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楼主: 孙建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洛阳杂文·2024》选发

  [复制链接]

673

主题

272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556
81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10: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59.由"老兵您好"带来的思索
沈新培
    以前乘公交车常听惯了刷卡机发出这几种声音,残疾人办的叫"爱心卡",老年人办的叫"敬老卡",上班族办的叫"月票卡",学生们办的叫"学生卡"等等。最近乘坐公交车又听到了一个就声音:"老兵您好",这是给一切退役转业军人办的免费乘车卡,我感觉比以上听到的各种卡的名称更亲切更入耳,一个"老"字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        给一切退役转业等军人们办免费乘车卡。体现了社会对曾经的退役转业军人的关爱。是的,2018年4月16日国家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部后,全国各地方都成立了对应机构,完善了对退役转业军人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优军惠民政策,温暖了退役转业军人们的心,受到了退役转业军人们的欢迎。
​        一声​"老兵您好",既亲切又荣耀,让老兵们一踏上公交车就感到一股暖流涌心头,我在车上分明看到了曾经的军人们,在听到"老兵您好"的招呼后,他(她)脸上洋溢出来的自豪感光荣感。因为他(她)们是曾经的共和国军人,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有一首歌中有一句歌词,叫"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去当兵"。我也曾经想去当兵,去军营这座熔炉中锤炼自己,可惜因体检不合格没能如愿。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当兵后有许多好处,那时我高中毕业在上海嘉定区安亭镇,回乡务农种地挣工分,若你去当了兵,即使没提干留部队复员了,回到农村也能照顾去公社办的工厂上班,最起码能去大队办的工厂上班,既轻松挣的工分也多。说到这是,还得称赞我工作的铁路企业,一直以来铁路企业的员工子弟,只要去当兵复员回来,企业一律安排进铁路企业工作,让员工们解决了子女们就业的后顾之忧。所以,铁路员工们去当兵的子女特别多,后来因为企业改革或其它原因,铁路企业承担不起这种家族延续制带来的弊端和问题,而终止了这一曾经让铁路员工们引以为豪的制度。
    一句"老兵您好",勾起了我许多思索。国家关怀曾经的共和国退役转业老兵,就是彰显对现役共和国军人的关怀尊重与敬仰。国家的军队强大了,国家的边境线有人守护了,国家才能安心发展生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一切亡我之心不死的敌人,才不敢轻举妄动。
    军人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军人是人民幸福的保障,军人是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让我们由衷的给那些曾经的共和国退役军人以及现役的共和国军人,说一声:"老兵您好"!
     作者简介:沈新培,自小喝黄浦江水长大,后又喝河洛水成长。行走于诗歌与远方的自由撰稿人,现居住在洛阳及上海两地。
% D* ~' ]. h  Y9 O

4 C4 s$ z+ x- A
6 w$ e% D5 l0 G. }0 N! h

673

主题

272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556
82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10: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58.面对他人,能否宽容一点?
( s0 b- P( m/ S# p/ a
张洪涛

% x1 b. w( R" @3 W# h# R6 J- q     听得多了,总被冤冤相报何时了困惑着,于是就想到人与人相处为什么不能宽容一点呢?可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L  K% }  Y7 n9 s$ k2 l
   ————(未通过审核)0 A/ b  z/ i9 l# f# Y# p
    作者简介:张洪涛,1963年出生,洛阳市伊川县人,中国农业银行伊川县支行退休。热爱文学诗词,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出版《槐林集》诗词集一部。

