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一扇清风越古今 王君超 夏天袪暑纳凉离不开扇子,自古至今,从达官贵人,到庶民百姓,概莫能外。一把扇子,大的如蒲扇,小的如团扇,它们虽体轻身微,却能穿越历史长河,跨过千年岁月,一扇清风,源远流长。即便进入电器和高科技新时代,扇子依然为纳凉用品,为人们所喜爱。 当你步行在洛阳老城西大街、洛邑古城,抑或其它旅游景区,总会看到街面上三五成群的美女们,身着汉服霓裳,手拿一把扇子,一边游览,一边打卡拍照,那娟秀牡丹图案的团扇、折叠扇,成为女士们的道具和装饰品。这样的场面,不光洛阳有,外地旅游景区同样屡见不鲜。置身此地,观此情景,自己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千百年前的隋唐汉魏朝代。 不难想象,古人与今人一样,夏天也害怕酷暑炎热,需要祛暑纳凉的扇子。 据记载,远古时代,夏季天热时,人们出于对酷暑的本能反应,会随手折一片树叶扇风取凉;拼几片鸟类羽毛轻轻扇动,扇出一丝微风来。用来扇风的树叶和羽毛,便是扇子的雏形,之后的蒲扇、团扇、折扇自古延续至今,也难怪扇子的“扇”字“户”下有“羽”,可见扇子与羽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扇子的特点与功用,可以从许许多多古画、诗歌及文学作品中寻觅赏阅。 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画三国时期的吴国君主孙权,孙权手里的扇子叫麈(音同主)尾扇,用麋鹿尾巴上的毛制作,麋鹿尾毛稀有珍贵,显示孙权的地位、身份和高贵。 《洛神赋图》长卷里,有一卷描述魏国曹植与洛神相遇的故事,洛神拿的扇子也是麈尾扇,不过她的扇子多出来两只“耳朵”,耳朵随洛神飘飘衣带,在流动的空气中摇摇摆摆,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女一样楚楚动人。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经典名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手摇羽扇,头戴青丝制成的头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的灰飞烟灭。用“羽扇纶巾”刻画周瑜儒雅风度,潇洒俊逸的形象。 在《三国演义》里,传说诸葛亮的羽毛扇具有多重意义和象征——提醒警醒、表达爱情、纪念感恩、文化象征,等等。在众多注解中,羽毛扇象征诸葛亮智慧,最容易被读者和观众理解。有关戏曲中,诸葛孔明总是手拿羽扇,沉着从容,似乎他的智慧与锦囊妙计全隐藏于羽毛扇中,忽扇几下,计策即出,千军万马在其扇下奔腾而过。 扇子的主要用处是扇风,对于大众来说,用羽毛做扇子虽美观但不适用:一是材料贵重,二是羽毛太轻飘了,扇出的风量小不过瘾。于是,聪明的人们便采用阔大厚实耐用的蒲苇叶子做扇,名曰蒲扇,习称芭蕉扇。文艺作品里对芭蕉扇多有描述。 《西游记》的铁扇公主居住在翠云山芭蕉洞,芭蕉扇就是她的法宝,具有神奇的力量,一扇可以熄火,二扇能生风,三扇则下雨,能够帮助人们布种收获,因此她被百姓尊称为“铁扇仙”。 还记得《济公全传》济公手里那把破芭蕉扇吧?别小瞧它破,那可是一把“宝扇”,具有点石成金,指鹿为马的神奇力量。当年济公下凡来到人间,把天上的宝藏芭蕉扇随身带下来,四季常用,形影不离,不是拿手里,就是插身后。济公想点石成金,只用扇子轻轻一指,金子就出现了。济公降妖伏魔没有武器,芭蕉扇就是他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得力助手。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力。蒲苇叶子做的芭蕉扇阔大粗犷,扇出的风量足,但它仅仅可以扇风,缺少艺术品位。于是,到了东汉,团扇、折扇流行,扇子的制作原材料改进了,始用竹篾做龙骨,丝绸绫罗做扇面;扇子的品位提升了,扇面上刺绣花鸟人物画,书写诗词名句,实用又美观,手拿这种扇子扇风纳凉,显示持扇者的身份地位 ,一件高雅文化艺术品,一幅流动风景画卷。 青年女子若手持一把富有艺术品位的团扇或折扇,不仅可以扇凉风,害羞时还能遮挡羞涩的脸面。“轻罗团扇掩微羞,酒满玻璃花满头”(宋. 吕渭老《豆叶黄》),描绘了头顶饰品的女子,用丝绸团扇半遮羞涩的情景。唐代文人王建则更为直白,他在《宫中调笑.团扇》词中写到:“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戏谑宫中美女病后用团扇遮面挡丑。 古代美女用团扇遮羞挡丑,现今的美女们同样“犹抱扇子半遮面”,拿扇打卡拍照当道具。街头巷尾穿汉服拿扇子、三五成群的女子,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印制塑料团扇,扇面上印刷安全常识,保健知识,商品种类,企业文化等,免费赠送。拿团扇做公益广告,宣传企业,科普常识,这种“广告扇”,给传统扇文化赋予新内涵。 每当我使用、把玩、欣赏一把时髦的团扇或折扇,总会想起儿时常用的芭蕉扇。那时在农村,乡亲们扇风纳凉主要用芭蕉扇,芭蕉扇乃寻常百姓最适用的扇子。老家宅院大门外有棵皂荚树,街坊邻居围坐树阴下,有的下棋,有的做针线活,有的闲聊,炎炎夏日,乡亲们手不离扇子,话不离家常农事,芭蕉扇驱赶着暑热,呼呼凉风此起彼伏。 那时候不仅夏天用扇子,一年四季也离不开扇子,只是不像诸葛亮、济公那样,春夏秋冬蒲扇不离手。没有电磁炉、液化气、天然气的时代,就连烧煤也节省着烧,家家户户做饭时习惯烧柴火,有时半湿不干的秸秆树枝树叶之类不易点燃,须有风助火势。我引燃炉火时,常常撅屁股弯腰,努起小嘴使劲吹火,待燃起火苗,再用芭蕉扇扇风助燃……芭蕉扇,扇出农家院落炊烟袅袅的烟火气。 扇子能扇风,还可以驱赶蚊蝇,在强大的风力下,蚊蝇根本无法靠近人体。芭蕉扇阔大的扇面,密实的材质,结实又耐用,它不仅能扇风,还能遮阳挡雨。记得母亲串门或外出时,习惯带把芭蕉扇,她说,日头地儿下,用扇子还可以遮阳;要是半路上突然下雨了,就用扇面遮盖头顶,防雨淋。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也用上了吊扇和落地电风扇,但一些老人仍离不开芭蕉扇,感觉电风扇 “风太冲”,害怕吹感冒,甚至吹中风。芭蕉扇的风柔和,轻轻一扇,就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柔和惬意。 手执一扇,清风拂面,心若浮燥,悠忽安然。扇子从远古走到现代,它的种类、材质众多,用途、场合有别,但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延续。电扇、空调再好,扇子文化替代不了。扇子是纳凉用具,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和扇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王君超,笔名园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瀍河区作协名誉主席。在省内外报刊及文学平台发表作品数百篇,约30万字,部分作品被《洛阳散文年选》《洛阳杂文年选》《洛阳文学典藏》《龙门文学》等文集收录。 " M. e0 c- ]0 ~1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