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又到麦收时 % J+ W' {+ u( L) A7 ?- w
五十年前,我作为第一批下乡知识青年,到孟津白鹤村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那时的庄稼集体耕种,集体收获。收麦从开镰到打完场,大约得十天半月时间,整个三夏大忙得月而四十。 麦子黄了,社员们排成一排,一人三垄,挥舞镰刀,你追我赶,不一会儿就拉开了距离,金黄的麦子一铺铺堆在了身后。负责拉麦子的社员,熟练捆绑装车,把麦子运到场上,均匀地摊好。 麦子晒到大半晌,负责碾场的伯伯套上牲口,拉起石滚开始碾场。他一手牵绳,一手扬鞭,从场的最外边开始转圈。牲口驾着石磙,屁股上戴着粪兜,把麦子一圈圈碾压。我觉得很新奇,很好笑,没敢说出来,怕它们笑话我是《朝阳沟》里的银环。 “翻场喽”一声吆喝,在荫凉地等待的我们,头顶草帽,快速窜进麦场,拿着桑叉连挑带擞地翻了起来……每场麦子都要经过三翻四碾才能完成。 傍晚,一阵自然风吹来,扬场的大爷拿起木锨,铲起麦粒,往前一伸,顺势一拉,抛向空中,麦粒均匀撒开落地,打落的社员拿着大扫帚,左右轻扫,麦糠分离。我们跃跃欲试,想体验一把,老农说:“不会打落,累死扬场。会扬一条线,不会扬一大片。”果然,我们驾驭不了木锨,掌握不了扫把。只见,麦粒在大爷的木锨上,上下翻飞。在打落人的扫帚下,左右翻滚,像玩把戏一样轻松自如,一下子把我们看傻了! 扬好的麦子堆成小山似的,我们用木推板推到清理干净的打麦场上晾晒。这活儿好干,跟玩似的,用十齿竹耙把麦子扒成薄薄的花纹。天好晒上一天,天不好晒上两天,麦子咬着嘎嘣响。队长、会计负责称重、计算、分配,挑最好的留足公粮。 分麦子喽!打麦场上热闹非凡,有张口袋的,有装麦子的,有过磅称的,有记数的,算盘“噼里啪啦”响着,男女老少“嘻嘻哈哈”说笑着,收获的喜悦响彻麦场。 如今,又到了麦收时节。 我和老伴来到孟津县常袋乡寻找记忆。常袋村北,那金灿灿的麦田一望无际,波浪翻滚;那齐刷刷的麦穗,饱满闪亮;那大气磅礴的黄,印在麦粒上,画在田野上,让人美不胜收,大开眼界。但让人不解的是,没看不到打麦场。 只见,联合收割机开进麦田,“轰隆隆”地来回跑着,打工回乡的农民,穿着长衣长裤,头戴防护帽,脸捂大口罩,拿着口袋对着出粮口,金灿灿的麦粒“哗哗哗”直接流进口袋,三轮车“突突突”地运回家,摊在门前晾晒。 紧接着旋耕钯开进地里,把麦茬翻进土里,撒上肥料,播种上玉米……村干部说,这是机械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种肥同播、化肥深施。还是扩大绿色环保,使用高效节约型装备。更是新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耕地质量的新举措。 贴着白瓷片的两层小楼,老太太坐在大门口的小板凳上,边说笑边看麦子。光洁的水泥地面,金灿灿的麦子,在一街两行摊成了不规则的图案。 老汉端着簸箕置身其中,或捡麦子,或用耙子来回划动,图中有人,人在图中,相互映衬,构成了一道靓丽的新农村的麦收新景象。 " f' h" J$ ?9 ~
/ d5 u4 k9 Q* Y( D: a0 D/ u* C* C
6 l3 Q; P6 {+ c( M, N2 m
5 }% q. z& @, X. i/ C# ]
* w) A. H/ |$ Q* _) l
Q3 d* j; e6 K9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