673

主题

272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556
83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09: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60.心安是归处
——《宝水》读后
吕晓轩
      关注《宝水》,并不是因为它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是在之前偶然看到一段采访乔叶的视频中,从她口中流露出一句土话——“景”。这个字,放在乔叶的老家就是“喜欢”和“宠爱”的意思。凑巧的是,这个字在我的故乡也偶有人用。熟悉的乡音让我留意到,这位从中原大地走出的女作家的故乡竟然距我的老家不过百里之遥。在举手投足之间,我感觉到她是一位喜欢回望故乡的作家。由此,我也自然地走进了她历时7年之久创作的鸿篇巨制——《宝水》。
       为真正了解当下乡村真实的脉络,乔叶进行长久地“跑村”和“泡村”,其间经历的种种酸楚,恐怕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其对文学的坚守和社会责任感也着实让人感佩。
       全书500多页,120个章节,细碎却又完整。每一个章节都潜藏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既能独立成章,又可连贯成文,最终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
       这是一部写实小说,但更似一篇柔美的散文。
       该书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用冬—春、春—夏、夏—秋、秋—冬4个时节的结构方式,以一位丧夫3年并提前退休的女作家地青萍的视角展开。为了治疗常年失眠,她去了好友老原的家乡(太行山深处的一个村庄)休养,并参与民宿经营。这个过程,娓娓叙说了一个叫宝水的村子,如何从传统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农村,如同用工笔描绘出了一幅秀丽的山村画卷。
       从正月写到腊月,她写出了四季的轮回变化,也写出了宝水村柴米油盐、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的各种民俗。《宝水》就似一杯平淡的白开水,于无声处滋润着读者的灵魂。
       如果想在此书中寻找大起大落、曲折离奇的故事,那大抵会失望的。全书没有刻意设计出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用平铺直叙的语调在耳旁细细道来那些淳朴村民的人间烟火。这在阅读快餐化的时代,委实是一种冒险。但反过来,也间接证明了乔叶的自信,不以噱头来拉拢读者,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传递心灵的温度。
       从宏观上看,这是一部叙述乡村振兴的小说,但于我个人感觉,更像是一篇描写人性本质的文章。乔叶借助主人公地青萍,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小说在不疾不徐的述说中,往往会跳出一段击中灵魂的话。《披荆斩棘的荆》中:“可别看咱村小,小是小,可咱们这么大的国家,就是靠这一个个小村构成的。”《秋麦》中:“人情似锯,你来我去。”《维》中:“家贫少说话,位卑莫劝人。”《真佛与家常》中:“貌似漫无目的的聊天背后虽是总有目的,却也总是要到绕够了才会图穷匕首见。”《灵肉兼容》中:“在城市里会觉得孤独,但孤独其实也意味着自由。”《极小事》中:“没人的村,就像不喘气的人。”生活中的感性抒发和理性审视都让作者铺陈在日常的对话中。文字拿捏得极有准确性和渗透性,可以感受到,乔叶在观察人性本质上是下了功夫的。
       大凡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作家自身的代言人,我想在这点上,乔叶也没免俗。她用地青萍的身份,把自己对农村、对家乡的渴望和看法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
       在她笔下,宝水村的各色人物活灵活现,泼辣的大英、狡黠的孟胡子、古怪的大曹、有故事的九奶,都源于乔叶在年幼时生活过的那片乡土留下的印象。书中,书面语很少,大部分为方言俚语,“扯云话”“怪卓”“看势”等等,让熟悉那片土地的读者读来非常亲切,并有极强的代入感。
       和其他乡村题材的作品不同,《宝水》在城乡之间的关系上是有新突破的。这也正触及了当下城乡流动极为频繁的特点。我们每个人之于故乡,远走或是回归,都各有所需。在城市化进程的大潮下,城乡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但无论在城市打拼多久、身居何位,大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心中始终牵挂着远方那座小村庄。这一点上,可能更代表着作者的真实情感。
       在这份移情中,地青萍对老家人来省城看病时的表现,也是大多数有能力的人进城后的心态:既想帮忙,又怕粘上甩不掉。这段内容大概源于乔叶自身经历的拓展。她在京城扎根多年后,有次接到老家朋友的电话,求她帮忙给孩子联系高考的大学。她苦笑着答复,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这件事印在她心里很久,既有愧疚,也有坦然。
       诚如在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乔叶于获奖感言中所言:对于故乡,我有一个渐渐远离又徐徐回归的漫长过程。这个漫长过程让我终于认识到,无论身在何方,故乡的土地和土气都如影随形地拥抱着我,是我命中注定的精神基因和心灵滋养。
    文章结尾,影响地青萍睡眠多年的陈疾旧疴竟然在这忙碌的一年中不治而愈,宝水村竟果真成为她安心休养生息之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借用白居易的诗来诠释主人公地青萍的最终感受也许更为贴切。这是否也在表露作者内心深处渴望在这滚滚红尘中隐归田园的潜意识?但愿如是吧。
7 v# U1 A; r; B7 T% A% {6 r4 O8 y
    作者简介:吕晓轩,祖籍辽宁,成长于洛阳。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农村版及《中国石油报》《河南工人日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

