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遇见——村姑
- b+ }" K0 W S0 o5 R! r 静言1 }& i r2 s8 t( k
在“洛浦群”,遇见——村姑。; y9 K) R. P8 p+ U3 W* h) H
首先引我心动的是“村姑”这个名子,她拨动我记忆心弦。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是灾荒年,一位村姑去给双目失明的母亲送煮熟的杨花蒂。半路上,村姑遇到一个老汉,那老汉因几天无食而昏倒在路边。村姑见状,嚼碎花蒂喂到老汉嘴里,救活了老汉。后来,老汉治好了村姑母亲的眼睛,村姑也一生平安和顺。原来那老汉是位神仙。我不慕神仙,却对村姑情有独钟,念念不忘。直到上了中学,我还把村姑与“罗敷”并列思考,加以想象。. O, L4 n- p7 x F+ z; d
成年以后,每日浑噩于家庭,忙乱于工作,少了想像与思索,“村姑”也被挤在记忆深处。" b4 e" I% N3 X0 z" w
2017年,我加入洛浦群,看到“村姑”,亲切之感倏然涌起,继而多了关注,也有了交集。( A" C! B: {) a7 i: Y: p
“村姑”不“村”。她常着中式服装,偏襟上衣、旗袍、裙子、披肩,还有盘头,颇有几分古典雅致、淑静之美;配上一副白框眼镜,一帧文静仪态,又有几多书卷气。/ T7 o$ C! {$ S2 v$ y% s2 T) L# w" E: c
“村姑”也“村”。她曾在《洛阳晚报》开设“大槐树下”乡村人物专栏。笔之所及,一个个鲜活的“农村人”跃然纸上:《活着》里的林爷,《甜甜大杏》里的牛党辉,行医的“时爷”,不知名的“磨刀老汉”…… 他们共同构成乡村人物长卷,展现乡村生活的丰满和多彩。有乡村人,就有乡村景,《街角的碓窝》《千年的酒树》《夜宿马寨》……又铺开一幅幅如诗如画乡村风景图。这些乡村里的人、景、物,掀起读者记忆纱帐,产生心灵共识,情感共鸣,它接地气,近生活,贴人心。
- e( f7 K; L0 ]$ a& Q! o 乡村题材只是村姑文章一角,她写作的面很广,题材也丰富。《村姑夜话》一书收集她读书杂谈“闲谈世说”80余篇;还有多篇小说、游记、随笔及楹联发表于国内多家报刊杂志,获得不少奖项。0 Z1 g1 C& s2 G) l! P6 d
从村姑那儿我得益颇多。+ j% ?( }! [+ K
2019年4月,我在河洛文苑贴文《构妮儿》,村姑老师留言:“写得真好。可写成大散文。”当时,我对大散文认识模糊。她的留言给我很大激励和启发,我开始琢磨大散文。不仅学习大散文的相关知识,还朝着大散文的方向努力。此后,我试着写下几篇较长散文,几经修改、完善,其中《苹果园》一文投稿后被《牡丹》期刊编辑修改选用。" F! M, j/ F- k
村姑看到了,微信给我,赞到:“写得真好。”然而,她哪里知道《苹果园》是她催生的果实。我回她相关说明,村姑又与我聊了该文的一些问题,她直率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她的质疑正是我的困惑所在,村姑帮我解决了疑惑。我又向她请教散文写作中的一些问题,她直言不讳,诚恳作答,并举例佐证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我深受启发。
8 H1 V c, Z9 W( T9 N3 Z1 B 2023年11月,《料姜坡的笑声》被日报洛浦版编辑修改选用登出。过了几天,在宋光耀老师写作心得交流会上,村姑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写得真好。”到了元月,《糠火》一文在日报洛浦版登出,这是一篇月赛文。月赛文是篇截取缩编文,并未投稿日报,一看就知道是月评老师的推荐。推荐者不是别人,正是村姑老师。我微信向她道谢,她说:“是文章写得好。编辑都喜欢好文章。”
7 D; |& L# n1 `: r. T* m" J 我与村姑老师交集次数不算多,但影响颇深;他的几次肯定,对我产生了巨大正能量。人是需要肯定和鼓励的,不论年龄,它是一种本能。生活中,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不经意间或许就点亮了别人。村姑就是点亮别人的人。她多次在不同场所座谈写作经验,分享写作体会。小里说村姑胸怀宽广,具有“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格局;大里说,她为洛阳文化事业的发展助力推浪,做贡献。! f. Q( \# n! Z8 n* c
遇见村姑真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