州临汝镇、温泉一带)分别以卫所军官姓氏或从事职业工种命名村落名称。如草营、陶营、铁炉营、马营、罗营、东营、西营、响岗营等,留下具有河南卫的历史痕迹。
沧桑巨变 ,昔日河南卫,伊阳大粮仓,改革开放后成为河南省省级产业聚集区,如今厂房林立,车水马龙,主导产业以陶瓷、玻璃、煤炭化工、钢构等新型建材为主,数百家高新技术企业云集于此,成为汝阳县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数以万计当地村民就近进厂务工,并带动了当地三产服务业迅速发展,为振兴乡村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之明显的区域优势,S238道、焦枝铁路、二广高速、洛宛高速、新伊高速、伊沁高速环绕横跨其境。酒祖大道、汝安公路及村村通道路交织成网,铁路客运站、铁路货运站交通便捷,九川新城成为新的地标,俨然山北汝阳新城逐渐形成,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便利的交通,此地已经成为洛阳半小时、郑州1小时经济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展现璀璨异彩。

  b" b% \1 t- U. f& Q
作者: liuxinan    时间: 2023-5-10 02:49
欣赏佳作




欢迎光临 洛阳社区 (https://bbs.lyd.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