6 O/ J* m+ L  C% y/ X8 {3 M

673

主题

272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556
84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09: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61.我的迷惑

刘丽平

   

     夏日的早晨,太阳已是暖烘烘的了。上午八九点钟,我到纱厂路大张购物,大张旁边是工商银行,工商银行的门口旁边,一个中年男士盲人光着臂膀,身边放着一个中等型号的灰色帆布包,一个盛有几元钱的敞口容器,大概他是在乞讨。他趴在地上,在热辣辣的夏日的阳光下,两手不停的在地上抓挠,嘴里声嘶力竭的重复喊着一句话:大姐大哥,大爷大妈,帮我买几个包子吧……

        旁边站着一些路人议论纷纷:

        路人甲:现在大家身上都不带钱了,他讨不到钱,只有要包子了。

        路人乙:是啊!都不带纸币了,没办法给他钱,关键是这附近也没有卖包子的呀,想买也买不到啊。

        路人丙:是啊!他都在这里吆喝好半天了,也没人给他买包子……

……

        我是知道的,大张超市负一楼有卖包子的,正好我要下去购物,便想着为他买几个包子。

        到了超市,我买了些日常用品,顺便来到卖包子的摊位,买了六个牛肉馅的包子。心想,中年男士盲人大概很久没吃东西了,赶忙给他送过去。

        来到他身边,我没有吱声,把包子放在他的手里,他用手仔细摸了几下包子,然后说:谢谢你!谢谢你!

         我径自走到自己的电动车旁,一边安放着刚买的物品,一边要开车子离开。就在这时,那个声音又开始响起:大哥,大姐,大爷,大妈,帮我买几个包子吧……

         再看他的身边,我为他买的包子已不知去向。也许装进他的包里了。难道有和他同来的同伴抑或亲人在等待他讨来的包子吗?我有些迷惑!

         理论上来讲,他们这些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政府对他们是有物质帮助的,怎么还要出来乞讨呢?

         这不由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前天下午,在外边散步,在一个尚未开放的市场内碰到一个中年女性环卫工人,她说,她就住在附近村里,她问了我的住处,我回答了她,我们便聊了起来,在聊到附近房子的事情时,她说:我们村的地十几年前都卖掉了,卖了一千多万,当时说让我们三年内住上新房,现在都过了十年了,也没住上新房,新房都成了烂尾楼了。说罢,她指给我看,不远处便是那些烂尾楼盘。

         然后接着说:没有地了,也不给我们发钱,奇怪的是,最近,听说市里要来检查,就在前几天晚上,突然有人挨家挨户签名,然后,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了三万九千多元,零到十六岁发了……正在这时,她的手机铃声响了,她便转身接电话去了……

        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政策是好的,希望大家共同富裕,但就是有一些人,仗着手里有权力,又是山高皇帝远,私吞老百姓应得的财产,中饱私囊,据为己有。这让我想起了儿子18岁之前的独生子女费,国家年年发,而我所收到的加在一起也没有12个月,而那笔钱的去向,只有贪污那个人知道。

         孔子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要知道,宪法和法律赋予他们这些权力,是让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而一些人却拿着权力不是行其义,而是满足自己的私欲!

        钱,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靠自己合法劳动得来的钱财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靠剥夺别人的钱财据为己有,可以描述为不正当获得,那么,不正当获得的钱财,自己用起来就那么心安理得吗?就没有愧疚之心吗?就不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想想吗?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你欠下的账,要让你的子孙后代来偿还的!你就忍心让你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你所营造的阴影里?除此之外,还有现世报。

        纵观古今,古今中外都不乏贪污腐败之人,之象,之事。而这些人的结局,要么锒铛入狱,丢掉性命,危及族人。比如,和珅被灭族。要么得知贪腐败露,畏罪自杀身亡,如,2014年7月9日,湖北省孝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海华,从11楼的办公室窗口纵身跃下。这一天,有关方面正打算将其从会场带走。李海华跳楼案,只是诸多畏罪自杀贪官的样本。要么,在监狱里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如: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邢云一审宣判:死缓,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贪腐无论对己,对人,对国家都是百害而无一利,都是违法和缺德行为。尽管如此,依然有一些人迎“风“而上,知“难“而进!直到把自己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我迷惑的是,贪腐的结局既然如此不堪,为什么贪腐之人依然后继有人,甚至蜂拥而至呢?

