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楼主: 孙建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洛阳作家看甄庄》连载

  [复制链接]

672

主题

26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97
61
 楼主| 发表于 2025-1-24 10: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转发高军朝会长这篇文章,上来就被提示“有不良信息”提交不了。认真看稿,像闭着眼睛逮虱子、捉虼蚤一样,捏出几个疑是“不良信息”,通过了。但是呢,过后再一想,还是没弄明白“不良信息”是个啥东东

35

主题

105

帖子

0

精华

中级会员(lv5)

Rank: 6Rank: 6

积分
845
62
发表于 2025-1-24 13: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郑州
路过,点赞啦

672

主题

26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97
63
 楼主| 发表于 2025-1-26 10: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四十三
0 j1 V) A8 |# g( k1 z
不辞长作甄庄人
0 P. I- Z. e; R" e; V" e  h/ @" a$ H
" X2 q' F; q4 J4 D
      苏先生在人生的窘境时,唱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浪漫。此时他的内心一定有过想避世遁俗的苦涩,但生性恬淡豁达的他还有不忘国运民生的担当,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甜蜜的诗意。
——题记
     离开甄庄已经半月有余了,但甄庄的一切依然在脑海里盘桓。各位作家笔下的甄庄,从甄官井到新农村,从洛神的浪漫传说到时代背景下的坚韧与执着,无不让我对这个千年古村产生了深深地喜爱。那些因甄庄而生的杂记风物,还有作家们笔端所及旧雨新知的往来唱和,文采风流,颇为动人,让你情不自禁想重开笔端,发出“不辞常作甄庄人”的感慨。
      当年,孙坚获得传国玉玺的甄官井现在已经无处寻迹,但是甄官井作为中华民族的甄氏家族的图腾,却在现代甄庄人的心里镌刻成一个小小的执念。他们不姓甄,却把这个图腾作为这个村庄的文化根基,像追随所有的甄氏后裔一样,把洛阳视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圣地。
      当年的甄氏先祖在此汲优质之水,建作陶之坊,取优质之土,制陶作瓦,打造生存的长途遥遥。如今甄姓已没有居在甄庄,除了不远处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还能看到当年甄姓人生活劳作的陶器,但你依然可以看到那些他姓的甄庄人,那些刘、王、陈、魏、昝、文等等的甄庄后人,继续用土的质朴、火的坚韧、水的浪漫,继续他们的人生长旅。
      洛阳地处与西戎交界之陲,古称西方落日之处。甄姓之符乃会意之字,由“西”“土”“瓦”三字构成。相传虞舜圣君曾在此率众取土作瓦,形成了甄氏族群。这样的小族群一步步成就了大中国的浩瀚无垠。如果洛河的千年变迁,看尽世事白云苍狗,洞察历史深层毫末。这样的甄庄所处的夹河滩,一直在大的变化之中,风刀霜剑,潮涌潮现。但甄庄人的精神内核却从未改变。
      “不辞常作甄庄人”,除了可以遇见曹植的浪漫,还可以邂逅洛神的诗意。他们说,曹植在人生落寞时一定是会路过甄庄的,因为如果不路过甄庄,他如何能想起暗恋许久的那个女人。失意的情绪,是萦绕在这个书生气息的官二代一生的阴影,只有心底的那一点爱的光亮,可以点燃他,可以排解他。也只有在他的梦境和他的文字里,可以释放他的感情,可以承放他的爱。
      甄庄的这片土地,又岂能只承载一个人的爱呢?
      那些太过久远的历史不去说了,这个小小的夹河滩的人民应该和我们这个国家一样,经历了所有它逃不过躲不掉的硝烟和苦难。甄庄人不怕苦难,先祖化土为瓦的智慧让他们在任何社会样态下都能开辟出不同于以往的生存样态。
