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楼主: 孙建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洛阳作家看甄庄》连载

[复制链接]

670

主题

263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176
41
 楼主| 发表于 2025-1-3 08: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二十八
农民画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敖玉梅
4 Q* C3 d& P0 `0 F7 U0 m
         如果不是实地走访,打死我都不相信,在洛阳以东30公里的甄庄村,有这样一群农民画家,他们白天锄地种田,晚上研墨作画,并且形成了规模、催生了产业、干出了名堂,走向了全国。
        “甄庄”之名源于东汉的甄官衙署,是一个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村庄,正是有了这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世世代代的村民,骨子里就自带了一种天生的文化基因。据走访,这里六十岁以上的村民上过大学的有十几人,最高的上到了博士,而农民画家在这个村就有六七十号人,设立的画家个人工作室有十几个。特别是近几年,在全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以培养农民画家为载体的文化自信作为甄庄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已被甄庄村两委纳入整个偃师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竟会给人更大的惊喜。
        走进甄庄,在甄庄村村内主干道两侧的墙体上,一幅幅农民画色彩艳丽、线条豪放、造型夸张,乡村气息浓郁,内容全部是本地村民原创,形成了农民画一条街,总面积超过1700平方米。在这些墙体画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二十四节气”,光这幅画面积就达440平方米,内容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把每个节气的特点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农民知道哪个节气要做哪些事儿,成为当地洛阳“网红”打卡地,并荣获河南省“最绝妙”村画。
        伊洛书画社。门头不大,进到里面却是别有洞天,上下两层楼,陈列着大大小小几百幅农民创作的作品,就连走廊两边都挂满装裱好的农民画。中间好几个大大的创作台,是农民画家们闲时用来作画的地方,上面摆满了笔墨纸砚和还未创作完成的画作,倘徉其中,只觉眼睛不够用,生活中的日常场景都被这些农民画家们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有天地人物、鸟兽虫鱼、柴米油盐、乡村变迁等,这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的场景成为画家们的取材库,再用斑斓的色彩点染在自己的画作上,灵性十足,具有真实、自然、朴实的乡村元素。
        这个农民书画社成立于2015年,为支持书画社发展,村里投资了18万,当地政府也在头三年提供了每年4万的经费和公益岗位。问及为什么当初要办这个书画社,社长文平川与全体农民画师的回答大同小异:温饱问题解决了,村民干什么?抓精神文明建设呗!尤其是现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作为千年古村甄庄,用自己独特的自然条件、文化优势,凭各自一己之长带动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以书画来滋养古村,提高村民的精神素养和层次,让农民感受到高雅艺术的魅力,不是正当其时吗?!
        据了解,书画社现有固定农民画家六十余名,大部分画家为五十岁以上年纪。自2015年以来,已办培训班五百多期,学员不光有甄庄村村民,也有周边村村民和周围厂矿工人及其它县市人员,全部是免费教学。聘请教画画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洛阳画院和各大学的美术教师来教。这些老师在别的地方上课报酬多少不得而知,但来甄庄村基本上都是义务教学。之所以有这种无私奉献精神,还是被甄庄的文化氛围和村民对绘画的热爱所感动。学员培养出来了,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能,书画社就尝试以老带新,让成长起来的农民画家带新学员,发挥传帮带作用,于是,一个新的教学培训模式就形成了,大家也都乐意奉献。
        走访过程中,一位坐在画室角落的女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叫姜雪玲,是自画社开办以来的“元老”级别农民画师,也是画社的第一批学员。问及她成为农民画家的“成长史”,姜雪玲说,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我会成为一个画家,在这之前,我就是一个拿锄头种地的农民,平时除了种地就是做一些针织加工,在画画方面,我是零基础。可是自从村里办了书画社,我的魂就被勾住了,刚开始也谈不上爱好不爱好,就是觉得那些画好看,开始学画画时,一个拿锄头的手怎么也拿不稳画笔,觉得画画好难啊,比种地做针织加工难多了,但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看着别人都在认真学认真画,我为什么不能呢?后来练习多了,我的画也有模有样,渐渐有了自信,现在我的一幅画也卖好多钱呢,一年光画画收入也有一二万呢!
        姜雪玲还说,她现在画画上瘾,一天不拿画笔就觉得生活少滋寡味,以前农闲时没事干只能跟邻居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的,有时还会闹些小矛盾,现在学会画画了,感觉自己不是一般的农民了,也是个艺术家,说话办事就特别注意分寸,自信得很呢!据姜雪玲说,她创作的好几幅农民画都被省市级美术馆收藏。
        文化自信带来了甄庄村村风村貌的转变。这几年,画画的村民多了,打牌的、喝酒的、吵架的、子女不孝顺的、扯闲话的就少了,大家把业余时间都放在了画画上,身上有了艺术气质就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行。现在村里有母女画家、夫妻画家,还有婆媳画家,家庭和睦了,村民整体素质和精神层面提升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焕发出新的生机。看着书画社墙上挂满的牌匾,有国家级的,也有省市级的,每一块牌匾都是农民画家的荣誉,每一块牌匾都饱含了农民画家的心血,都彰显出书画社在乡村文化建设上做出的成就个贡献。
        在问及书画社未来的发展方向时,文平川社长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书画社打算从四个方面助力,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规模的文化产业:一是成立文化合作社,号召村里学员入股,成立股份公司,把作品推向市场,提高农民画家收入。二是开发文创产品,要利用我们农村常见的瓦片、木头、染布等为载体,在上面作画,与市场需求接轨,寻求销售突破口。三是打造研学基地,让城市的孩子、小记者团来参观研学,带动文化产业上台阶。四是创新销售模式,除了要与旅游团队合作外,还要与网络专业团队合作,走直播带货这条创新路,让农民画走上更广阔天地,让更多人认识、接纳、欣赏农民画,通过网络让甄庄村的农民画走向全国。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近几年,甄庄村依托厚重的历史底蕴,以梦为马,在农民画上大作文章,成为闻名中原的艺术村、河南省农民画示范基地、河南省美术馆“乡村美学实践基地”和“河南省乡村振兴农民美术人才培养”项目实习基地等。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这个被伊河洛河环抱、与二里头遗址为邻、背靠万安山的古老村庄,一路驰骋,高歌猛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道路上绘就出一幅幅色彩秀丽、人文和谐的美丽画卷,使农民画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助推甄庄乡村文化振兴新征程!