    作者简介:刘丽平,高中政治教师,洛阳市作协会员,洛阳市杂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

2 D0 D: Q, w5 u0 u4 K9 V1 {9 m

673

主题

272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556
85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12: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63.为明星和媒体进一言
王鼎三
    中国人好说这两句话,一句是弹打出头鸟,还有一句是唾沫星儿淹死人。记得在中国的演艺圈内有个姓刘的女人因过于张扬和媒体的过分炒作栽了个大跟头。据笔者分折,不怨天不怨地,全怨她自己太张狂!因为人太狂太傲,目空一切,做任何事就会失“度”。红了即可,一旦红得发紫,就有腐烂的可能了——蜜桃和西瓜无一不是如此。姓刘的女人因为耍得太大栽了跟头,大伤元气,好多年恢复不过来。幸好她还还算有些真本事,又从泥潭中爬出来,没有付出更大的代价——当然她在男女之间的绯闻也不少,这也许是招人烦、惹人忌很重要的一方面。
    在影视界混饭吃红得快,发得也快,这是事实。但大红大紫之后千万别忘了自己姓啥叫啥,千万别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一个人的能量再大,也不过是在政府规定的圈子里蹦啊跳啊,盛极一时。当你的所做所为一旦超越规矩,踩了红线,那离倒霉就不远了!政府是巍峨无比的五行山,个人即如你的本领再大也不过是个孙猴子,在五行山的神威面前,孙猴子微不足道,压五百年也微不足道。现实生活不是小说,比孙悟空本事大的人比比皆是,走个穿红的,来个挂绿的,真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记得最近一个姓赵的明星传闻不少,先是用什么做衣服事件闹得沸扬扬,又听说出道晚现在却很有钱(具体数目说法不一),关于男女方面的绯闻有但不多。再比如媒体报道过一个姓周的女明星与××恩断情绝之后,又大肆喧嚷她与姓李的小子爱得死去活来,紧接着又是拜拜之声……是人家明星无聊,还是报纸媒体无聊?恋爱是人家的私事,报纸媒体起什么哄?报道这些于国于民有什么作用?既然没有作用,何以乐此不疲?如果有用,请举例说明!我都忍不住想问一问是我们的媒体和报纸无聊,还是人家给报纸媒体付费了?人民群众的有疾苦你不去关注,大江南北有自然灾害你不去报道,腐败现象你不敢揭露,偏偏爱追星起哄,真是无聊至极!要知道很多明星是被你们害苦的,他们见了记者就像见了一条野狼,仓惶回避,如此这般你们还不觉得自己非常可恶吗?
    有时候无聊的报纸说罢中国的明星说国外的明星,什么韩国的宋慧乔“转会”需10亿韩元;什么买东西被偷拍,布兰妮可乐怒泼狗仔……尽操此闲心。说了明星近况再说明星打人,什么张卫健、谢霆锋将被告上法庭;什么王伯昭提前出院进新剧组……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要说报纸媒体追星还有情可原,因为他们是吃新闻饭的,利益驱使嘛。最扯淡的莫过于使用公款追星,变相加重群众负担的万源市委书记林某,为了搞什么“红色万源”文艺晚会,在地方财力不足、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邀请明星加盟,向139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53个乡镇分配了5000张门票的购买任务,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举办晚会,挥霍公款70多万元……
    张口笑先生在惊诧之余真心为明星们进一言:玩得尽兴就可以了,在玩的过程中要把握住个“度”,真的不希望你们步了那个刘姓女人的后尘,要明白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演员而已。同时也为新闻媒体、报纸杂志进一言:多关心一下群众的疾苦吧,多揭露一些贪污腐败现象吧,多为无助的人民伸张正义吧,别跟着明星瞎起哄,他们的那些蝇营狗苟的鸟事真不值得你们去特别关注。

