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今洛阳市孟津区黄河北岸的冶戌村,有一处古迹——营花寨遗址。营花寨地处高约7米的寨堤上,占地2500平方米,史载“其势独高,若层台然”。站在寨下观看,一株粗壮干枯的古树引人注目。树下有方形灰砖门墙一座,中间镶石门,刻“南天门”字样。 沿石阶登上寨堤,北侧的一面石碑首先映入眼帘,石碑上的文字显示,营花寨遗址于2007年11月被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侧另有一块石碑,上 书“西晋潘安植柏”。碑后是青砖砌成的花坛,坛中有一株古柏。树高约7米,径粗需两人合抱,树干向南倾斜,树根裸露粗壮。 相传潘安治理河阳县政通人和,深得百姓民心。群众感激其恩德,特进献翠柏一株,潘安欣然把它种在黄河边。后来,潘安调离河阳县。唯独朝向他做官的东南方,有一枝翠绿。而后,每遇潘安调任,柏树都自动转向。潘安逝后,此柏四大枝仍只有一枝翠绿,且每60年轮换一枝,故而被人称为“转枝柏”。 营花寨遗址是西晋大文学家潘安任河阳县(今孟州、吉利)县令时修造的后花园。至今洛阳市、孟州市流传着潘安的许多传说。 潘安有一个 “古代第一美男”的美誉。潘安(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即潘岳,字安仁,河南郑州中牟人。潘岳仪容俊美,谈吐风雅,每当他坐着车经过洛阳街头时,总会引来许多行人的驻足围观,下至待字闺房的少女们,上至头发花白的老妇人都被潘安的美貌惊羡。她们纷纷将篮子里新鲜的果子抛入潘安的马车中。由于围观的人太多,他的车中居然被粉丝们抛掷的果子装满了,这就是“掷果盈车”成语典故的由来。 潘安喜爱种植花草,相传他的公堂也设在花园之中。潘安在花园里挖一口井,以作浇花之用,这井不深,井水充盈,名为浇花井。为处理民间斗殴吵架的官司,他专门做了几只尖底大水桶放在大堂上。凡是因琐事闹上公堂的,潘岳先给原告一只尖底水桶,给被告一根扁担,一条井绳,让两人去花园浇花。要想成功浇花,必须两个人齐心协作,达成默契,相互配合。起初两人磕磕绊绊,你恼我怨,极不配合,但衙役在一旁监督着,他们也只得互相协作。一人汲水,一人穿杠,统一上肩,共同抬水浇花。等到累了半天终于把花浇完,两人在互相合作中,找到了默契,开始相互理解和体谅,心中的火气早已烟消云散,再互相看看,都一脸愧色。这时,潘安才问:“官司还打不打?”二人都说不打了。两人都为自己的小肚鸡肠而羞愧,于是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欢重修旧好。这就是著名的“浇花息讼”。 潘安器宇不凡,不乏追求者,却非常重情重义。潘安和妻子杨氏12岁时两人便定婚了,婚后两人也十分恩爱,对妻子一往情深。杨氏去世后潘安写了好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诗,缠绵悱恻,开创了悼亡诗范围只限于妻子这一先河。此后,他终身未再续弦,成为千古佳话。直到今天,人们也在用“潘杨之好”来形容夫妻恩爱。 潘岳不仅是一位好丈夫,还是一位好儿子,至真至孝。潘安任河阳县令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就把母亲接到身边。他喜爱花草树木,他栽的桃李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 潘安做河阳县令时,“勤于政绩”为了防止黄河泛滥和水土流失,潘安发动民众广植桃李,一时之间,河阳遍地桃红柳绿。后人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代称潘安,或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庾信在《枯树赋》中赞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李白也赞他说:“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村。” 当时西晋开国第一开国功臣贾充的外孙贾谧(mì)权势滔天,贾谧喜好文学,开阁延宾。石崇、潘岳、陆机、左思等经常在巨富石崇的金谷园里饮宴作诗,故称之为“金谷二十四友”。潘岳性格浮躁,趋于势力,与石崇等巴结侍奉贾谧,总是等到贾谧出门,看到飞起的尘土就开始下拜。这时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不幸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神志不清,被逼抄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潘安虽不是策划者,但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这次奸计得逞,潘安终也不得善果。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房玄龄评价潘安说“岳实含章,藻思抑扬。趋权冒势,终亦罹殃(lí yāng)。”潘安集才情、美貌、专情、至孝和政治上的罪恶于一身,是个复杂矛盾的人物。他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仍然被现代人所熟知,是人们崇拜他英俊的外表和横溢的才华罢了。 2 r, ]4 F3 i. c) @4 W;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