6 A% f/ E# X* M$ i& n, z
        作者简介:敖玉梅,笔名梅旎,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高级政工师,作品散见各文学网络媒体及国内期刊杂志。

7 @" X9 I7 d. t2 }! J
9 S$ u" ~5 H; q; s  g

670

主题

263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176
42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10: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二十九
一张200年前的甄庄契约
刘彦卿

: k9 p- \# y& {+ `8 _
        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一张距今二百多年前的偃师甄庄村地契,细读之后发现,可以弥补甄庄村史的一些空白。
        这是一张清嘉庆七年(1802年)的绝卖文契,已有221年的历史。地契内容为:
        立卖契人礼里四图十庄昝进道因为无银使用,今将自己井地一段,坐落家北,计地二亩九分九厘六毫,其地东西向,东至大道,西至王姓,南至卖主,北至买主,四至分明,上下金石土木相连,尽在卖数。今同官纪李阳生说和,情愿出卖于礼里四图三庄魏秉德名下永远为业。言定时值价银共一百千零六十七文,其银地即日两交不欠,永绝葛藤,并无勒买短价情弊。如有族人争兢,卖主一面承担。恐后无凭,此照。粮照上六中四过割。
        嘉庆七年十二月初七日
        计开:东西二横各七步乙尺乙寸,中长九十九步三尺。料人外认井台水道三厘六,价一千零二文。此地在卖主地内南北道,卖主不许拦阻。
        偃字第  号。署正堂 房地行 李阳生(画押)
        立卖契人:昝进道(画押)
        知见人:刘万仓(画押)
        这张地契,让我们明白了甄庄村史中的以下几个知识点:
        1.清嘉庆年间,偃师县设仁、义、礼、智、信五里,里下设图,图下设庄。甄庄村属于礼里四图十庄。里、图、庄类似今天的区、乡、村,不过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而是按序号称呼。当时的偃师县第三里(礼里)第四图第十庄就是今天的偃师区翟镇镇甄庄村。
        2.地契中买卖双方分别为:卖地人昝进道,买地人魏秉德。卖地人昝进道所居住的地方为今甄庄村的甄庄自然村,后来昝姓集中居住地形成了一个新地名,为昝疙瘩。昝姓今为甄庄村第五大姓,人口数300余人,仅次于刘姓、王姓、文姓和魏姓。
        买地人魏秉德,为今甄庄村的魏梁庄自然村,不过在当时属于偃师县礼里四图三庄,显然与甄庄同属一图,但不是一个村庄。魏梁庄自然村在历史上长时间属于今岳滩镇佛滩头村,民国时期才划归甄庄。魏姓今为甄庄村第四大姓,人口数600余人。魏梁庄自然村历史悠久,有很多故事。据主持编纂《偃师魏梁庄族谱》的魏进朝先生介绍,清嘉庆年间的魏梁庄只有18户人家,不足200口人,现在人们常说的“魏梁庄儿,十八家儿”,就是从那个时候叫起来的。同时也说明,当时魏姓在村中比较富裕,而昝姓则比较贫困。而到了清末,昝姓则成了甄庄村首富,从而印证了那句“风水轮流转”的老话。
        3.地契中的公证人(知见人)为刘万仓。一般来说,能够充当公证人的,多为村中的名门望族、德高望重者。由此可见,刘姓在甄庄村的地位。至今在甄庄村,刘姓仍是第一大姓,人口数占全村的一半以上。
        4.地契中所卖之地面积为“井地(即水浇地)二亩九分九厘六毫”,“时值价银共一百千零六十七文”,“一百千”即100贯(吊),清代的一两银子相对于1000铜钱,1两黄金可兑换8—11两白银。清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即1000文,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洛阳夹河滩一带的耕地价格。契约下方的方形“偃师县印”(满汉两种文字)和契尾的立典卖人、知见人和署正堂房地行李阳生的签名、画押,使得这份契约显得十分规范和具有法律效应。
        契约文书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透过这张泛黄的纸张、暗红的印章和特殊的勾画,分明能感受到200多年前甄庄村的沧桑痕迹,它带给村民的是生活的有序化和社会的稳定性。

