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社区

标题: 司马光《永济渡二首》及宜阳永济桥 [打印本页]

作者: 天岸岭南    时间: 2022-9-1 17:33
标题: 司马光《永济渡二首》及宜阳永济桥

7 w+ l+ Z- O/ }
永济渡二首①
! Y- i/ z9 f1 V5 j) @
其一
6 W4 b4 s- j" m) z; S& }; ^  ?
  洛水寒可涉,长汀柳飞叶。②
! A  B; R( Z! B0 |( i& [6 e
    节物先无期,自与幽怀惬。③④

0 O: c3 S( q% T
其二
& H5 ~6 E  o7 `) v, E2 A) `0 L
清波见白鸥,静林闻啄木。

2 C. E" Q) [) f; I) C
泉细入平沙,云闲出幽谷。
/ V6 k7 r) m3 j# V# `9 }* |) |. ~
【注解】①永济渡:永济桥遗址。唐《元和郡县图志》载:“永济桥,在县西十七里。炀帝大业三年置,架洛水。隋乱,毁废。贞观八年修,造舟为梁,长四十丈三尺,广二丈六尺。”2012325日,洛河灵山段橡胶坝施工,发现遗址,确定了准确位置。②汀tīng:水边平地。③节物:作为;行事。④幽怀yōu huái:隐藏在内心的情感。
1 A' o9 L$ K: z5 F; b
3 c: ]/ h( s4 y1 p. t
历史上隋唐和明清的宜阳县永济桥

8 r- B+ y8 Y$ |7 E& G
唐代,永济桥曾以国内四大石柱桥之一的身份闻名于世。

5 G7 U& X5 ?" R% M& l" U' P
《唐六典》载:“天下石柱之梁有四,洛三灞一。洛则天津、中桥、永济,灞则陕西之灞桥也。《旧唐书》亦载:天下……石柱之梁四,洛则天津、永济、中桥,灞则灞桥……皆国工修之。这里所说的”“,是指洛阳的洛水和灞水。

) \  w4 C/ x' ]2 h! C+ D
永济桥位置有两种记载。明代李濂纂修的《河南通志》)记载在宜阳县东十七里。

' X* i4 \$ t. a) y. u9 Y7 t* |
关于桥的形制,《宜阳县志》解释为:“元和志谓永济桥造舟为梁,而六典(指《唐六典》)以为石柱之梁者,盖始则造舟为之,其后易以石脚耳。即永济桥最初是用木船连接的浮桥,后来改成了石柱桥。改为石柱桥的时间,当在《唐六典》成书的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之前。

) |* A" B' E# p$ G
《宜阳县志》永济桥条目后有一段考释文字,大意是说永济桥的遗址老辈人相传在李家营村东,南通周村北对八关寺(今邵窑),因时间久远淤埋在河滩下,本已难以分辨,但清代嘉庆年间(约1810年前后)洛河发大水冲毁了北岸,露出了无数桥石。桥石全为正方,用铁卡钩连,大的石块需专车装载。桥面木板有一尺多厚、一两丈长,用来做家具很好(可见未曾腐朽)。后来每逢涨大水,往往有桥石塌出,还能大致看出基址的模样。县志上的这段记载以父老相传和洛水冲出的桥石为据,证实了《河南通志》永济桥在宜阳县东十七里的说法。
, d: _" L- Q+ m
唐《元和郡县图志》载:“永济桥,在县西十七里。炀帝大业三年置,架洛水。隋乱,毁废。贞观八年修,造舟为梁,长四十丈三尺,广二丈六尺。能佐证这座桥位置的,还有宋代的《元丰九域志》:唐柳泉驿当即在宋柳泉镇东,距永济渡桥约十三里。永济渡,在河南寿安县,有浮桥,桥坏,即为渡。两段文字表明:永济桥始建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最初是座造舟为梁的浮桥,隋末桥废,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又在原址重修。

  a% F4 i( s! s0 `3 f. y
2012年3月下旬,洛河灵山段橡胶坝动工修筑,坝址在桥头村北原水电站拦水处,这使得一座湮没水下一千多年的古代名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325日,工人们在开挖坝基时有了惊人的发现:水底沙砾层下,一米见方的青色石块挨挨挤挤,或横斜排列,或彼此压叠,一时难以数计;石块之间,偶见胸围径尺的木质桩基深入地下,虽有年头却未见朽腐。现场的人们有过各种猜测,是古代的船运码头?是过去的石质桥墩?众说纷纭。地方史志学者走访了施工人员和当地群众,确认这便是著名的隋唐永济桥。
2 j/ A* s$ G0 C; m6 i
灵山段永济桥石柱基的发现,证明了宜阳历史上曾有过两座永济桥,隋唐时在县西十七里,明清时在县东十七里。
, C8 U7 R, v- z+ s! o$ |$ Z# U8 a# W: |

) x8 P- S4 R% V




欢迎光临 洛阳社区 (https://bbs.lyd.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