      六十年代末,他们顶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风险出外打工,成就了洛阳首批农民工团队。借着“深挖洞、广积粮”的政治号召,洛阳城里正在建防空洞,他们揽到了回填土石方的活,为甄庄村赚到了第一桶金;七十年代末,他们闻到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先声,出外考察引进了做“脖圈”的项目,从而点燃了翟镇成为针织之乡的星星之火。
      甄庄人是前卫的,他们的思想从来不会拘泥于这小小的一方水土。夹河滩,洛水伊河所造就的夹缝,反而开启了甄庄人来自血肉的开阔视野与前瞻思维。他们的商品观念营销理念,像极了先祖们抷土为形,燃火成器,拿器盛水置物,让人类得以繁衍让生命得以继续。他们本着老百姓不能饿肚子的本能,及时聪慧敏感的以时代为土,着梦想之火,为老百姓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可以和二里头夏都博物馆里的陶器相媲美的生存之器。首个农民工团队是,水稻种植是,制药厂是,针织厂还是。
      他们说,千年甄庄,因为甄官署,所以是千年前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现在的甄庄村,又何尝不是呢?可能他们的产业结构还算不得庞大,但是他们的思想结构,历任村干部传承下来的眼光和远见,却不愧是思想层面上的产业集聚与开发区啊!
      再给甄庄村一次时代背景下的转身与挑战,他们一定还会是满分。
      能这么肯定,是因为年逾八旬的刘铁林老支书谈起他们的团队,是那样肯定与自信的话:我们是铁板一块,但这块铁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铁板,这块铁板是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铁板。
      在这块铁板的保护之下,谁会不安心、舒心和放心呢?
      “不辞常作甄庄人”。甄庄没有甜蜜的让人难以忘却的荔枝,但是老支书说了,甄庄村要建千亩花海,要四季有花,单是这花意环绕、粉墙黛瓦,外加文化古迹的强助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之下,甄庄村下一步的文化兴村战略构图已经打开。
      苏先生的荔枝,甜得是口舌,甄庄村的文化底蕴,甜得是心灵。站在中华文明的原点,何其有幸愿把此乡当家乡。
      我的好朋友任玲霞说,她上初中时候放假,加工过帽子上的绣球疙瘩,手套收过指头,围巾加过穗子。提起她的家乡,她说这方她引以为傲的家乡必须不简单。虽然她离开家乡多年,但去过了甄庄。
     刚刚发现,我原来那么熟悉的一个人居然就是甄庄的样子,有文化、直率、坦诚,并且不失浪漫。如果可以跟她一起回到甄庄,她肯定会有更多的故事更多的话给我讲。她也会想邂逅洛神,也会和那些村民一起挥毫泼墨,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墙画。她会在青莲寺忧郁的吟出一首岁月静好的诗,也会在丰收的麦田里放声歌唱。
      2023年,甄庄村举办了全国农民画创作大赛,数千名农民艺术家参赛。许多文化学者,书画名流应邀来到甄庄,可惜当时我没有来领略这番文化胜景。但几个月后的洛神大道上,夏花灿烂,似乎还在为那一次的文化盛典摇旗呐喊。
      洛神广场绿意盎然,洛神像笑意隐隐,他们是想挽留我们吧。用青莲寺的风雅,用伊洛书画社的绚烂,用甄庄的文化底蕴,用甄庄的历史悠远,用甄庄人的真诚与底气,还有他们永远不畏前途的勇敢与远见。
      老支书座谈会上轻轻说的那句话一直在脑海里萦绕。他提起了特殊时期的那段经历,坚定地说到,不管外面怎样乱,咱支部不能乱。老支书铿锵有力的那句话我也一直记着,他说甄庄在新农村建设的路上一直走在前面,冲在前面。他在与我们道别时,笑容灿烂的像个孩子,我觉得我挥手告别时的那只手,一半是不舍,一半是喝彩。
      这是一个千年的甄庄,这也是一个年轻的甄庄。
      如今,青莲寺,甄官井,洛神传说,甄庄已经把它的文化遗产摆上了舞台,接下来,文化兴村下的甄庄必将让人更加惊叹!
         作者简介:周宁,笔名桑笛,就职于洛阳广播电视台。长期从事电视文艺,大型文旅活动策划,导演。业余热爱行走洞察人生,码字记录生活。

