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4-8-12 17: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洛阳
◎村姑夜话平生意——陈爱松著散文集《村姑夜话》探微(补遗二)
5 `8 y" z3 M* G$ a9 S3 H( P(河南)李红军" a/ I7 r6 }' X H# g5 E
" z! Z+ r5 `) @3 L/ n诗乃语言之盐。它不仅为语言增添色彩和味道,还为人类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提供丰富的营养。
% M9 }6 |: y3 H+ N& T: A% n+ A1 u. z, z( k( c6 @" F+ w
陈爱松的散文语言迸发出诗化的光芒。毫无疑问,传统古诗词,是作者散文语言诗化的源泉。引用诗词名句是初级的技法,只有经过心血的糅合后进行化用或者活用,才是高级的创作。! L! k7 o" f9 O7 i$ ?3 v! L
/ D6 _: _# p- [4 `( N
对联源于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作者在化用古诗词时,尤其注重将对联中的对偶手法引入其中,使得上下句(前后句)出双入对,摇曳生姿。作者甚至结合复句这种语法层面上的修辞手法,针对句子和语言的结构进行精心的熔铸。
( Y$ X& }& c0 `$ ^$ i$ i4 W6 k' a' g/ p# Q/ { r" j
“这世间物各有主,清风明月,却为你我所共有。这世上谁非过客,修竹好花,欣赏者才是主人。再劳累繁忙疲惫的日子,若能保持一份闲情,即使行动水穷处,也可以坐看云起时。”(《门对一丛竹》)0 w7 w& f0 z4 D' |
: C# y5 T4 b4 u/ T% ~" k这里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类似对偶,化用自洛阳市新安县千唐志斋张钫的石屋书房的对联:“谁非过客 花是主人”。作者申明欣赏者才是主人,显然比张钫的“花是主人”在认识论上更胜一筹。花和竹子如果没有人欣赏,只是作为大地的一种自然物的存在而已,有了欣赏者,花和竹子才有了知音,才有了纯洁美丽与坚韧不拔的象征意味。一对比,张钫是悲观的、消极的;陈爱松则是达观的、积极的。
3 i' a, l- S+ d2 Z0 I' W/ h7 h T3 _1 E! L7 n8 J; m9 q' x/ @
第三句化用自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别业》的颈联:“行动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何是化用而不是引用呢?就因为作者在“行动水穷处”前加了“即使”两个字,在“坐看云起时”前加了“也可以”三个字。“即使……,也……”表示复句中的假设关系。如果不加这五个字,就是引用。这是一个多重复句,由四句话组成,带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和章法的妙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的高洁品行,以及物我两忘的审美情趣。
' j, r5 s& x0 k% e A& u# d. }- a4 h( g9 a
陈爱松的散文语言闪烁着警醒的处世智慧。明清时期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洞察世事、勘破人情的《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书,是其灵感乍现和迸发的源泉,而观察生活之细致和体验人生之深刻,才是其抒发和创作的圭臬。
' |1 F& ]8 h# `0 \; E/ V
' b2 Y. G, z$ j0 r* ]- S# }: d“女子不是井底之蛙,跳出井口,向高处远处迈步,天空就广袤几分;脱离庸俗,跟好书哲人接近,天空就深邃几分。……女子的天空有多寥廓,不要问眼睛,而要问心灵。女子的星空有多璀璨,不要问男人,而要问自己。”(《女子的天空》)
: F: D7 B6 F& I9 r( T: _; T- M# ^5 _. q' T1 D h2 O0 a2 A
从外在的形式上分析,作者的散文语言貌似摆脱了身为语言之盐的——诗,但是,她的转述仍旧以洗练、精悍的跳跃式、叛逆式思维,隶属于诗歌的版图。1 ]5 h( f/ ]3 I% H2 |. V+ I
, F4 }, b- [ O4 r) X陈爱松的散文语言蕴含着创造性的才思。《论语·子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做官有余力就努力去学习,进修学业有余力就可做官。这还不能说是跨界,应该是艺术或学术的延伸。套用一番,文而优则诗。陈爱松没有写过以分行的文字来呈现文人思想的诗歌,但她秉性是属于诗的,所以,她既是一名散文作者,又是一名诗作者。她斑斓的诗句,蕴含在文句的潭石和疏影之中。* {1 k1 {0 m, @' f
% j# B) X( r& ]. L) z" S- T, [+ [
“一道青山,横亘在南边。……它变换着青色或灰色或彩色的衣服,有时还戴着云或雪的帽子。”(《因为山在那里》)青山戴着云或雪的帽子,这就是诗歌的句子,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帽子来象征山头的云蒸霞蔚或者皑皑白雪,帽子被风一摘掉,山头上的青丝就弥漫了岁月。 J; a, [1 u4 {3 }
, v* A' z6 ]! V6 W/ K/ J
在叙事和论理的散文途中,是不需要过度抒情元素介入的,否则,会给人一种矫情的感觉。只有在纯粹抒情的散文篇章中,陈爱松才进行大胆的创造性尝试,其敏捷和睿智的才思,淋漓尽致地显现在《山村雪》等文中。
% ~8 }% F# ^1 `2 O ~7 z9 p* _. h- r* u. {. W6 }+ m7 v4 b
“溪。溪中挤满了胖胖的白蘑菇。蘑菇下该是鱼儿们的家吧?它们的呓语在唇边温柔地传递。”这是一幅山村雪溪图。白蘑菇的意象,指的就是裸露在溪水中被雪覆盖的石头。它们的呓语,象征着彼此温暖的问候。' d3 p: _6 @9 @& p& j
2 D, g) M" T5 B2 T% A3 X
“成片的白珊瑚丛。脚下也是银白的沙地。我走进了海底世界。我是海底的鱼。”这是一幅山村海景图。白珊瑚丛指的是被雪覆盖的草丛和灌木丛。脚下的小路变成银白色沙地,直通沉默的大海。作者置身海底世界,化身为谛听北风这头不知疲倦的海浪的鱼。$ v- l$ ^; J8 s$ a: H1 U
& P4 y6 N7 C0 g1 S“小庙。慈眉善眼的神仙爷爷和奶奶。他们相守着,闭门说话。我进来,他们又端坐了。……庙后一树默立,擎云托玉。是柏树。有几百年了吧?”这是一幅山村小庙香火图。神仙闭门说话,见人来了又端坐如初,这就是陈爱松的神来之笔,用想象的魔力酿就,她划出了人与神之间的界限,也即人的出现会打破自然的宁静,同时也会带来生机。一棵树擎云托玉,擎的是冬云,托的是玉雪,逼真而宝贵,一擎一托就是几百年光阴漫漶。
% M! O. t( }5 ]% B: c
, U \8 V5 U. X @2 F) H+ g“山。银袍,银须,银发,银面。……留一段梦想给以后吧。那时,你也来。我们打山村的梦中走过,走进一个童话。”
# Z- R% h( H% A8 U- j) J6 ~" \$ p2 T8 v( D* t
雪赐予陈爱松以无尽的乡愁和灵感,更赐予她一个写作的更高维度。% W# j* h- M4 T' G6 J0 U- Y
( u9 ^6 e+ X Y" ?0 }1 j
2024.08.04偃师。3 V! q# B- {+ T( @( S" n0 f. N! i
* m3 t! n0 R; F1 d- d* C. w) c7 d/ U I' @
) u* k# T" R$ y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