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那些岁月 陈晓鹏 母亲说,她最开心的日子是1982年至1993年在农村生活的那11年时光。 岁月定格在1982年:爷爷已经从“文化大革命”的苦难中获得了“解放”,从嵩县陆浑灌区调回了新安县;父亲也从乡里的中学回到村子里面的小学任校长;母亲34岁,在村子里的小学做了6年民办教师,带着三个孩子,种着两亩薄田;我12岁,妹妹10岁,弟弟8岁... 那一年,父母第一次创业,置办了“新家”,从山沟里的土窑洞搬到了学校边的砖箍窑中。 那一年,举国上下百废待兴,“恢复高考”、“包产到户”、“个体户”、“四个现代化”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新名词应接不暇。全国农村从上到下实行包产到户,集体资“大分家”,原属于生产队集体资产的9间砖箍窑分给了群众,大伯和三伯抓阄抓到了三个购买名额,转让给了我们家。六百块钱一间,三间一千八百块,对于工资水平只有三四十块钱的父亲说,可谓是压力山大。 记得有一天下午父亲回家,手里捧了一个纸盒,里面是“叽叽喳喳”鸣叫的小鸡仔,我和弟弟、妹妹围过来看新奇。听到父亲对母亲说:“我今天去县里,去看咱爹妈了,这是咱爹从豫西农专给咱弄的品种鸡,这红的叫288,白的叫豫西白,鸡仔在县里可抢手了...” 原来是远在县城的爷爷牵挂着儿子欠下这么多“饥荒”,在一次偶然下乡检查中,看到了豫西农专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想到了致富的门路,自己掏钱买下了鸡仔幼苗,第一时间和父亲取得联系。 后来,母亲告诉我说,“288”品种的含义是一只鸡每年最多可以产288个鸡蛋。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个天文的数字了,也算是一场“技术革命”。 小鸡仔的到来给家庭带来了新气象,父亲买来了钢筋铁丝,焊制了鸡笼。家里专门腾出了一间房间来哺育小鸡,空地上摆上了几只大纸箱,上面盖上了床单,昼夜长明的大灯泡,随着温度计的变化来调节温度和湿度。一窝又一窝的小鸡连续不断的出笼,依稀记得一只小鸡卖8毛钱,一个种鸡蛋卖4毛钱。父母通过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终于还清了所有外账。 那时,每天下学回来总是能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家里不断有进进出出的乡亲来买鸡仔,母亲手把手的传授着养殖技术,在努力致富的同时,也带着周边的乡邻共同富裕。 那是一个艰苦的年代,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挣扎着。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时光,心里仍然充满了感慨。“创业艰难”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 母亲说的“舒心”也许我懂,那时候的农村,人和人之间感情淳朴,相邻是我的大伯和三伯家,他们是父亲的叔伯兄弟,关系处得非常融洽。其他邻居也是如此,谁家有困难了总是会第一时间拉上一把。如果是办喜事了,整个生产队就会停下手中农活,借板凳、借桌椅、做饭、迎客,提前两三天来到家里帮忙。没有报酬,开饭时所有帮忙的人蹲在地上,一人一个碗,碗里是杂烩菜,就着白蒸馍,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欢快的笑容。 怀念那个时代,怀念那段岁月,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真正懂得。
: r {! b, B. p$ P8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