4 Y# ]3 x9 x: `6 o

672

主题

26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97
64
 楼主| 发表于 2025-1-26 10: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四十四
农民画:乡村田园的精神具象
孙小景

9 q: p4 g4 Z) q- H$ A* t
    去甄庄之前,看资料上说,甄庄有个特色“农民画”,我想到的是以前看过的那些以“农民”为创作内容的油画,比如罗中立那幅著名的《父亲》。
    问身边去过的朋友,看过农民画吗?什么是农民画?跟国画,油画有什么不一样?朋友但笑,就跟我说,“你自己去看呀!只要看见你就知道什么是农民画”。
    嘿,还搞悬念呢!那我就去好好看看这个“农民画”。
    来到甄庄村农民画展览中心时,看到墙上挂的画,我一下就懂了朋友的意思。确实,只要我看到了,就明白了什么是“农民画”。
    虽然作为外行人,我认不出“农民画”绘画用的颜料是什么,也分不清绘画的具体技法,但是只看画的内容和布局,那种浓郁的“农村乡土”气息就让我明白画作名字的由来!
    作为热爱旅游的人,我也算走过很多地方,网上网下也看过不少的艺术展览,西方的油画在网上也看过不少,为了看明白,甚至专门尝试了解过简单的绘画技法。可是以往看展时,往往欣赏完了也就完了,我带着距离欣赏那些画,那些画也自顾自的展示自己的美,并不在乎我看不看得懂,我跟那些艺术遇见,互相礼貌的寒暄一下,然后各自离开。
    可是这些农民画奇异地吸引着我的心神,有一种久违的、很久不曾感受过的田野里蓬勃生长的野草野花的生命力,它让我忽略一切外在的技法,只专注欣赏画作传递的力量!这是以往很少有的体验,我喜欢这种带着泥土和青草气息的画作。
    问负责人,为什么叫“农民画”?
   负责人哈哈笑:因为最初画这些画的,就是甄庄村里的农民啊,他们画着身边最熟悉的的人和事,不拘形式,用什么颜料都可以,不讲究什么绘画技法,重点就一个,把他们最熟悉的最想画的场景画出来,并且要人看得懂。
    我一下子明白这“农民画”的精髓所在。
    “农民画”讲究的就是一个原汁原味,它画的是农民和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事。
( t5 S! h# v, D" d9 z2 u( F因为真实,所以每幅画就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都有真实的出处。真情最动人心,画展中心两层,我花了近两个小时,仔仔细细把每一幅画看完,拍照。负责人看我们看得仔细,很开心的告诉我,去年他们还搞了一次全国农民画比赛,反响很热烈,那次所有获奖的作品都被美术馆收藏了。
    在表示祝贺的同时,我好奇地问负责人,你们最初怎么会想会搞农民画?
    负责人是个性格爽朗的大叔,一直笑着陪我们看画,解疑答惑,他也是甄庄最初的农民画的发起人。
    甄庄是有过辉煌的,在集体经济时期,甄庄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即使在集体经济改为私人承包制后,甄庄人靠着老一辈留下的“针织加工集散地”的余荫,也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小康生活。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甄庄最辉煌的时候,年轻人不需要出远门,坐在家里就有外地客商上门来批发针织品。在1983年集体经济改制的初期,村里就涌现了好几个“万元户”。那时候的甄庄人,走出去是自豪骄傲的,他们率先步入了现代化的农村。
    可是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甄庄渐渐没落了,年轻人渐渐都离开了村子,到外面去打工,村里再难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甄庄人不甘心啊,他们奋斗了那么久,就是希望子孙后代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而不是背井离乡的去打工,他们希望村子能恢复昔日的热闹。
, W( g1 j7 Y! Q        通常人们提起“农民”,最经常说的就是“农民工”,曾经承载无数“乡愁”的乡村,成了现实再难回去的家园。
    如何让乡村再次焕发生机?这就要让家乡的年轻人也能看见工作的希望!能吸引外地的年轻人主动走进这里旅游,打卡,拍照!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甄庄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紧邻伊河),也有历史遗存青莲古寺,还有洛神“甄宓”的传说。这些都是甄庄都优势,可是如何把这些传递出去?
    有高人给甄庄支招,年轻人通常会到“理想之地”旅游打卡。什么是“理想之地”?目之所及之处能看到美,能拍出来美美的照片,这就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理想之地”!
    甄庄人悟了,这些农民拿起画笔,把自己的故事和梦想画了出来,他们画到纸上,成了一幅幅“农民画”,画到墙上,成了乡土文化。他们发现,当吃饱穿暖后,人是需要活点精神生活的。能吸引年轻人到农村的精神生活是什么?体验感十足的田园生活和超级出片的环境啊。
    甄庄人选择用“画”来表现这个田园梦。
    很多人对农民的印象是刻板的,可是看看这些农民画,我为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刻板认知而羞愧。
    我们流连在一幅幅画作中间,寻找熟悉的场景,互相交换着发现,发掘画家想讲述的故事。
    “农民画”为什么不归类到具体的现成画法里,而是独立的有个名字,因为它有别于学院派画法以技法为主,内容为辅。“农民画”的技法和配色只为主题服务。这些热烈大胆的配色描绘的一幅幅场景里,是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表达的是最质朴的喜怒哀乐,色彩,线条都是情绪的表达。
    贵州大山的山民用“篮球村BA”来承载他们的精神生活。
    夹河滩村庄的农民们用“画笔”来描述他们的乡愁,古老的村庄焕发青春,“归田园居”终会实现。
  
    作者简介:孙小景,80后中年少女,市井茶店里慢时光生活,爱猫,爱传统文化。

% f* K$ Q7 e- t+ \8 Z( i. A* }; M. m

672

主题

26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97
65
 楼主| 发表于 2025-1-27 17: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您的文章如果不被通过,主要是出现了“不良信息”“敏感词”,更重要的是,俺不知道咱办,没有这个能力呢。不好意思呢,很很不好意思) u, a$ ?1 z$ s, Z& z% M

672

主题

26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97
66
 楼主| 发表于 2025-1-28 11: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四十六
漫步甄庄品乡愁
李赛智

    五月七日,天气极佳。

    在前往甄庄采风的大巴车上,我们先已被洛阳市杂文学会会长刘彦卿老师舌灿莲花的介绍忽悠得心驰神往,那可是千年甄庄啊!地处碧水汤汤的伊洛夹河滩地,水草丰美,宜居宜农,那里诞生过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夏都,又是东汉的皇家陶瓷烧制工场和汉魏时期的京畿重地,曾留下甄官署、甄官井、甄官窑、洛神庙等历史遗迹,传说曹植也是在这里写下感怀甄妃的千古名篇——《洛神赋》。

    原以为是一次单纯的访古探幽之旅,到了甄庄却陶醉于当今甄庄工农商百业兴旺、农文旅美妙融合的全新体验中。短暂的一天,听取介绍、参观游览、自由采访……太多的惊叹,太多的色彩,太多金灿灿的奖牌,让我们目不暇接。然而最触动我的是甄庄人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留住了与现代文明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根”文化,让子孙后代记住了美丽乡愁。

    乡愁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对故乡最深的眷恋、挚爱和牵挂。在现代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趋势下,新农村建设怎样做到“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呢?就来甄庄看看吧。