- @" C2 S. R3 w# Q' r7 g) g( O
        作者简介:刘彦卿,洛阳夹河滩甄庄村人,河南省杂文学会执行会长,洛阳市杂文学会会长。

4 R8 `9 x# h2 B0 w2 y3 E5 y8 ]

* C3 S" G( {7 Z( Q- ~
/ a  \+ W  _( ~2 \

670

主题

263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176
43
 楼主| 发表于 2025-1-5 08: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北京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三十
甄庄人三次“吃螃蟹”
李向伟
    人们常把敢闯敢试、不惧风险的勇敢者叫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偃师市翟镇甄庄村能够早早地脱贫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化名村就得益于他们敢为人先的精神。远的不说,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算起,他们曾三次“吃螃蟹”,而且每一次都吃得口齿留香、甘之若饴。
    甄庄人第一次“吃螃蟹”还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候,甄庄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经历了一段极度困难的时期。“拚死拚活一亩地两季也只能打400斤,扣掉种子、化肥、农药,还有储备粮,到了社员嘴里的口粮,一天只有7两。”时任大队支书的刘铁林老人对那段苦难的经历记忆犹新:“公社派我到外地参观学习,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只好到处借,最后穿的是民兵营长从部队穿回来的黄上衣。”
   这样下去怎么行?1969年6月的一天,麦收刚过,刘铁林找来了大队干部刘永照。
        “咱甄庄人多地少,这么多劳力没明没夜在地里刨食,也吃不饱。”
        “不是是啥?街上都没有娃们玩闹了。饿,没有力气。”
        “你带劳力去洛阳城里找活挣钱,家里还记满工。有了钱,啥都有了。”
    第一支由甄庄农民组成的建筑队进城了。也算老天爷赏饭吃,他们很快就在城里找到了活干。那些年,全国都在搞“深挖洞、广积粮”,洛阳城里正在建防空洞,主体工程由国营建筑公司负责,他们揽到了回填土石方的活。
    庄稼人只要能吃饱饭,就不怕出力。50名甄庄农民吃住在工地,寒暑无间,从烈日炎炎的六月干到了大地飞雪的年末。年底的时候,甄庄村收到了工程回款:80多万元!巨款。
    第一次“吃螃蟹”就尝到了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们不断派劳力进城搞副业,最多的时候有300多名劳力进城。在那个特殊年代,当别的村还在忍饥挨饿的时候,他们已经悄悄地解决了温饱问题。
    大约十年后,甄庄人又一次大着胆子“吃螃蟹”。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神州大地荡漾,但乍暖还寒,大多数人还在观望。甄庄人已经敏感地嗅到了中国即将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他们的意识里已经有了竞争、有了商品、有了营销的概念。
         他们派出了一个考察团,直接出省,目标只有一个:看看咱村应该生产啥产品。代表团不辱使命,从山东带回了产品样品:围脖。针织品。考察报告的要点也只有一句话:这东西外边戴疯了。
    甄庄人又赢了。他们生产的围脖供不应求——改革开放之初那些年,几乎所有的轻工业产品都供不应求。他们踩对了节奏。
    从此,针织业在甄庄蓬勃兴起,并深深地扎下了根。后来全村几乎家家户户从事针织业,鼎盛时期,甄庄村派驻全国各地的销售人员就多达300多人。甄庄的针织业也辐射到了周边地区,直到现在,针织还是翟镇的支柱产业。
    我们参观了离村委不远的“利惠帽业”的生产车间。8台电脑自动控制“横机”一字排开,防尘罩内机头左右穿梭,随着咔咔、咔咔的节奏,机身下吐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这些针织品再经过下一道工序就会变成精致的针织帽。
        公司经理文立会告诉我们,要搁以前,每台机器前都要有一名工人师傅操作,很费劲。现在针织机具已经升级换代到数控时代,工人师傅轻松多了。
        “咱这个厂每年产多少顶帽子? ”
        “利薄,主要靠量。100万吧。”
    哇!每天3000顶!有人惊叫起来。
        “我这在我们村还不是规模最大的。”文立会一脸平静。
        “咱这帽子都卖到哪?”
        “差不多都走外贸了。中亚、西亚,也有卖到非洲。”我们又一次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甄庄民营经济遍地开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崇美向善,美丽乡村的甄庄范儿雏形乍现。
    甄庄人又不安分了,开始第三次“吃螃蟹”。他们要成立农民书画社。
    舞文弄墨可是人家城里人雅好,咱种田打工的泥腿子能行?在人们的疑惑中,甄庄村的书画社开张了。2015年10月25日,洛阳伊洛书画社在甄庄村挂牌。当日,甄庄村“名家”书画展同时开展。数十幅本村农民创作的书画作品第一次集中亮相,惊艳全村。
        其实,甄庄村原本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气息浓郁,村里走出了不少文学、艺术大家。老人们常说,咱甄庄有文气。
        2023年,甄庄村举办了全国农民画创作大赛。数百名农民艺术家参赛。一时间,文化大伽、书画名流齐聚甄庄,伊洛书画社也在此时进入高光时刻。一个小小的乡村就敢举办国字号赛事?这何尝不是甄庄人又一次“吃螃蟹”?
    “甄庄村目前有省美协会员16人,市美协会员36人,70幅农画作品被省美术馆收藏。” 伊洛书画社社长文平川一脸自豪。书画社成立八年来,已经有数十位村民实现了从农民到艺术家的华丽转身。
    “甄庄村美术馆、甄庄阳光书房都已规划好,年内可建成。”村支书刘涛杰信心满满。“甄庄村将建千亩花海,四季有花,花香满村。”老支书刘铁林依然壮志凌云。
    看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吃螃蟹”精神已经在甄庄村落地生根,刻进了甄庄人的骨子里。不怕铁甲长戈,无惧挥螯横行。吃到甜头的甄庄人还会在“吃螃蟹”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作者简介:李向伟,男,1970年12月出生,大学文化,社保工作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洛阳市作协理事,洛阳市杂文学会执行会长。
1 E5 ]3 N$ z6 W' g

