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作家看甄庄”系列之十二 甄庄村的文脉、经脉和人脉 杨建乐 甄庄村和我的老家田村,都处于洛阳夹河滩的翟镇镇。我们村在翟镇西把边,甄庄则是东把边。初识甄庄,是通过一个人——我小学到初中时的老师也是校长陈广献老师;后来进一步了解甄庄,是因为一件事---八十年代初兴起于这里的针织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偃师的四大产业之一;然而,更深刻认识这个村庄,则得益于这几十年来的经历、见识和积淀,站在了偃师的宏观层面和历史的纵深考量,尤其是在结识了刘彦卿老师等一大批老乡、同事、文友之后。 接到采风邀请后,在就在考虑如何来写甄庄。尤其是5月7日活动的当天早上,刚刚四点多钟我就醒了,辗转反侧想着记忆里的甄庄,并初步理出了头绪:甄庄的文(文化)脉、经脉(经济)和人(人才)脉,一直在传承,这可能是这个村庄长盛不衰、兴旺发达、一直名闻遐迩的秘诀吧。 先说文脉。 甄庄是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写《洛神赋》的所在,过去村北的古洛河旁建有洛神庙;魏梁庄里的阮姓据说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大名鼎鼎的阮籍之后裔;村中的文姓家谱上记载是北宋名相文彦博之后;村南的青莲寺建于北宋时期,香火最盛时寺院几十亩大、房舍上百间。所有这些都证明甄庄村文脉源远流长,而当下风靡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民画社和农民画队伍,也是甄庄文脉传承的最好注脚。 再说经脉,也就是经济的脉络。 甄庄东汉时期就是国家制造业管理机构甄官署所在地,又有大规模的烧造秦砖汉瓦的工厂作坊,说明在两千年前这里的制造业和经济那已经相当发达了。其后,甄庄人又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工匠精神,使经济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清末民初,甄庄昝疙瘩开有粮行、油坊、盐铺、饭铺、杂货铺等商业店铺,甄庄染坊地开的染坊也历史悠久,可见当时的商业和经济活跃依旧。昝氏家族和巩县康百万家结成了儿女亲家,也成了甄庄的首富,且名闻夹河。家族最红火的木匠铺里打制的农具、家具源源不断的销往偃师、洛阳,且供不应求。而文氏家族的文三多,更是民国时期一位传奇式的创业人物,他在新安县开了“义顺通”卷烟厂,生意兴隆、可谓是日进斗金。后来急流勇退,烟厂转给别人,回乡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精明的甄庄人从苏浙地区引进了针织机,从山东请来技术员,村里“步步闻机声,户户忙织业”,几乎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有两台针织机,许多家庭成了偃师乃至洛阳第一批万元户。后来,针织业扩散到了全翟镇镇,而且辐射到了周边的佛滩头、尚庄、喂庄等村,成了偃师民营经济四大产业之一。九十年代建成的“远洋制药厂”更是成了制药界的翘楚。 传承文脉、发展经济离不开人,而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其关键所在。 据介绍,单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甄庄村就有328名学生考上了大中专学校。从村里走出的名人,既有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也有从事行政的。 文晓村,16岁即参加八路军,后任志愿军原180师机要科长,在五次战役中因阻击敌人、掩护主力被俘,被美军押送台湾。后来任台湾葡萄园诗刊社长、中国诗歌艺术学会理事长,成为著名诗人。晚年常回大陆,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曾任郑州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逝世。有首诗这样写他“战斗中,你是忠诚的小卒,一直将敌帅拱到孤岛。命运却偏偏将你俘获,投入残敌的老巢。在岛上,你脱下戎装,种下一园诗的葡萄,你希望那葡萄晶莹圆润 像儒,像释,也像道。葡萄藤毕竟柔弱,架不起跨海的长桥。如今,你已魂归天国,看海峡分割的中华,苦笑。” 至于文柳川,作为洛阳人,大家就更熟悉了,头衔很多,说明艺术成就很大,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协花鸟画艺委会主任,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国家一级美术师,洛阳画院院长、洛阳美术馆馆长、洛阳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洛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等等。 咱们的刘彦卿会长,是洛阳市政协常委、市政府智库专家,著作等身。先后出版了《洛阳夹河滩史话》《竹林七贤的洛阳往事》《天下洛阳》《洛阳古井记》《乡愁喂羊庄》等多部专著。朋友们可能比我了解的还多,这里不再赘述。 说说我另外认识熟悉的几个人吧。 我小学至初中时的老师也是校长陈广献老先生,也是甄庄村人。他个子不高,短发平头,脸色黝黑,戴一副眼镜,平时比较严肃,但讲起课来绘声绘色,学生爱听。他主要讲《政治》《地理》两门课,印象最深的是他讲六十年代初中苏两国交恶时苏联撤走专家,让中国拿物资赔偿他们的援助款。我们国家赔偿他们的是成车皮的猪尾巴,据说他们缺猪肉,看见猪尾巴也稀罕的不得了。