    在宽敞平坦的村中心最显眼的位置,整整一面墙用隶书书写的《甄庄赋》,让人读来荡气回肠:“大河之南,在水一方,夹河滩上,洛邑煌煌……”文章不仅颂扬了甄庄厚重的历史底蕴,更从“重农、善商、向善、崇文”四个方面颂扬了当代甄庄人从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到创新进取硕果累累的卓然风采。这是一个从甄庄走出的赤子,写给故乡最深的情、最浓的爱!此赋也激励着甄庄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用奋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漫步在甄庄的景观大道上,好似走进新版的《清明上河图》,绚丽连绵的彩绘墙画和绿化带丛丛簇簇的花卉及园林景观小品相互映衬错落有致。彩绘墙的内容可谓浓缩了甄庄人七十多年的奋斗史和生活画卷,其中蔚为大观的是长卷彩绘《二十四节气图》,古老的国粹,文图对应的全是甄庄人丰富的生产、生活场景:诸如春分的除草施肥,清明的植树造林……读其文赏其画不禁莞尔。尤其在24节气图收尾后还有一段说明:“……巨幅24节气图,全长110米,共有各种人物360个……包含了‘工农商学兵’各种人物,是伊洛书画社画师共同完成,再现了甄庄村民四十年前科学利用二十四节气变化,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的场景。不忘初心,留住乡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甄庄,甄庄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幸福美丽。”

    是啊,还有什么比文化艺术更好地承载绵绵乡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呢?!

    甄庄的彩绘墙还将继续延伸,正如甄庄的农民画方兴未艾。走进粉墙黛瓦古色古香的伊洛书画社,整整一幢楼,从楼梯到走廊,从走廊到大厅,全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热情洋溢的农民画,那些来自生活的生动画面,以朴拙的线条,饱满的构图,浓烈的色彩,颂扬家乡之美,劳动之美,尊老爱幼民风之美,描绘着农家心中的中国梦,洋溢着泥土的芬芳和人间烟火气。

    农民画最大的特点是主题鲜明一看就懂。农民画师用画笔讲述身边的故事:一幅题为“家风家训”的农民画,用五个画面反映了儿孙孝敬老人、邻里和睦相处、孩子热心助人、父母不忘学习以及勤俭持家的好家风,既弘扬了传统美德,又与时俱进,这是甄庄村委深入开展家风家训活动的缩影。画廊里有一幅名为《福根之源》的农民画,让我驻足良久。在桃花盛开的底子上,作者以二里头夏都和大禹像为中心,四周像光碟似的嵌入关庄(关羽的头像)、李密城、徐茂公塚罗成塚魏征塚、伊洛书画社、(东汉)太学、吕蒙正故居、荣立石展和金钟寺八幅小画;左右下角分别画有几位来自国内及世界各地的游客举着相机摄像机手机争相拍照(摄)。画作下面的题诗曰:溯源福祉寻文明,最早中国起毫颖,追忆千秋有健忘,寄予偃师夏王城。看此图,吟此诗,怎不让人感慨系之——若非浓到深处的乡愁,焉能有此构思。

    虽然因着历史上多次战乱,甄庄的甄姓先民早已迁徙,如今的甄庄是真正的移民村,共有3600多口人,姓氏多达21个,无一姓甄;那又如何,都是深受先祖工匠精神和河洛文化涵养的炎黄子孙,所以无论姓啥,也无论大姓小姓,大家和睦相处都以是甄庄人为荣,正如伊洛书画社大门两边的一幅嵌字对联所云:甄无忤逆知村瑞;庄有文哲是邑和。

    再看一看占地13亩的洛神广场(又称“洛神体育游园”)吧,这里曾经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 的“脏乱差”之地,经甄庄全体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奋战,如今美不胜收,成为甄庄又一张亮丽的名片。这里花木扶疏芳草如茵,集古典园林、神话传说、体育健身、篮球场地等诸元素为一体,是甄庄村民们休闲健身娱乐的福地,也是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最佳场所,亦是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古典牌坊式的大门,木门柱上一幅对仗工整的楹联令人激赏:伊水湾前温一壶月光下酒;甄官井畔品千年诗文化村。与大门对应的照壁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像——这楹联、这照壁,让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甄官署、甄官窑、洛神庙等历史遗迹一一鲜活了,美丽的甄妃在洛神图里依然风华绝代——美哉!甄庄,底蕴厚重,文脉绵长。甄庄的特色文化正在于古今交汇,用艺术点亮乡村,记住乡愁。

    乡愁是一棵不会老去的参天大树,甄庄一切的过往,一切的奋斗,皆历历在目,有迹可循,她的树根深扎在远古的河图洛书中;深扎在二里头夏都古朴的陶器中,深扎在残缺秦砖汉瓦中;深扎在青莲寺那字迹漶漫的古碑里,根深,方能叶茂,年年岁岁发出青枝绿叶,郁郁葱葱,华盖亭亭。

    无论人在故乡还是他乡,远行还是守望,乡愁都是最能引发共情的心灵的归宿。愿更多的人们来甄庄打卡,于花香墨香中,品一品酿了千年的乡愁美酒,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已是微醺了。

    作者简介:洛轴退休职工,写作爱好者,其作品多次在洛阳杂文征文大赛之获奖。


, u& C* h* C7 @$ y

672

主题

26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97
67
 楼主| 发表于 2025-2-1 10: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四十七

甄庄,我心目中的理想家园

马银霞

    5月7日跟随杂文学会到甄庄采风,心里满满的都是期待,因为此前已经看过刘彦卿老师的《甄庄何以千年》文章,了解到甄庄和曹植《洛神赋》的渊源。在去采风的路上,刘老师打趣说,甄庄的“甄”不是“甄嬛”的甄,而是“《感甄赋》(即《洛神赋》)中甄妃之“甄”,此甄非彼甄也!