" W3 ]- h$ B0 G4 E
    作者简介:王鼎三,1958年生,字嵩铸,笔名张口笑,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原洛阳市作家协会副**,出版有官场小说《谁主沉浮》六卷,历史演义小说《洛阳 洛阳》,著有杂文集《王鼎三杂文选》。
/ ~+ b: k' i! \

  l- |# e/ n% P# n& n3 M8 {* E8 |" W. Q  K$ V- t4 i. Z8 t0 n

! G5 I, p7 l# N7 x

673

主题

272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556
86
 楼主| 发表于 2025-3-22 08: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64.扶苏太傻
李向伟
      扶苏,嬴姓,秦始皇长子。太史公夸他“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不出意外,始皇帝百年之后,人品好、威望高的扶苏将继承帝位,秦朝大概率不会二世而亡。
        秦始皇一共有20多个儿子,扶苏居长。按照中国传统宗法制度,秦帝国刚一建立,扶苏就在众多帝位继承人中,处于“清场式的遥遥领先”位置。
        只要不犯大错,秦帝国下一代接班人就是他了。承平时期,立大功有点难,不犯大错还不容易?可惜,他还是犯了大错。这一错,不但让他与帝位无缘,还搭上了性命。
       时间往前倒。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身边的术士侯生和卢生,私下里议论朝政,说秦始皇残暴不仁,偏偏又不小心,让这话传到了秦始皇耳朵里。按秦时的严刑峻法,这可是重罪。两个人觉察到不妙,很快溜之大吉。秦始皇暴怒,下令一边追逃主犯,一边捉拿同谋。两个在秦始皇身边吃香喝辣的儒生闯祸,天下的儒生都跟着倒霉。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捕下狱,将要被处死。你想,那时候,读书识字的人本来就不多,这四百六十多人,差不多就把天下读书人中的翘楚,一网打尽了。
       没有人劝谏秦始皇,其他人是不敢,丞相李斯是不愿意。李斯为什么不愿意?正是他在一年前上书秦始皇:“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说儒生们经常厚古薄今,非议现在的国政,扰乱百姓思想,不如把流传在民间的除秦史以外的史书和诸子百家的书,都收上来烧了,医药、算命、种树的书可以留着。当然,那时候如果有美食、旅游、运动健身之类的书,大概也可以不烧。
       李斯知道,自己肯定被天下读书人恨得牙痒痒。他虽然也是读书人,却早已把自己放到了天下读书人的对立面。儒生们怨谤的,除了皇帝,也断然少不了他这个丞相。怎肯再去救?
        这本来不关扶苏什么事。一个最可能的储位人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公子,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练好本领,带好队伍,静静地等待皇冠落到自己头上,不香么?掺和读书人的事干什么?
      可是,扶苏坐不住。他上书劝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言语谦恭、小心翼翼,仍然逆了龙鳞。后果是:“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秦始皇震怒,借口工作需要,把他调到长城边的军队中当监军了。
      当然,从史籍看,秦始皇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发怒,就处分了扶苏,是一根筋似的扶苏,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谏,才彻底惹怒了秦始皇。《史记·陈涉世家》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说一次不行就算了,还要“数谏”,可见扶苏倔犟。他豁出去了。
      虎毒不食子。即便暴怒,也没有一棍子打死的打算。扶苏虽然被调离京畿,仍然和大将蒙恬一起,掌握着戍边重兵30万。但命运已就此悄然改变。
        两年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东巡至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境内),病重不治。赵高勾结李斯等人发动政变,矫诏赐死扶苏。胡亥立,是为秦二世。
      假如,当初扶苏在“坑儒”事件中明哲保身,缄口不言,他就不会受处分,也就不会被发配到偏远的上郡,那伴驾出巡的很可能就是他,继承皇位的也很可能就是他。或者,即便没有伴驾出巡,一直驻守京畿,作为皇长子,也一定身处帝国权力中枢,赵高等人未必敢发动政变,继承帝位的也很可能是他。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一个刚毅正直的人,一个嫉恶如仇的人,遇到不平事,特别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事,你不让他说话,很难。历朝历代,像扶苏这样遭遇的人,何止一二。
       或许在有些人眼里,扶苏太傻。
1 k- o. C0 t. p4 r4 f
       作者简介:李向伟,男,河南省伊川县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杂文和随笔作品见《人民日报》《杂文月刊》《杂文选刊》《讽刺与幽默》《中国劳动保障报》等。作品入选《2023中国杂文精选》。
6 c. r5 _, s# z3 l  j+ O9 F