还有苹果,他们刁难我们,用个标准的圈圈量,大一点的和小一点的都不要,我们中国人有骨气,他们验不上的苹果,我们都倒入了海里,而他们的老百姓都争先恐后跳到海里捞等等,讲的大家兴趣盎然,欲罢不能,很吸引人。讲地理课,他在黑板上随手一画就是个中国地图,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后来我初中毕业时智育回潮,开始兴考试,我在我们班总分第一,分数榜贴在了学校大门里边的墙上,但上高中时实行考试加推荐,因为我爷爷过去历史的问题(在民国地方政府和军队上干过),当时还在香港,政审没有通过就未能上高中。父亲不知内情把我打了一顿,后来听陈老师一说才明白了真相。 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翟镇中学任教,校长还是陈广献老师,他鼓励我努力工作,继续学习,将来去教育学院进修进修,说将来都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后来团县委书记来学校考察我,他把我夸的一朵花似的。再后来我转行干了行政,他既惋惜又高兴。只是因各自忙工作,再也没有见过面。据说他们陈家一门出了几个校长、一大批教师,名闻偃师和洛阳,堪称教育世家。 甄庄伊洛书画社社长文平川,既是同龄人也是老朋友。 1982年春,我从翟镇中学转到岳滩公社任团委书记,翟镇公社的团委书记董铁耀是我以前的同事,文平川是甄庄的团支部书记,工作搞得比较出色,那时候团里常开会,因此我们也不断见面。近些年他组建农民画社,搞得风生水起。建党百年时他搞了一百多名农民画家在张海书法艺术馆办展览,我去参观时我们又见了面。他热情邀我留言,我写下了“建党百年颂党恩,百名农民画偃师”,他又让我详细看看每幅画下面的诗给把把关,说还要到市里、省里参加展览。我也不客气认真的看,指出了几处有硬伤的地方并给予了修改。现在知道他的事业做的更大了:他的书画社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展厅5个,个人工作室25个,全村书画爱好者已达150余名,注册会员61人,其中洛阳美协会员36人,河南省美协会员16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27人。近年来他们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精准扶贫,抗击疫情,防洪救灾为主题创作各种农民画600多幅,获各种省级奖70次,市级奖62次;110余幅作品分别被河南省美术馆,洛阳市档案馆,偃师区档案馆收藏;三幅作品被河南省文明办征集为优秀公益广告;二幅作品入选全国农民画展。2020年5月被河南省美术馆授于河南省美术馆乡村振兴项目“河南省民间艺朮创研基地”。同时,他们还绘制有“乡愁.美丽新生活”互动型3D立体画60幅,其中,100米长,高4.5米的《二十四节气农事图》被河南省文旅厅授予"河南省最艳妙村画"。大河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今日头条,学习强国,中国大学网等媒体的多次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点亮和滋养了美丽乡村的建设。 平川告诉我,下一步他们将以书画社为主要集体参与的股份文化合作社(现房子己装修完毕,设备通过多次调研比对,正在进行程序采购中)将在近期进行正式运营,预计每天可有50名农民画家参与创作和绘制,集体每年可有10万元的股份收入,在满足偃师区农民画创作,培训,展览等费用的同时,发展文化衍生品,和二里头博物馆联系,行成文化一日游。使游客满足观尝的同时,可进行文化体验和传播。 除了这几个名人,还有在栾川当过“知县”、在西工区当过“一把手”的昝宏仓,在北京理工大学任工会副主席的刘明奇,在偃师当过科委主任的王振民等。九十年代中期,昝宏仓任偃师市政府办副主任时,我在偃师市委政研室任主任。他年轻有为,工作干的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迁。他在栾川时,我们几个朋友过去办事,恰好他在洛阳开会,就电话吩咐安排办公室招呼好我们。认识刘明奇也是1997年偃师市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办科级干部培训班,我是那期培训班的副支部书记。当时偃师在北京的老乡去了好几个,他是其中之一,时任学校机电工程系的支部书记。振民兄是在偃师相处时间比较长的好同事、好兄长。他在偃师市委组织部时,我在市委办公室,后来我们在偃师市人事劳动局还一块工作了两年,相处很融洽。我后来先离开,他后来也到科委任主任,直到退休,期间不断见面。 文脉是一个村庄的根和魂,经脉是支撑地方发展的血和肉,而人脉则更是一个村庄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和关键因素。甄庄村正是拥有了以上说到的这些人以及没有说到的以老支书刘铁林、现任支书刘涛杰等为首的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才成就了甄庄村的昨天和今天。有这样的文脉、经脉和人脉,甄庄之幸也!有老支书、新志书这样的带头人,村民之幸也! 让我们一起祝福甄庄,感念甄庄! 作者简介:杨建乐,网名苇风。偃师夹河滩翟镇人。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洛阳洛神诗词学会副会长。当过农民,做过教师,后转行政,曾在偃师市委、政府多个部门任职。主编有《苏南之行》《山东之行》《调研成果选编》等考察调研集,出版有《偃师历史七言歌》《话说偃师》,参与撰写的《从农村妇女到海外华商》曾获2002年度国家广播电视新闻三等奖、河南省一等奖。
/ D( H7 {& F5 H n8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