    正好前段时间刚看过意公子的《大话中国艺术史》,看到了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洛神赋图》的“编剧”兼男主就是那七步成诗的曹植,而“导演”则是以才绝、画绝、痴绝著称的东晋画家顾恺之。一幅《洛神赋图》,把曹植和洛神的爱情故事演绎的荡气回肠。面对波光粼粼的洛水,曹植那一眼千年的眼神,真的刻骨铭心。能到千年古村甄庄采风,既是巧合,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和约定。

    甄庄村位于伊洛河畔,下辖12个村民组,3600多人,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一步步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群众富裕、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

    如今在甄庄,虽然已寻觅不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身影,可这里有洛神体育游园,有洛神庙遗址,有洛神大道,洛神文化符号已在此打上深深的烙印。

    洛神是爱与美的化身,来到甄庄,爱与美无处不在。

    甄庄人的爱是大爱,就如老支书刘铁林所说,“大笔写大字,大人办大事”。在老支书刘铁林和现任支书刘涛杰为首带领的村干部们,是一心一意想让甄庄的老百姓们过上更红火更富裕的日子,所以他们千方百计让甄庄的针织业享誉全国,绞尽脑汁在经济振兴之后又着手实施文化振兴。爱是回音壁,甄庄富裕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从他们的笑容和言谈里能看出对生活的满足,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深的爱和对历届村干部们的爱戴。

    儿时的我渴望外面的世界,而如今心头最向往的却是儿时要逃离的家,家中的院子,院里的四季经常在梦中回味……我想我难忘的是那回不去的时光和岁月里的静好!

    走进甄庄,我所有的感官像一扇扇久掩的门,被儿时的记忆轻轻地推开了,儿时记忆中的花香仿佛就在鼻尖,童年里的所有欢声笑语,因为甄庄,而不仅仅只是支离破碎的断章取义!

    洛神体育游园西侧的伊水亭里,几位老人正在闲坐聊天,虽然不知道他们交谈的内容,但从其笑容里可以看到满满的幸福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充满精气神呢?这就不得不说到甄庄优美的环境。

    甄庄位于伊水河畔,被伊河、洛河环抱,与二里头遗址为邻、背靠万安山,除了具有这些先天的地理优势外,村里建造的洛神体育游园更是美不胜收。干净整洁的砖铺地面,微风摇曳的树木和芬芳的花草,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搭配合理的健身器材,可以说是一步一景,村民闲暇之余可以到游园漫步闲聊、锻炼娱乐。

    村民们春耕秋收,击壤而歌,一天的忙碌后,在环境优美的体育游园散散步、唠唠嗑,无异于给自己的身心进行了一次精神SPA。休憩的亭子、红色的长廊、自由的风和阵阵花香,让我不由得想到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心目中的新农村不就是这个模样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走在甄庄的街道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心头萦绕。现在的人们,每天忙忙碌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生存,在职场里打拼,累吗?是真的累,身累心更累!一个人拥有在乡村度过的童年,是幸会的际遇。长大后的四季,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有各的美好,可是却少了童年时与天地间坦然相处的亲密,在城市里的疏离感总让人心生惆怅……所以人们都需要给自己的精神找一个出口,找一个地方能让自己的心安顿下来。

    苏东坡曾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甄庄就是这样一片净土,就是一个让人的心能安静下来的世外桃源。午后的甄庄街道安静,阳光洒满地面,偶遇一个正在饮水站打水的大姐,攀谈几句,大姐朴实的话里都是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感恩。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为甄庄人富裕起来了,所以人们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人们农耕之后,闲暇之余,开始放下锄头拿起画笔,这一画,不得了,甄庄出了那么多农民画家,他们在宣纸上、瓦片上、墙体上作画,洛神大道两旁的墙体画栩栩如生,和盛开的月季相得益彰,画中展现出节日的欢庆、丰收的喜悦、闲暇时的娱乐……让人目不暇接!

    甄庄的“伊洛书画社”是一栋二层小楼,我走到门口,最让我受到振动的是大门右侧的一个匾额,《妇女之家·书画培训基地》,一个地方如何对待女人、孩子和老人,充分体现了它的文明程度。书画社地方虽然不是很大,可是却干出了惊人的业绩。画家们把眼中的甄庄、心中的甄庄用一幅幅画呈现出来,每幅画都是一个故事,都是画家们对生活的感悟,他们不仅感知到了生活之美,而且还用画笔创造了艺术之美!