670

主题

263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176
44
 楼主| 发表于 2025-1-6 09: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三十一
三访甄庄
武秦生
        初次探访甄庄是在三年前,因为《洛神赋》中有“还济洛川”句及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进而引深曹植与甄妃的爱情神话。突发奇想,与我一河之隔的邻村甄庄,是否与甄妃有点牵连呢?    大年初六,雪融日出,湿润的空气和温暖的朝阳,制造出温馨平和的田园风光,在伊河北堤,只见一块巨石䇄立村口,镌刻“甄庄”村名,旁边的一面墙上是一篇蚕头燕尾的隶书《甄庄赋》,清新可雅。阅读《甄庄赋》,对甄庄的历史沿革、前世今生有了粗略认识,也勾起了深入了解这个千年古村的欲望。于是,慕名拜见到了已离职多年的老支书刘铁林先生,并通过他结识了《甄庄赋》的作者刘彦卿,获得了他的《洛阳夾河滩史话》和《乡愁喂羊庄》两本专著,切实感受到了以文会友的乐趣和魅力。    甄庄与甄妃究竟有多大关联?曹植与甄妃的洛河边邂逅,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这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给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提供了极大的创作自由度。曹植、甄妃、甄庄、洛河、洛神庙,串在一起,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第二次走进甄庄,是在2023年春节甄庄举办的“远洋杯”篮球精英赛期间。受三年疫情防控的影响,人们的情感被压抑得快要窒息了,当大家一个个都像一座将要爆发的火山似的,需要一个抒放情怀、放飞自我之时,甄庄村举办了这么一场活动。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再次走进甄庄。
        甄庄洛神广场上,彩旗招展,人山人海,赞助篮球比赛的红色条幅,挂满赛场两旁。塑胶比赛场上,六支球队各显神通,运动健将个个身手不凡,讲解员幽默精彩的解说,把比赛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
        漫步洛神广场,周围建有古色古香的凉亭,水冲式厕所,绿化景观树,曲径通幽小道,供排水设施一应俱全,让人有置身都市公园之感觉,赏心悦目。当我听说这个整洁漂亮的洛神广场,是由原来的一个污水坑兼垃圾场改造而成时,我更是惊叹不已,真的是难以想象。由全村最脏、最乱、最差的地方,陡然间华丽转身,变成了全村最漂亮、大家最想来的地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其中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村两委干部及志願者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又有谁能够说得清楚,这不是说一句感念、感激、感谢的话那么简单啊!
        村民告诉我,以刘涛杰书记为首的这一届领导班子,确实个个都是为民所想、心系群众的实干家。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如果说第一次走进甄庄是为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所感染的话,那么,第二次走进甄庄,则北被这里的新面貌、新气象所深深打动。
        漫步街头,明显感觉到甄庄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道路加宽了,平整了,硬化了,街道两旁的墙壁上,全部是本村农民画师自已创作的农民画。格调清新,内容积极上进,如:敬老扶幼,仁德孝廉,传说故事,民俗乡愁,等等。同时,村民人人闲不住,家家有事干。曾经的支柱产业——甄庄针识,仍在正常经营,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虽然我不知道每家的年收入究竟有多大,银行存款究竟有多少,但许多家门口停放的小骄车却掩盖不住甄庄的富庶。随便和一位村民聊几句家常,不经意间就会带出其在城里买的商品房的信息。
        第三次走进甄庄,就是在今年的五月七日跟随洛阳杂文学会采风团的这次采风了。正当我不知该重点了解哪些内容、采访哪方面的人物时,负责这次采风活动的村干部给我们没人发了一份采访名录,他们向采风团推荐了30名重点采访对象。名录中,有已经退下来多年的村干部,有在外地工作告老还乡的公职人员,有曾长期担任甄庄学校校长、教师的教育工作者,有伊洛书画社的负责人和农民画师,有村里的电工,有企业家、个体户,有长期与村民直接打交道的村民组长,还有爱心人士、孝道标兵、长寿老人,等等。大家有了这个名录,就可自选对象进行一对一的采访了。我再次被甄庄村人的这种认真、负责、周祥、心细的工作作风所感动。有了这种工作态度和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好呢?!
        我很快选定了我的采访对象——郑州铁路局洛阳分局的退休回乡干部曹建立,并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按时递交了采访文章。    三访甄庄,采访形式不同,采访对象各异,但我的心情却是愉悦的,对甄庄的好感是不变的,对甄庄的印象是越来越深、越来越好的。
        我在想,如果我国的每个乡村,每个基层单位,都能像甄庄一样,有这样一个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有这么一支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群众队伍,有这样一群热爱家乡、热爱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人士,乡村振兴、国富民强、社会和谐还不是指日可待吗!    甄庄的今天,就是我国千万个农村的明天!

- C0 d& D0 b0 g- A3 h+ g' i9 w5 n6 E
    作者简介:武秦生,偃师区高崖村人,偃师区作家协会高龙分会理事。

: @5 c- F; p& A' y/ x4 ?5 N- h" k

670

主题

263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176
45
 楼主| 发表于 2025-1-7 17: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三十二
写意甄庄
王少华

