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杂文的第一个兴旺期,见诸公开媒体记载,始于1956年12月10日。这一天,《洛阳日报》文艺版由《文化生活》改为《副刊》,首次在头题位置,加花边发表杂文,题为《“研究研究”与“考虑考虑”》,作者署名:丁一。 此前的《新洛阳报》和《洛阳日报》上,未发表过符合定义的杂文。是否有洛阳作者在外地报刊上发表过杂文,限于资料,尚难定论。1948年4月5日洛阳解放,4天后《新洛阳报》创刊,至1949年8月11日停刊,舆论监督是通过别的形式进行的。1955年1月1日,《洛阳日报》创刊,开始出现小品文。那是一种基于真人真事,但不指名道姓的“泛指批评”,近似杂文的一种文体。 《洛阳日报》历来有重视舆论宣传与监督的传统,1955年1月20日,刊发的小品文《离春节只有五天了》,批评某基建工地春节前劳动纪律松弛,引起被批评单位重视,迅速扭转,也对存在类似问题的单位产生了警示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56年先后在《文化生活》上,发表过小品文《为花钱而丁花钱》,批评一些单位随意花公款;《人造湖》,批评某单位管理者不尽职素,房屋漏雨,仓库进水,不及时修缮;《听不清》,批评某单位王科长不关心下属疾苦,老张孩子有病无钱就医,打电话求借10元钱,他佯装电话听不清楚,推托不管;《吃饭难》,批评拖厂第二食堂两多:票多,排队多;《关于“聋”、“瞎”、“哑”之类》,批评有些青年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人让座;《从“圈猪”谈起》,批评农村养猪不圈。
/ |: k/ [9 a"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