    洛神大道最南端就是伊河长堤。长堤下,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站在堤岸上,麦浪滚滚,麦香扑奔,如果农民画是一副静态画,那么此时的麦田就是一副动态图,甄庄就在这种亦静亦动中彰显着这片神奇土地的大爱与大美!


* q1 u$ Y4 {. ^# _4 g7 x% t

    作者简介:马银霞,女,小学教师,从2010年进行文学创作,有多篇文章在洛阳晚报上发表,征文连续四年入选《洛阳杂文年选》,坚信“只要努力,梦想就会开花”!

: L. P: W) c% m- P  [5 Y

672

主题

26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97
68
 楼主| 发表于 2025-2-2 06: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北京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四十八
甄庄周边的三条河
刘彦卿
   洛阳在古代称为三川郡,因境内有三条名川大河伊河、洛河、黄河而得名。有趣的是,洛阳夹河滩的甄庄村周边也有三条河:伊河、洛河、马庄河。
   伊河,发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淘湾乡,流经嵩县、伊川,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水,全长36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伊河自洛龙区佃庄镇相公庄村流入翟镇,经田村、宁庄、前王、王七等村,进入甄庄地界,然后出甄庄进入岳滩镇仝庄村。翟镇镇伊河流域长不足5公里,甄庄流域约700米。
   洛河,古称雒水、洛水,是黄河支流之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条著名河流,更是流经古都洛阳的一条著名河流,洛阳就是因洛河而得名。洛河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境华山南麓,流经洛南、卢氏、洛阳,于巩县境入黄河,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最早地区之一。洛河自洛龙区佃庄镇关庄村进入翟镇镇,经西洼、北许、二里头等村流入岳滩镇。洛河翟镇段长度约3公里,甄庄距离最近的洛河河面(喂羊庄洛河段)有2.1公里。
   伊河、洛河,大家都很熟悉,但说起马庄河,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马庄河位于洛河、伊河相夹的夹河滩中间。夹河滩地势平坦,是伊、洛两河冲积而成的小平原,这里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地势低洼,地下水丰富。过去,在夹河滩打井。打个几米就出水了,取水时用勾担挑上水桶,用勾担的钩子挂上一个水桶,伸到井里,左右一摆,水桶就灌满了水。由于地势较低,每逢阴雨天就很容易积水,尤其是在每年汛期,夹河滩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积水。于是,排涝就成了夹河滩居民的头等大事。人们不停地挖沟壕排雨水,挖出的土垫高农田,形成了这里的田地沟壕遍布。
   马庄河原是一条排水大渠,因源于偃师最西部的马庄村(今为洛龙区佃庄镇的东、西马庄两个行政村)而得名。
   过去,西马庄一带有很多泉眼,不时往外喷涌,群泉成溪,形成马庄河源头,而该村周围的迁寨、东马庄、后石罢等村则无此现象。西马庄筑寨后,四周寨壕里终年积水,大旱不竭。此处地势西高东低,积水就顺势流向东马庄,然后继续东流,进入洛河故道。若遇雨天,排水不畅,东西马庄北部便形成一片汪洋,造成夹河滩地区涝灾。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河南省水利厅第三水利局会同洛阳、偃师两县政府及当地士绅组成工程委员会,征用民工,开挖出一条蜿蜒东去的排水渠。渠首位于西马庄村东北部,经东马庄村北,到丁家屯村北行,经金钟寺东南的双桥折东,经碑楼村南、佃庄村北、东大郊村南门外,通至洛河故道。然后顺寨壕北走,到东大郊东门折向东,经陈圪垱村北进入翟镇镇的西洼、东洼村。然后在东洼村南东流,经四角楼村南、前李村,流入岳滩镇的尚庄、赵庄寨、寇圪垱村北,在后马郡西南角至岳滩村西南入伊河,全长22公里。
   马庄河在排泄夹河滩地区秋涝积水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称“涝洼渠”。1957年,偃师县组织人力、物力对涝洼渠倪庄至岳滩段进行了扩建整修。同时,又修筑了马庄至丁家屯、东石桥至西大郊寨、二里头至何家地三条排水渠和三座过洛、伊河堤的水闸,基本上解决了夹河滩地区的排涝问题。
   1962年至1964年,夹河滩居民对马庄河进行了全线疏通和扩宽。1965年至1985年,几乎每年各乡镇都要在雨季到来前组织村民对马庄河进行清淤疏通工作,从此,夹河滩内涝问题得以根本解决。
   当年,带领甄庄村民参加马庄河开挖及清淤疏通工作的负责人是王仁和。
   王仁和(1928-1987),第六村民组人,原在洛阳某厂工作,1962年国家精简城市人口时被下放返乡。因热心集体事业,组织能力强,曾任甄庄大队林业专业队和副业队的负责人,并以偃师县民兵团甄庄民兵连连长身份,带领甄庄村民参加修建焦枝铁路、马庄河清淤等项目建设。整修马庄河时,有一年分给甄庄村的河段在岳滩境内,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王仁和带领甄庄清淤队伍连续一个多月吃住在工地,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马庄河距离甄庄村的魏梁庄自然村约300米。记得在我小的时候,马庄河水质清冽,是沿河村庄孩童夏天戏水的天堂,也是村民摸鱼抓蟹的好地方。在夏天,人们劳作后到大渠里洗个澡,暑气全消,疲劳一扫而光。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夹河滩各村陆续用上了电,开始用抽水机浇地,致使地下水位下降,加上首阳山电厂在伊河滩抽水以及气候变暖等因素,渠首的泉水逐渐枯竭,马庄河开始断流,到九十年代后,即使雨季马庄河也没有水流动了。到现在只剩下一座座的石桥或砖桥的遗迹,表示马庄河曾在夹河滩这片土地上流淌过。
    马庄河在佃庄镇东大郊村南门外流入洛河故道后,到岳滩镇岳滩村流入伊河,20余公里长的河道基本上是沿着古洛河河道流淌的。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偃师区对马庄河的改造和提升工程也已实施。目前,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周边的河段修复与美化工程已完成,其余河道的治理与美化工作已在推进之中。
   作者简介:刘彦卿,洛阳夹河滩甄庄村人,河南省杂文学会执行会长,洛阳市杂文学会会长。