7 \8 U9 X. g6 ^" e
       “甄庄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村。随手摸一摸,没准就摸出个春秋文化;随脚踢一踢,没准就踢出个秦砖汉瓦。”这是洛阳市杂文学会刘彦卿会长在介绍甄庄时说到的话。
       这番话也许是到甄庄寻根访古、抚今忆夕,感受理解这个千年古村的密钥之一。
       3月5日,我随洛阳市杂文学会采风团一行到偃师区翟镇镇甄庄参加文学采风活动。之前,我对甄庄的了解还停留在刘彦卿会长《甄庄何以千年》的文稿上,也不知道刘彦卿会长就是甄庄人。
       据介绍,甄庄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与新农村特色的古今文化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的魅力村庄。
       搜寻历史记忆,虽然不曾记得甄庄这个村名,但翟镇的名称却记忆犹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市粮食局工作。粮食系统面临着转型任务,除主营业务外,开展了多种经营,积累了先期经验。因此,全市粮食系统在此召开了现场经验交流会。会后,我们参观了刚刚建起的小面粉厂、小针织厂、毛巾被单厂等乡村企业。那些花花绿绿“山”气十足的毛巾被单等丰富多彩的针织产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30多年过去了,如今,翟镇发展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但通过对甄庄采风,想必能够看到今天翟镇的缩影。
       到甄庄后,看街道,看村委会大院、家风家训馆,看龙头企业,看商贸街,看青莲寺遗址,看洛神大街上的墙体画,看伊洛书画社和散布村头村尾的美术创作工作室,看洛神文化体育广场。和农民美术家、伊洛书画社文平川社长进行深入交流,等等。4 J' m$ U6 n+ `
        在6个小时采风活动中,任各种感官开足马力,广征博釆,各种听觉视觉触觉信息引起的思想激荡和情绪波澜,目不暇接,耳不胜听,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描绘甄庄之行的感受,选用4个词语概括,算是给千年甄庄奉上的一幅大写意吧。
" L- I8 X! V2 f0 U$ l+ V5 p   
         一、古意& M2 b' |" R" E% v
        甄庄的“古意”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它处于洛河、伊河交汇之处,又称汉魏洛阳城的“两河流域”,民间俗称“夹河滩”。
       甄庄离汉魏洛阳故城不远,属于京畿地区。即便今天,它距离偃师行政所在地首阳山镇只有5公里之遥,仍属“京畿”地区。
       正因为有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的条件,水土适宜,在2000多年前,甄庄附近已经形成制淘中心,建于此地的甄官署、甄官井和甄官窑也史上有名。
       甄官署负责为宫廷烧制陶制品,甄官窑是古代官窑,甄官井则是为烧制陶制品开挖的水井。在当时这块土地上窑口遍布,陶器烧制规模巨大,是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一点,从与甄庄相距不远的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收藏的陶制品可见一斑。
       除了这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以外,最著名的便是文学史上“三曹”之一曹植创作的《洛神赋》了。《洛神赋》原名是《感甄赋》。后来,魏文帝曹丕之子曹明帝曹睿把它更名为《洛神赋》,并以此名闻名天下。
       古时,洛水之滨曾有一个洛神庙。传说,这是曹植和甄妃邂逅的地方。40岁的甄妃被曹丕赐死后,曹植从洛阳返回封地,路过当年曾经的邂逅之地洛神庙时,触景生情,翻江倒海,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感甄赋》)。甄庄名字的由来据说也与古时候的洛神庙有关。洛水边上围绕着洛神庙而形成的村庄,便是今天的甄庄。在甄庄人眼里,虽然洛神庙和甄妃不是一回事,但是,甄妃已经化为洛神——洛水女神,洛神已经化为中华民族的美神——东方女神。
       如果说甄庄村名的由来与洛神庙有关只是一种传说和猜想的话,那么,甄庄村名的由来与史书上记载的甄官署、甄官井、甄官窑有关,则是史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另一方面,在甄庄20多个姓氏中竟然没有一个姓甄的也就不难理解了。
       甄官署、甄官井和甄官窑都埋于地下,踪迹难寻。洛神庙也早已经灰飞烟灭,不知去向。而今能够看到,并佐证甄庄曾经是千年古村的实物是保存下来的几通青莲寺古碑。  M& ~8 P  P1 w. C3 r8 N- v
        最古老的一通石碑是2010年9月在甄庄小学后院的排水沟上发现的,当时以为它只是一块普通青石板,不料竟是一块珍贵历史文物。虽然碑文已模糊不清,很难辨认,但碑额上“重修白莲寺之碑记”几个大字却清晰可辨,文后落款处仍可看出“大明弘治X年”的字样。“弘治”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年号,起止时间为1488年至1505年。可见,仅此碑已有500余年历史。可惜在搬运时,不慎将古碑断为两截。
       “重修白莲寺碑”发现之前,在一堆建筑垃圾里还发现了另一块“古青莲寺”的青石雕刻匾额。经多方查证,得知是民国21年(1932年),甄庄村公所整修青莲寺时的遗留物品,该匾额上的文字由民国时期甄庄“四大文人”之首刘槐荫书写。
       这两通碑,如今都保存在初步复建起来的青莲寺遗址院内,旁边就是原青莲寺小学。这些碑刻用实物向人们述说着甄庄的千年历史。

1 L& u  s4 @5 s8 d8 S- y% k
       二、生意
       甄庄的历史是一部“治穷”史。
       1966年至1976年,是村里的极端贫困时期。每亩粮食产量只有400斤。从1969年前后开始,在“深挖洞,广积粮”“全党都要注意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的历史背景下,村里组织村民到洛阳修筑防空洞、填土方、拉石方、挖地基。出动300多人,到王城公园南面的工地上劳动,为村集体创收80多万元。
       工程结束后,他们要自己找活干,小包工,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20多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村民们在改革开放前的15年左右已经成为最早的农民工了。打工劳动帮助农民度过了那段生活最艰难的日子。
       1979年以后,村里组织去烟台、潍坊等地考察项目,引进针织业,建针织厂。买机器,找师傅,培养技术人才。乡里村里建起了大大小小的针织厂。有的厂一年挣60多万元。被单、毛巾、浴巾、帽子等针织用品,需要什么生产什么。织布机达到几百台。经济上开始翻身,出现了万元户。有存款,想盖房,谋发展,形成针织乡、针织村规模发展之势。我在粮食系统现场会后参观时看到的情景与这个时期的甄庄经济发展状态是一致的。
       钱可以生钱。通过辛勤劳动积累之后,办工厂,买汽车,买收割机,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后来,村里开始发展新的项目,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制药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里以洛阳远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了3个制药企业。为了给这些企业提供原材料,村里又发展药材种植业。药材种植的经济价值是粮食作物的5倍以上,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目前,无残留、无公害、高标准、高效的绿色药材种植基地正在形成和扩大。千亩药材基地正在逐步形成和壮大。“再造甄庄”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甄庄主要街道有两条。一条是甄庄村委会所在地东西方向延伸的主干道——岳洛公路甄庄段,村委会对面一路之隔就是洛阳远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另一条是南北方向的洛神大街,系村里南北方向的主干道,长达1.2公里。
       漫步商贸街,可以看到一家挨一家的商铺和大大小小的工厂、车间、作坊。各种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也一应俱全。
       以医疗服务为例,不仅看到“甄庄村第一集体卫生室”“甄庄村第二集体卫生室”的招牌和店面,还看到了中医馆的铺面。3000人的村庄,有了这些医疗诊所和门店,村民们可以小病不出村,就近就医,这也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7 V! X% y9 ~2 d
        漫步洛神大街的时候,我被一幅幅巨幅墙壁画所吸引。当我要驻足拍照的时候,总是有轿车挡住画面的一部分。这条大街不仅是文化街、景观街,也是村民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些轿车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
        现在,村里有20多家企业,主要是针织、制药、摩托车配件等,人均年收入1.5万元左右。
       本想去看更多工厂、车间,甚至还想找一个针织厂看一看,或走进村集体卫生室看一看,聊一聊,可惜时间不够,也只得放弃了。
       曾经长期担任甄庄党支部书记、今年已经86岁的刘铁林老先生,是甄庄村历史的见证人。还是洛阳远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说:甄庄的今天也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没有艰苦奋斗,没有脚踏实地,没有真抓实干,就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全面小康!

