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社区

标题: 林黛玉是洛阳老城人。他死后就葬在洛阳北邙山 (2) [打印本页]

作者: 山村牧笛    时间: 2022-8-9 08:57
标题: 林黛玉是洛阳老城人。他死后就葬在洛阳北邙山 (2)

# o6 A- k6 }& m6 d# C9 w* s! b) L. j; {1 ?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
隐寓了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的轨迹

( Y8 o  J( C# U8 Q7 t

林黛玉进贾府因版本不同有不同回目: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甲戌本回目为: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蒙府本在收养有侧批:二字触目凄凉之至。

据南疆绎史记载: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南京百官迎见朱由崧于龙江关舟中,请其为监国。朱由崧身穿角巾葛衣,坐于卧榻之上,推说自己未携宫眷一人,(朱由崧角巾葛衣孤身一人。笔者注)准备避难浙东。众臣力劝,朱由崧同意。后经江南四镇拥立(收养)称帝。护官符:贾、王、薛、史隐寓了江南四镇。

又明人谈迁《枣林杂俎》仁集《定策本末》条记载:“初,迁闻王谒陵,出朝阳门外,万众伏候。见王乘辇,角巾半污旧,手摇白竹扇,有陇亩风。窃心幸之。不料淫佚败度,为怀愍之续也。”

这里的抛父、孤女、收养皆指朱由崧在洛阳陷落以后和母亲邹氏失散孤身一人逃难在船上角巾伴污旧的情景。所以脂砚斋在蒙府本有侧批:在收养有二字触目凄凉之至。

作者用烟云模糊法描写林黛玉用收养二字来对应了历史情景,真实地反映了朱由崧三年的流落生活的不易,致使身体面庞憔悴、角巾葛衣、角巾半污旧”、一副落魄之像,后经卢九德游说江南四镇拥立当了傀儡皇帝,可见收养二字之凄凉。

第三回原文: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甲戌侧批:写美人是如此笔仗(障,谐音法。笔者注),看官怎得不叫绝称赏!]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甲戌侧批: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甲戌眉批:从众人目中写黛玉。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

众人目中的风流态度正应了明人谈迁《枣林杂俎》所记载的手摇白竹扇,有陇亩风。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脂砚斋不失时机地侧批写美人是如此笔仗(障眼法,谐音法。),看官怎得不叫绝称赏,叫绝称赏其真实的意思就是要读者仔细思量历史的真相朱由崧是不是这样窘迫。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作者不惜笔墨极力铺陈王熙凤、贾宝玉的穿戴,而林黛玉、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的衣着则一笔带过。作者就是让我们读者注意林黛玉及三春当时的落魄景象。从而认定林黛玉隐寓了朱由崧。

如果读者不注意这些衣着的叙述,不理解作者含蓄委婉、似是而非的描写,就真以为是写美人了。又从众人目中写黛玉虽风流态度、草胎卉质,指出当时的朱由崧贵为皇族嫡亲虽逃难落魄又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架子,此时的他也只能是依附(收养)别人做个傀儡(草木人)。岂能胜物(驾驭皇权)耶?

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衣裙(一群)隐寓了一群东林党人虽不满意但碍于江南四镇的威势不得不勉强支持。

第三回原文: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甲戌侧批: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

这方是正文起头处。作者表明了把朱由崧登岸监国开始作为红楼梦的开头。意思就是红楼梦所描述的主要是南明那段历史。第一、二回(前两回)主要叙述了为什么要写红楼梦以及介绍了朱由崧的家世,相当于朱由崧的世家传。

我们看明季南略的记载: 五月纪     初一戊子朔,王(指朱由崧。笔者注)自三山门登陆。至孝陵,乘马从西门入。    初二(己丑),诸臣谒王于行宫。

    初三(庚寅),百官朝服,王行告天礼;祝文飘入云霄,众以为异。魏国公徐宏基进“监国之宝”。

朱由崧弃舟凳岸在南京被拥立为帝,正式拉开了近20年南明史的序幕。

第三回原文:如海乃说:“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雨村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
2 p! L' h, [1 K. z6 w

在王府本,戚沪本和戚宁本中林如海那句“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变成了“正月初六小女入都”,这个日期变得更加具体、明确。为什么林黛玉入都的时间会有这样的差异?而且写的是“入都”,为什么不写启程呢?应该说一个林黛玉的启程时间不是大问题,为什么描述的不一样呢?这一方面是红楼梦作者隐寓描写的一个特色(误谬,凡是有误谬的字眼提示读者注意其隐寓。)另一方面主要是符合历史上记载的时间。这里的“出”字、“正”字都是五(笔)划字表示五月,可见作者对五月初二至初六这个日期的敏感,也就是朱由崧五月初一进城、初二诸臣谒王、初三监国等。

入都就是进京。在甲戌本第三回回目为金陵城起复贾雨村,入都就是进金陵城、石头城、南京城。

在第二回原文: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甲戌侧批:点睛神妙。】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金陵地界、六朝遗迹、石头城甲戌侧批点睛神妙(千皴万染)即说明了荣国府地点就在石头城南京,宁国府的宁字就是南京的别称。

第三回原文: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

作者强调林黛玉只进了西边角门。按照一般规制西边角门是杂役下人进出的为什么林黛玉从西门进?