0 w8 }/ Q. k+ l: P( U

92

主题

980

帖子

0

精华

银牌会员(lv11)

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6394
QQ
69
发表于 2025-2-2 10: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关注

672

主题

26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97
70
 楼主| 发表于 2025-2-3 11: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四十九
甄庄的“甄真家佳”
杨建乐

0 S  N+ K! p# Y& _2 N2 e( Y8 |
       据了解,甄庄之“甄”首先是姓氏,而甄庄今天并没有甄姓,所以我以为名不副实。但甄庄有洛神,洛神何人?名为洛神,实为甄氏,有曹植《感甄赋》为证。《感甄赋》虽然后来改为《洛神赋》,但“甄”却名副其实,这是“真”的。
       《洛神赋》的主人公是甄妃,也就是历史上的文昭甄皇。她少有文才,天生丽质。原是袁绍之子袁熙之妻,后来,被曹丕强纳府中,为曹丕生了东乡公主和曹叡(魏明帝,曹植的《洛神赋》据说就是为她而写。甄妃善解人意,把婆婆照顾得无微不至,曹丕称帝后,后宫佳丽三千,宠爱的有三个妃子,甄宓远在异地,所以渐渐失宠。文采斐然的甄妃,写了一首之作《塘上行》,抒发了自己被“始乱终弃”的幽怨与悲痛。曹丕知道后非常震怒,于是赐死甄妃。一代美人就此香消玉殒,年仅四十岁。
       甄妃有“家”,先嫁袁熙,后嫁曹丕,风华绝代,是一代“佳”人;但她又没有“家”,和袁熙建立的“家”破了,与曹丕的建立的“家”也名存实亡。名义上的家都名义了,灵魂和精神之“家”就更谈不上了。
       据考证,“甄”之本意,是古代做瓦器之人,甄氏得姓也与此有关。据《元和姓纂》记载,甄姓的鼻祖是皋陶次子仲甄。其祖先就是为虞舜做瓦器的陶人。上古时舜帝品德高尚,处处以身做则,他听说东夷部落的烧陶技术落后,就到东夷部落去烧陶。在舜的指点下,东夷部落很快掌握了烧陶技术,成了著名的陶器产地,并很快发展成一个城邑,这就是甄城。舜的子孙有的留在甄城做甄官,掌管制陶业,甄官的后代以此为姓,称为甄姓。巧合的是,曹植的封地也在甄城,《感甄赋》就是其被封甄城王后,从洛阳返回甄城的途中写下的。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不得而知。
       东汉的甄官署,是政府掌管烧制砖瓦、陶器,雕制石人、石兽、碾硙等物的部门,具体位置在哪里已无考。但甄庄一带有甄官井,当年孙坚就是从甄官井捞到的传国玉玺。据说甄官井在今甄庄村西北角尚庄村的褚家庄自然村南,那里建有一亭,曰褚氏亭。褚氏亭之东南几百米处,即为甄官井遗址。井的南北两侧,南侧为甄家庄,北侧为井园村,井园村后来更名为褚家庄。从这个资料又证明,甄庄名字不假,“真”!
       新中国成立后,甄庄之“真”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甄庄的真抓实干之“真”。六七十年代,夹河滩人多地少,且许多都是盐碱地,粮食产量低,人们吃不饱肚子。怎么办?老支书刘铁林组织带领500多个壮劳力,大干4个月,花大力气对盐碱地进行治理,改造出了400亩的良田。后来又改造沙滩,通过几年努力,平出来近一千亩的沙滩地,硬是把粮食生产搞了上去;吃饱了肚子,没钱花怎么办?村里利用洛阳城里挖防空洞需要人的机会,派出了几十名农民工吃住在工地,为村里赚取了第一桶金;后来改革开放初发展针织业,成就了一批万元户,带动形成了偃师四大产业之一的翟镇针织业;近两年村里以刘涛杰书记为首的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大家完成了2.2公里主干道环线“白变黑”和全村雨污管网建设,打通村组道路12条,并在主干道沿线建设微景观15处,修建洛神文化广场公园等等,无不是真抓实干的结果。
       二是甄庄的真才实学之“真”。甄庄村的有真才实学的名人远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知名的诗人、艺术家、学者中,有文晓村(诗人)、文柳川(画家)、刘彦卿(学者),从政官员县处级以上的有昝宏仓、刘德才、刘普印、陈志彬、刘北岳、刘治民、刘建欣、陈广丰、刘宏杰、刘明奇等。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有330多名学子鲤鱼跃龙门走出了甄庄。还有以文平川为首的伊洛书画社的农民画师,他们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三是甄庄的真情实意之“真”。村里年年都评比最美家庭、孝顺媳妇。村里的孝敬标兵李嫩香,将公婆当亲爹妈侍奉,没有真情实意是难以做到的。另外,