3 w! G  U/ W# @8 Y& m' `2 Y, ?
        三、诗意
       乡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呼唤相应的先进文化与之适应。经济越发展,人们对文化的渴求越迫切、对文化的要求越高。. |8 o. z+ ^1 J2 Q$ Z- g+ X. G
        甄庄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村。且不说洛神文化体育广场那幅洛神图,也不说那从甄庄走出去的洛阳文史学者刘彦卿的《甄庄赋》,单是那1.2公里长的壁画长墙,就足以让你叹为观止了。
       横贯南北的主干道是甄庄文化景观大街——洛神大街。是甄庄一道亮丽的文化民俗风景线,也是甄庄绘画之乡、农民画之乡的独特名片。
       经仔细审视,我发现这些画是经过系统严密构思的匠心之作。
       北面墙上24节气图最引人注目。一年春夏秋冬各个时节的农事活动都有生动而巧妙的表现。
       特别是有农村生活工作体验的人,看完这24节气图,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因为其中许多生活和劳动场景都曾经是自己经历过的。看完这幅长卷就会对一年春夏秋冬,24节气农村生活、劳动的韵律节点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这里看一看,接一接地气,看一看24节气图,感受一下人间烟火,会唤醒对农村生活的记忆,加深对乡村故土的深度理解。春播夏耕,秋收冬藏,都在这幅图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南面墙体上展示的是70年以来农村的广阔历史画卷。内容包括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开始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30年。二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到今天的40年。
       70年以来发生在农村的每一个历史事件、典型事件,都在这幅长卷中得到了体现。针织劳作、墙体作画、直播带货等一幅幅画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变化的历史瞬间。建国之后的公社食堂、农业学大赛、农民喜交爱国粮等历史事件都能够在画面上找到。榨油、耍狮子、舞龙灯、丰收歌舞、回娘家、新春拜年、包饺子、过除夕、贴春联、说书表演、四世同堂、斗鸡、甩面包、锣鼓喧天、尊老爱幼、四世同堂等等民俗文化跃然画上。70年的历史和世世代代的民俗文化凝固在这幅历史长卷之中。
       难免产生一种想法,北面墙体展现的是一年春夏秋冬12个月的24节气,南面墙表现的是共和国在农村走过的70年历程,折射出普通农民建国以来走过70年的历史记忆和难忘瞬间。
       无论是24节气图,还是70年历史画卷,不仅展现出政通人和的光明前景,也体现出浓浓的烟火气息和扑面而来的诗意甄庄。
       在24节气图和70年历史画卷的留白间隙,还镶嵌了以“秦砖汉瓦”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元素。把甄庄的历史画卷又回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魏时期。
       美好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藏在诗意甄庄的墙画里。诗意甄庄不仅藏在一年四季24节气图里,不仅藏在共和国农村发展的70年历史画卷里,而且还藏在千年甄庄的历史变迁里,藏在二里头文化的元素里,藏在《洛神赋》描述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甄妃的传说中。
       乡情、乡恋、乡愁,民风、民俗、民心,老乡、老家、老屋,家族文化、孝道文化、家国文化、农耕文明、现代文明,5000年文明的根文化、中国传统乡村的根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文化都藏在这60多幅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墙画长卷之中。
3 Q- m) U  l& c! t
       四、春意
       离伊河不远,便是村西头的洛神体育游园,类似于一个文化体育广场。这个广场占地13亩多,具有休闲娱乐、体育锻炼、洛神文化、旅游观光等功能。门楼、凉亭、长廊、广场、绿荫、洛神壁画、墙画、篮球场、健身器械、儿童乐园等,应有尽有。《甄庄赋》也镶嵌在广场的墙壁上。《甄庄赋》的撰写和洛神体育游园的设计都是甄庄的游子回馈家乡的精心之作。独具特色的园林小品随处可见。在村庄有自己的文化体育游园的目前并不多见。
       如果要在甄庄寻找大自然春意的话,莫过于到伊河之滨和洛神体育游园了。
       伊河离村里仅一步之遥。伊水之滨,水草丰美,细水潺潺。五月的伊河之滨,春意阑珊,绿草盈盈,生机盎然。
       老支书刘铁林说,要把甄庄打造成四季花海。不仅春夏秋三季有花,还要努力实现冬季有花看。已经组织专业团队研究实验。
      甄庄农民画家村重点项目要上当升级。甄庄文旅文创展销中心项目
       老支书刘铁林说:“我今年已经86岁了。我最看不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未老先衰的样子。村里的一对老年夫妻年龄合起来有90岁了,还活蹦乱跳的活着,干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和他们相比,我还是个壮小伙呢!”
      听了刘铁林书记的这段心声,我想起那句歌词:“我还想再活五百年!”
      短暂的甄庄之行,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暖暖的春意,甄庄人对未来的希冀、对前景的乐观、对未来的信心,更感受到了从甄庄折射出来的乡村振兴的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和大美未来。
9 c, p. m8 ?( V4 P! |, d8 P7 Y6 p- i7 E
        作者简介:王少华,1965年出生,祖籍湖北省荆门市。在洛阳市直单位工作。河南省作协会员,出版有《走进英语角》一书,散文作品曾获奖并收入有关文集。
4 {6 }4 b9 D, C* @' m8 s1 V, S( X