我们看历史是怎么记载入西门的:

据南疆绎史记载:五月戊子朔(五月初一),王乘马自三山门外至孝陵。从臣请从东门御路入,王逊避自西门入,至享殿,祭告毕,次谒懿文太子陵。

五月初一,王朱由崧至孝陵。从臣请朱由崧走东门御路入,朱由崧逊避(自觉无颜见祖宗)自己从西门入。这样林黛玉从西门入的问题(误谬)就迎刃而解了。

% v. {3 M+ U3 Y- S8 Z

林黛玉拜见二位舅舅


$ r" o) W9 ~( n0 @$ ~原文: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方驾上驯骡,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进入三层仪门(史载三山门。笔者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有。

此前我们一直纳闷贾赦的府邸为什么是黑油大门?且又怎么是小巧别致?以贾赦爵位之显赫其府邸绝不应该是黑油大门。很明显这不符合规制。而且院子要比贾政的小巧别致。且是随处之树木山石。那我们从历史上找一找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南疆绎史记载:五月戊子朔,王乘马自三山门外至孝陵。从臣请从东门御路入,王逊避自西门入,至享殿,祭告毕,次谒懿文太子陵;自朝阳门入东华门,步行谒奉先殿。出西华门,驻跸内守备府。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林黛玉拜见二位舅舅时为什么没有见到贾赦、贾政。该段的描写隐寓了朱由崧初到金陵谒孝陵、懿文太子陵。所以贾赦的院门在书里是黑油(漆)的、且小巧别致。故意露出一点儿真相(误谬),提醒读者注意。原来贾赦庭院的不是府邸而是陵寝。红楼梦作者就是这样为了尽可能准确描写朱由崧在南京称帝的情景,又要讳知者不得不用千皴万染、一点一滴的描述来尽量反映历史真相,从而使读者能解其中味,读懂甄士(史)隐。


, y+ ]- k2 V9 y6 `) f

(待续)
% k- O8 }$ M0 z& ~( B/ A$ f

参考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南明史(顾城)、明季南略、南疆绎史等。

     声明: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山村牧笛        

2022.8.7立秋后二日

# C( X  g& ^; V" ]

作者: 金銮殿    时间: 2022-8-9 10:21

作者: 山村牧笛    时间: 2022-8-9 10:23
金銮殿 发表于 2022-8-9 10:21

6 C" z+ P$ c. M
作者: 理由885    时间: 2022-8-9 22:03
期待后续
作者: ssot    时间: 2022-8-12 14:13
" e+ ]' Q. p6 d
据说邙山金村就有一座“戴玉冢”,是不是就是林黛玉的坟
作者: ssot    时间: 2022-8-13 17:32
ssot 发表于 2022-8-12 14:13
9 L/ e5 }5 n* \5 T& V2 C据说邙山金村就有一座“戴玉冢”,是不是就是林黛玉的坟

: `" m% M4 r( V' n3 |" H, A- G0 K. h8 N
建议文物部门开掘求证
作者: 柳杨依依    时间: 2022-8-13 17:40
长见识。
作者: soot    时间: 2022-8-15 09:07

  I+ {% G3 }! M4 L! d: q8 \6 \0 T又给洛阳增加一处旅游景点
作者: 山村牧笛    时间: 2025-2-7 14:51
ssot 发表于 2022-8-12 14:13
! }- j+ h) n" @$ R据说邙山金村就有一座“戴玉冢”,是不是就是林黛玉的坟
* T) Y; O$ L, f4 m' K3 b% Y

作者: 邙山窑洞    时间: 2025-2-7 15:12
如此求证未免牵强了些
作者: liuxinan    时间: 2025-2-7 16:59
欣赏
作者: 山村牧笛    时间: 2025-2-10 11:36
邙山窑洞 发表于 2025-2-7 15:12
# Q% j$ c" w9 M( A- d9 n* k+ C5 b9 ^  D如此求证未免牵强了些

5 t4 A( j! E! V+ f8 s- N, ]) {- G石头记原文有脂砚斋批语所示:〔庚辰眉批:《石头记》总于没要紧处闲(显)三二笔,写正文筋骨。看官当用巨眼,不为被瞒过方好。壬午季春。第十五回〕。批语说明了红楼梦的“千皴万染”即这些历史语言碎片,读者要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把这些具有历史性质的语言碎片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真真切切的南明史。诚如林黛玉问菊的诗句:“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第三十八回”这个片语时的时(史 谐音法),就是红楼梦里历史语言的只言片语。当然前提是要读者熟悉明史熟悉南明史熟读红楼梦。至此,不由的想起嘉庆年间流传的一句话“开言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这个缺典正是指缺少历史典籍。没有了历史典籍做底本,《红楼梦》是越看越糊涂。一百多年来,人们看红楼梦糊里糊涂的根源在此。
作者: 山村牧笛    时间: 2025-2-12 09:42
liuxinan 发表于 2025-2-7 16:59
" U5 t+ k* ]& ~' k+ V6 O4 B欣赏
7 N, p* E. v) I3 M6 B8 s9 d
7 e$ \6 U. M! O1 Y/ u

; T! r+ \. [$ a& f: f8 B. }2 f3 n4 P
问菊 林黛玉

9 F1 \* S; M: {  A# F% E& a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 h; |5 f* R4 R. `( X+ J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 k8 @+ k- m0 r, ~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 e+ x' X* [, x* [! c3 q  O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 {2 K2 s3 y3 M, R; Q7 U

& j: z4 s  E1 A3 {0 i! h9 m
问候!

, E8 b  j0 D+ a3 U) q1 p% Y$ j. \4 x2 J- p) o8 I6 z! i0 {

9 [/ z$ D. e' T6 o2 A





欢迎光临 洛阳社区 (https://bbs.lyd.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