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法!《黄帝四经》开篇如是说。法名“轨持”,是轨范物界、任持自性的意思,故佛教习惯用万法代指万物和众生。法还有法则、规律的意思。黄帝本意应是说,道化生万物,万物皆有自然规律,而此规律是大道的衍化,是大道的体现。万物,尤其是人类自己,不能离开规律的指导和引化。 ! z# D9 X; Y- I0 X/ ^/ k 8 b* v8 q0 J4 u1 ?/ f8 V# Q3 O3 _" x5 O
河图洛书是无字天书,但河图洛书中有“法”。黄帝在《四经》中明示如下: 0 V( U( F& n7 Y3 E1 I. j$ _; ]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 8 B7 `7 Y1 j* r- Y# E( _0 s$ e: o 经典内涵至深,够我们用一生体察、领悟和受持,此处不论。咱们且从简单处进入。5 ?/ W7 L% }$ g6 I9 T
9 L/ E& ~0 M( C) U& F
! C6 s' s9 g$ s4 a9 H 这三句话可以提炼出三个重要的法概念——公明、正静和无私智。! h" w( }, D" S5 d" a
公明、正静、无私智皆有所指。公明指河图中阴阳,观阴阳当居公当居明;正静指洛书中五行,观五行当攒簇金木水火土为一,守正守静;无私指则用于我们自身,应时时勤于观照自身,无私方有真正的智慧。 $ O. d& y# |* `/ m, M, b* `; J3 |2 }( ^0 X( d
' N9 C* `1 V/ T4 `( T8 X 这三法分别对应于天地人,与德相应。天德公明,地德正静,人德无私。 0 ^# a# }2 s3 @: \, T 是谓智慧。 & u `* k) P5 n1 @ g |% }
经典学习,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经典。6 p [" p ^- X: N( j& J
! L. V) [7 v. A
据说,孔子晚年好易学,读易,韦编三绝。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2 f9 ~6 a. _. l/ C9 c& w1 t& v
1 X) T1 B0 q4 Z* v
古如此,今亦然,没有其它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