670

主题

263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176
46
 楼主| 发表于 2025-1-7 17: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少华文友好!为了寻找“敏感词”,俺稀里糊涂把你文章删了几句,不再过敏感了。请你原谅呢6 y3 D% C3 V2 W3 w: Y8 I

670

主题

263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176
47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09: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三十三
甄庄两件往事
孙建邦
+ {# D9 P% ]# o# Y# z4 w4 H
         在甄庄村采访后,我对村党支部老书记刘铁林先生讲的两往事记忆深刻,挥之不去,记下存念。
" Y- ?/ N4 z$ Y5 U
       一是办金刚砂厂
        1970年中期,甄庄的集体企业已经很有名,既有了经验也积累了资金。他们得到一个信息:生产金刚砂挣钱更多更快,就从郑州第二砂轮厂请来一个技术员咨询,听了技术员对金刚砂生产销路详细介绍,决定办金刚砂厂。
        金刚砂制作是工业生产磨削工具不可或缺之物,被称之为“工业心脏的心脏”。“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即由此而来。而现代工业生产的产品要比“瓷器活”难得多。砂轮的产量通常被作为评判一个国家军事工业实力的重要参考。郑州第二砂轮厂是1950年代民主德国援建中国的“画龙点睛”项目,规模位于世界第二。上这个项目可见甄庄人当年的勃勃雄心。金刚砂生产的设备、原料、能源等在当时都是靠“计划”的,但是甄庄人还是千方百计从兰州市一个大厂购得了铜线铜板,从克拉玛依炼油厂购得了柴油……几个月后,就生产出了合格的金刚砂。但是一算账,产品成本高,卖不出去。于是断然决定“下马”。还好,那时电力紧张,求购发电机的比较多,发电机组很快卖了,其他材料也及时做了处理。
        虽然甄庄金刚砂厂急上急停基本没有赔钱,但是作为甄庄当时的“一把手”,刘铁林对此一直念念不忘,他说:“那时,我脑子确实有点发热……没有做好调查,咱咋能跟郑州二砂比……那是个教训……”刘先生的回忆录中对此也作了记载。他当时就是农村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优秀干部,他不忘这件事,他能够这样说、这样写,有承担责任、引以为戒的意思,其精神难得可贵。
        后来,赫赫的郑州二砂也在改革的浪潮中成为郑州“798艺术区”,代之而起的估计是民营企业。我曾到长葛县参观过一个生产金刚砂的民营企业,在一个阔达的车间里,约有数百台机器在运转,仅有两个女工在巡视。其性价比之高可想而知。
        我想,如果——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儿,如果刘铁林先生和他的那些伙计们开放的步子慢一点,没准儿,他们就成了同世界上最坚硬材料打交道的人。
+ e% @0 `5 L* H- |# i3 {
         二是发展针织业
        1980年,甄庄生产大队开办了一个针织厂,产销两旺。生意红火,还救活了洛阳市一家毛纺厂,闻名遐迩。
        时值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有的村民悄悄购买了织机,在家中搞起了作坊式生产,这些人家为了扩大生产、了解信息,还私下跟在针织厂上班的职工约定时间、待遇,傍晚到针织厂门口接下班的职工到家里吃饭、干活。针织厂有人发现这种情况后,认为是“挖墙角”,就向刘铁林作了汇报,提出处理意见。刘铁林听到后,一开始也很不高兴,但是转念一想,觉得那些村民也没啥大问题,不就是为了多赚俩钱吗?完全可以理解,再说针织市场那么大,这个行业也最适合家庭干。现在大队一个针织厂一年就能赚几十万或上百万,如果全村家家户户都动手干,让全村人抓住这个商机,既符合国家政策,又顺应民意,这是件大好事啊!于是,他召集班子成员开会商量讨论,最后决定“放开干”。接下来,就购买针织机,选定地点,公开办班培训针织户……甄庄很快就发展成为偃师县首个针织专业村,村中在全国各地跑销售的人就有上百个。外地一家百货公司的供销人员,发现不断有甄庄人上门推销产品,就问:“你们甄庄有多大?能生产这么多、这么好的针织品……”甄庄那个销售人员说:“不是多大,跟石家庄差不多吧!”算是吹了一牛,也算幽了一默。那个时期,常见甄庄人成车买毛线,成车往外送货,在甄庄从事针织的打工者有上千人。甄庄成为人见人羡的针织之乡,至今传为美谈。
        伴随着甄庄针织“个体户”雨后春笋般生成,甄庄大队集体开办的针织厂关门了。在刘铁林为党支部书记的一班人带领下,这个针织厂在社会转型期自觉承担了孵化个体针织户的责任,使甄庄生出数以百计的针织作坊、针织厂,成为照亮甄庄历史的一抹亮色。

) ^7 R* X! ]- [% L! l3 N
        作者简介:孙建邦,洛阳市文联原党组成员,副调研员,兼洛阳市作家协会原副**、洛阳市杂文学会名誉会长。出版有专著、文集十余部。
5 X! z. z8 i4 @) c$ }, S