热心公益事业的曹建立老先生,从洛阳退休返乡后,专注于村里的民事调解,他办事公正、调解公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村里的许多小矛盾、小纠纷如婆媳矛盾、妯娌不和、邻里纠纷都在他手里化解了,被大家成为“编外调解员”。如果没有真情实意,也是干不了、干不好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好了,一个村子的风气就正了。甄庄有830多个家庭,为了引导这些“家”更“佳 ”,近年来村两委会年年组织评选“五好家庭”“美丽庭院”“好媳妇”“好丈夫”“好妯娌”“好公婆”等活动,使夫妻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心齐、泰山移,小“家”好了,大“家”才更“佳”。伊洛农民书画社是艺术之“家” ,村党支部是党员之“家”,党群中心是群众之“家”。洛神大道的墙绘农民画把农村、农民、农业的生产、生活、描绘的细致入微、表现的淋漓尽致,既有浓郁的烟火气,又有强烈的艺术感,达到了最“佳”的状态;洛神文化广场则把人文、环境、建筑、书画、自然完美的组合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和网红打卡地,实现了最“佳”的效果。
       《说文》中的“佳”,善也,是美好的意思,从人,从圭。圭是帝王授予的美玉,后引申为美丽、出众、赞赏、喜爱等义。
       甄庄有洛神,为佳。“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甄庄有针织,为佳。家家闻机声,户户有产品,各种针织品享誉中外。
       甄庄有农民画,为佳。村民创作的各种农民画600多幅,获各种省奖70次,市奖62次。110余幅作品分别被河南省美术馆,洛阳市档案馆等收藏。三幅作品被河南省文明办征集为优秀公益广告。两幅作品入选全国农民画展。绘制具有"乡愁,美丽新生活,互动型3D立体画60幅,其中,100米长,高4.5米的《二十四节气农事图》被河南省文旅厅授予“河南省最艳妙村画”……
      建设美丽乡村,甄庄的下一步的蓝图也已绘就。诸如,投资150万元的甄庄村民间艺术双创基地改造提升项目。对现有伊洛书画社旧楼以及广场进行改造提升,新建2500平方米游园,甄官窑1座,打造民间艺术创新创业基地,开发农民画创作培训、艺术作品展、民间艺术作品创作收藏等多种业态。
       投资146万元的甄庄村农民画主题餐厅。建筑面积600平米,包含农民画文创展示和群体食堂、超市售卖等三大功能,建成后预计可接纳200人以上的接待,收益12万元,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投资393万元的甄庄村文旅文创展销中心项目。新建1500平方集培训、画展、研学、文创为一体的甄庄村文旅文创展销中心,包含农民画电商直播间、农民画文创产品展示厅,以及二里头青瓷、陶艺、澄泥砚、青铜器等非遗民间艺术创作工作室,等等。
       投资50万元的甄庄村阳光书房项目。项目位于甄庄村洛神体育游园东北角,文旅文创展销中心南侧,满足居民日常文化需求。
       利用6亩闲置宅基用地建设的国内首个村级美术馆甄庄村美术馆项目。由河南省美术馆投资建设,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2层美术馆,相关文化及服务设施约2000平方米。作为艺术家村的核心,美术馆将承担农民美术推广、国际国内美术展览、文化创意产品展示、艺术家推广和相关学术活动等。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一个村就有这么多的项目和投资,真“驾驷”!
       甄庄的“甄”“真”“家”“佳”让人目不暇接,让人眼花缭乱,令人赞叹、令人折服。甄庄有根有魂、有形有神,端庄大气、烟火氤氲,和谐富裕、靓丽美好。
       一个更“佳”美好的甄庄正仪态万方地款款向我们走来!     

, j+ V2 S% |0 X7 n% f$ R1 N
       作者简介:杨建乐,网名苇风。偃师夹河滩翟镇人。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洛阳洛神诗词学会副会长。当过农民,做过教师,后转行政,曾在偃师市委、政府多个部门任职。主编有《苏南之行》《山东之行》《调研成果选编》等考察调研集,出版有《偃师历史七言歌》《话说偃师》,参与撰写的《从农村妇女到海外华商》曾获2002年度国家广播电视新闻三等奖、河南省一等奖。

7 `- P; A- d9 u7 N& }* o: B
- O( G1 F# d) O  j% S- I- W% E6 r
; x& k6 ?# `" b. C3 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