673

主题

272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556
87
 楼主| 发表于 2025-3-23 09: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65.思想自由的花最美
                                                 ——读《张竞生文集》
3 [6 H, f* H2 z3 h
                                                       杨培放
6 q3 ^; m8 |5 p- Z6 F1 @
      
       张竞生这个名字,我首次看到还是在李敖的文中。其文有这样一段,“编《性史》的张竞生,与主张在教室公开人体写生的刘海粟和唱毛毛雨的黎锦晖,被传统势力目为‘三大文妖’,可是时代的潮流到底把‘文妖’证明为先知者。”刘黎二人我是早有所闻,可这个张竞生究竟何须人也?他能和刘黎二人一起被这个特立独行,孤傲不羁的李敖先生称为先知者,他到底有什么道行。带着疑问,好奇心驱使我不能不在脑海中深深刻下这个名字。
      不久前,在书店偶然看到这套《张竞生文集》,便毫不犹豫的购入囊中。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没想到这个在历史舞台上已经消失多年的人物,乃是以榜首的身份名列国民政府首批公费留学生其中,顶上竟然还有“同盟会会员”“留法的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等等头衔。这个在社会学、哲学、性教育等诸多领域都有突出卓见的学者,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不敢说是“地球人都知道”,最起码也是在文化思想界乃至全国都风云一时的人物。当时的鲁迅先生是这么评价他的,“至于张竞生的伟论,我也很佩服,我若作文,也许这样说的,但事实怕很难……张竞生的主张要实现,大约在25世纪。”说真的,鲁迅先生这么伟大的人物,在这点上倒是看走眼了。张竞生的不少主张,没出20世纪就已实现了。
      《张竞生文集》的精华是《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而这两本书恰恰是他在北大任哲学系教授时的五年间出版的。那时北大的校长是蔡元培先生。因此,校园内四处都弥漫着浓厚的自由气氛,学术研究少有禁区。此时的张竞生意气风发,大显身手。他一生学说中的精髓--“人要过高质量的生活和社会要建立合理的制度”在这两本书里得到了条分缕析的阐述。他认为美的人生观“是一个科学和哲学组合而成的人生观,是生命所需要的一种有规划、有目的与创造的人生观”,是“性格刚毅、志愿宏大、智慧灵敏、心境愉快的人生观”。而他的美的人生观决不是虚幻的东西,而是有美的衣食住、美的体育、美的职业、美的科学、美的艺术、美的性育、美的娱乐和美的人生观八项内容组成的一个系统的思想,它的大纲就是“用力少而收效大”。此书一出,即刻引起轰动,短短两年中就重印7次。周作人读过此书后极其欣赏张竞生的勇气与才华,他曾撰文道,“张竞生的著作上所最可佩服的是他的大胆,在中国这病理的道学社会里高揭美的衣食住以至娱乐的旗帜,大声叱咤,这是何等痛快的事……总之,张先生的这部书很值得读,里面含有不少很好的意思,文章上又时时看出著者的诗人天分。”
        如果说《美的人生观》代表了张竞生对人生的观点的话,那么《美的社会组织法》的内容则是集其社会思想之大成。他认为,“组织为人类及社会最高的进程,它比模仿及创造较有万倍的重要”,因此,“今后我国若要图存,非先讲求组织的方法不可。第一步,当学美国的经济组织法,使我国先臻于富裕之境。第二步当学日本军国民的组织法,使我们再进强盛之帮。”同时,他还特别强调他的组织法乃是“一个美的,艺术的,情感的组织法。”因为,只有“凡社会能从美的、艺术的与情感的方面去组织,同时就能达到富与强”了。
      轰动一时的“《性史》事件”,导致了张竞生“恶名”远扬,“身败名裂”,从而,其也逐渐从文化界甚至中国历史中销声匿迹。从此,历史舞台的大门就再也没有对他打开过,从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党时期遭禁一直到这套文集的出版,这近70年间中国大陆出版的书籍中就再也没有看到过张竞生这三个字。周作人说过:“历史是天底下最残酷的学问”。不错,历史是最残酷的,可它同时也是最公正的。今天,这个曾经被骂为“神经病”、“性学博士”和“大淫虫”的张竞生及其著述在他去世后近30年又重新浮出了水面。正如他曾所说的:“毁誉原无一定的,凡大思想家类多受诋于当时而获直于后世者。”
         张竞生三字我以为应取于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看样子,这个世界还是遵循着这个原则。张竞生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总是在不停的追求完全的人格。他狂放不羁,我行我素。他更像一个浪漫派的诗人一样极度的张扬着个性,时时任自由思想的火花闪烁。他说:“不论如何,我国如有文学界这个名词存在,则迟早必有开了思想自由之花”,而崇尚思想自由却恰恰正是他一生充满悲剧色彩的根源。对此,《张竞生文集》一书的策划周彦文写的异常精辟,“执政者为了眼前的利益,便扼杀了千百万人独立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这是人类较肉体摧残更痛苦的摧残,较经济压迫更恶毒的压迫。既是人性的根本剥夺,也是中国社会长期难以发展的根源所在。”
         老实说,我认为《张竞生文集》中的一些观点并非无懈可击,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我想,读过《张竞生文集》以后,能体会到刚才周彦文的这段话或许比读懂《张竞生文集》更为重要。
   