670

主题

2634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176
48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10: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三十四
甄庄村居图
许宣知
         甄庄,偃师夹河滩的一个小村落。这个曾光耀全国的针织专业村,近年来,因为农民画再次声名鹊起,成为闻名河洛大地的艺术村、河南省美术馆“乡村美学实践基地”、河南省“农民画示范基地”、河南省“乡村振兴农民美术人才培养项目实习基地”等,吸引了全国农民画创作大赛颁奖暨全国农民画展在此举办。
       走进甄庄,跳入眼帘的是一条南北向大街,因不远处的古洛河畔有个洛神庙,又是独占八斗之才的曹子建写《洛神赋》之所在,街名很诗意:洛神大道。宽阔的道路两边鲜花绽放,整洁的农家宅院错落有致,长达1.2公里的白墙上绘满墙体画,重彩浓墨,热烈、饱满,极具张力,充满活力,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整条大街宛若主题画公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这可都是甄庄农民的杰作呢。那一双双握惯了锄把的手,农闲时拿起画笔,变身为“农民画家”,以色彩明快、故事性强、手法夸张、乡土气息浓郁的鲜明特色,创造了千年古村独特的时代美!  
       甄庄农民画款款有形。据有关专家学者介绍,作为汉代烧制瓦当及陶器的官家窑口所在地,甄庄之“甄”字与制陶密切相关,故而由西、土、瓦三字构成。那时,烧窑制陶、制作瓦当属于“高科技”,甄工们在上面绘出各种纹饰图案,宛如精美的艺术品。世代浸染,绘画便成为甄庄村的传统。浓郁的文化基因,传承有序、后继有人。从甄庄村走出的文柳川、文平川兄弟二人,可谓其典型代表,声震河洛,他们从不同角度引领甄庄成为书画之乡,赋予这个小村庄以强大魅力。
       在甄庄伊洛书画社里,摆放着社员自己设计的文旅产品:绿松石龙形器的手机壳,兽面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的鼠标垫,被誉为“华夏第一爵”、俗称“小蛮腰、大长腿”的乳钉纹青铜爵瓦片等,把二里头出土的文物珍品乃至镇馆之宝,活化到生活日用品中,变成“行走的文物”,极富创意,华美精致,叫人眼前一亮。
       甄庄农民画盈盈有魂。绘画内容涵盖劳动、丰收、乡愁、好家风、神话传说、农耕用具、家庭副业、先进评选、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内容丰富多彩。村里人画村中景、叙村庄事,构思巧妙接地气,村民爱看受欢迎。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书画社社长文平川精心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农事图”。这个选题真妙!一个地道的泥腿子,用农民画做媒介,绘出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农历节气,是再贴切不过了。这幅长44米多的墙体画,涵盖了二十四节气的农事耕种、生活场景、收获景象、娱乐休闲、春夏秋冬景色,生动形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彰显华夏祖先的聪明才智,受到河南省文旅厅的表彰。
       甄庄农民画幽默有趣。大树下,爷爷玩着风车逗弄孙子,奶奶推着小孩乐不可支,好一派其乐融融的祖孙乐。还有这三轮车拉西瓜,瓜可比车大多了,圆滚滚绿油油的,寓意着好日子越来越甜,让人不由自主咧开了嘴巴。“艺术点亮甄庄”已成为可见可触的现实。
       人在画中走,画在心头留。温馥随风沁肺腑,是花儿飘香?抑或画作吐芳?我懵懂着竟难以分辨了。几个老太在墙边晒暖,祖祖辈辈深受历史文化熏陶,甄庄人厚道而有精彩故事,质朴而又斯文雅致。白头老妪在,闲坐笑春风。我赶紧拍下这温馨画面,一位大娘指向对面墙说:“你拍那个美女吧。”我回到:“不拍她,我就喜欢拍你们。”引来了大家一阵欢笑。
       我脚步轻轻。生怕惊动了地下的宝贝。
       洛阳的历史文化到底有多厚重?人们常说:两手一摸,便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踏,便是秦砖汉瓦。甄庄发生的一件小事或可佐证:该村一村民无意间发现,盖在排水沟上的一块青石板,竟是明孝宗朱佑樘年间的一通石碑,上面镌刻着“重修白莲寺之碑记”。据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偃师县志》记载:“白莲寺……宋建隆四年建。”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建隆四年即公元963年。如此,甄庄白莲寺妥妥已有1060年历史了。你瞧,在这里,不经意间就可能与“秦砖汉瓦”美丽邂逅。
       我步履踏实。因为我看到,这里的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振兴乡村首先是文化振兴。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又能通过举办展览、农民画观光环线、销售绘画作品等文旅途径,扩大经营,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甄庄村建有家风馆,用文字、图形和实物等形式,倡导、教育村民尊老爱友、孝敬公婆,营造民风民俗新风尚。每年的相应节日,村干部进门入户慰问老年人,送去礼品和生活日用品。安排合适的老年人到针织厂干活,打工挣钱,解决其养老问题,也增强了老年人的自豪感。平时注重培养村民的公益心,每次公益活动,干部都带头捐款捐物。仅在去年的“9·9公益日”,全村就迅速捐赠13.7万元,名列翟镇镇捐款前列。
       伊洛书画社不断聘请省市美术专家前来启蒙、授课,经过培养与实践,已建成150多人的农民画队伍,其中,年少者有20多岁的俊朗后生,最长者是80多岁的白发老人,既有优秀文化的代代传承,也有天马行空的恣意创新。他们画技日益精进,其中多人成为市、省美协会员及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作品屡获全国大奖;多幅画作被河南美术馆收藏,一幅3000元,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份收益:农民画家从中看到希望!
       在这个奋进的新时代,需要优秀文化、兴趣爱好滋养精神!甄庄村人更用它来培养和凝聚“甄庄精神”!现在,村里喝酒吵架的人少了,写字画画的人多了;陈规陋习少了,文明礼貌多了。文化振兴使甄庄村人精神风貌为之一新。
       洛神广场的画壁上,婀娜的甄妃飘然欲出,许是她意欲走向凡界,与村民共赏如画美景、共享美好生活。
       不忘本来,走向未来。甄庄在乡村振兴政策指引下,团结拼搏,凤凰涅槃,成为经济富裕、精神文明、艺术璀璨的新农村。甄庄村人创造了历史,也必将在历史上留下坚实足迹和辉煌业绩!
       联想起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此刻,在我心中,一幅《甄庄村居图》已然拟就。
       甄庄其势渐成,其时已至。新时期、新画卷,新农村、新生活,正在徐徐展开。
) h: e' u# G% k9 \3 S9 R
       作者简介:许宣知,笔名许之,《洛阳晚报》原特约评论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曾在全国散文征文赛中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追逐夕阳的旅行》(国家图书馆收藏)。

& j" u; v1 V/ 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