     作者简介:杨培放,笔名洛神,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好文学好摄影好体育,写的老杂,拍的很花,打的是球。写文三十载,百万余字散见各处。

1 O. M4 t, T; O- _$ J: J( H

673

主题

272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556
88
 楼主| 发表于 2025-3-25 09: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后记
5 ^! I1 j$ `) O$ M: j  Q8 J
       前段时间,给《杂文月刊》推荐了一篇洛阳作者的杂文,通常,主编会简单地回复是否采用,这次却多说了两句:"稿子很好,又是一个优秀作者。洛阳真是卧虎藏龙。"最后的这句话,让我高兴了好久。因为,这是对全国杂文创作状况熟稔于心的知名杂文刊物主编,站在全国的高度,对洛阳杂文创作队伍作出的评价,不能不说份量十足。
       这些年来,洛阳杂文创作水平持续走高。在全国顶级报刊发表作品的杂文作者名单不断变长,2023年3月,更是创造了同期《杂文月刊》,四人联袂上榜的纪录。全省乃至全国杂文高地的内涵正在进一步夯实,洛阳杂文创作百花齐放的局面正在形成。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四十年的辛勤耕耘,在先后四任会长持续接力下,洛阳杂文迎来了厚积薄发,正在不断结出硕果。
         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因为人为的原因,洛阳杂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今年的年选要不要出、怎么出?颇费踌躇。
      我们想到,洛阳杂文创作队伍靠什么凝聚?洛阳杂文创作的土壤靠什么肥沃?不正是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举办征文大赛、举行采风活动、开展作品研讨、每年编印年选吗?尤其是从2011年起就开始的,面向洛阳杂文作者征集作品、编印年选的活动一直持续到2023年,从未间断过。许许多多杂文作者通过年选征稿找到了杂文组织,加入了杂文队伍;许许多作者通过多年征文大赛的磨砺,风头更劲,水平更高,在全国杂文界崭露头角。
所以,我们觉得,越是在当前困难的情势下,杂文年选的编印工作越是不能中断,不但要搞,而且要搞得更好。这是责任,也是这一
       时期杂文人应该有的担当。当我们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给征稿留下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0天。让人欣慰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65名作者惠寄的稿件,而且质量大多很高。作者来自全市各行各业,有大学生,也有90后他们是洛阳杂文的新生代,也是洛阳杂文的未来和希望。我们欣喜地看到,洛阳杂文队伍仍然传承有序,生机勃勃。
         还需要特别提出,今年收到了两篇特别的稿件,一篇是《往事并不如烟》,另一篇是《不能忘却的记忆》,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杂文,篇幅也长,仍然收在年选中,作者秉笔直书,并未多加评议,想必大家也能从中读出杂文的味道。
         尽管在征稿启事中已经注明了征稿范围,仍然收到了不少外地作者的稿件,其中不乏大家名家,因为年选容量的原因,未予收录。致歉,并致谢。
         王少华老师对本书作了精心编校,在此致谢。
李向伟
2024年9月5日
0 R* \1 D1 l7 f! Q6 x- ^

+ b2 Z8 U' L* n* Z. g

10

主题

247

帖子

0

精华

中级会员(lv5)

Rank: 6Rank: 6

积分
930
89
发表于 2025-3-25 11: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