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楼主: 石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节日文化故事(连载)

  [复制链接]

6476

主题

4万

帖子

3

精华

贵宾

老兵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35686

活跃达人论坛元老社区版主

QQ
3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2 08: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安徽合肥
东土大唐 发表于 2024-3-11 20:34
' J0 _7 V" N% k8 L$ Y* i8 n李先生又又又出书了。难道您有一个团队吗?一会儿一本,一会儿一本。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真够厉害的。
% f8 D0 P* t" L1 o# L
谢谢关注。没有团队,依靠数十年日积月累,聚沙成塔。

6476

主题

4万

帖子

3

精华

贵宾

老兵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35686

活跃达人论坛元老社区版主

QQ
3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2 09: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七、清明节 中国传统祭祖节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和寒食合二为一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环保祭扫跨越时空
  当今时代变迁应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比如不一定非要通过烧纸来表达,也可以用鲜花、用网络等方式去祭祀和寄托哀思,要有环保理念。
 伴随着科技发展的清明文化传播与实践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人们远离故乡,也能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体验与参与家乡的祭扫活动,或者是参与遥远的中华先贤的祭祀大典。还有一些网民为了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与怀念,会在网上设立虚拟祭扫空间,点蜡烛、献花,摆放祭品,进行清明礼拜。

3 |" w- B3 C% i: }

6476

主题

4万

帖子

3

精华

贵宾

老兵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35686

活跃达人论坛元老社区版主

QQ
33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08: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北京
八、清明节 踏青游乐正当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阳历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气文化丰富多彩
唐伯虎在诗中说:“过了中秋月不明,过了清明花不好。花前月下且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清明可谓二十四节气中,最具有诗意的节日之一。
清明:踏青戴柳留华年,四月清味品人间。清明节,大地渐暖,清风拂面。清明文化除了感恩怀念先人逝者之外,还有灵动的踏青与美食文化。清明踏青郊野,荡秋千、放风筝、戴柳花、画彩蛋、食青团,清明诗会、清明茶会,我们在清明时节对话历史、亲近自然,融洽亲情。清明成为我们健康身心、激扬生命活力的时节。
鬓插青柳留红颜踏青
古人讲究顺应时气,要以主动的姿态顺应,进而促进时气的流行。踏青、蹴鞠、秋千、放风筝……都是清明外出活动的好选择,在这场与过去和自然的对话中,缅怀生命、拥抱新生。
如果说过节过的是“仪式感”,那么插柳或戴柳就是古人在清明踏青时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柳树最先吐出新绿,并以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并非普通林木,而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
民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青柳留春,人们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吉祥又有生气。鬓插青柳,是为了表达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的气息。
品味四月艾草青团
清明节有特色“食俗”——蒸青团。将新鲜的艾草、青麦取汁,和以糯米粉制成皮,再包以豆沙馅料蒸熟,便可食用。清明吃青团,也与时令养生息息相关。艾草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等功效,适合春寒料峭的初春季节;麦苗的青汁则有去油解腻、消食降火的功效,可以消解冬天积蓄的油腻,让人们在初春干燥的季节降火消食迎接炎热的夏天;糯米则是温补食材,可以平衡上述食材,补中益气、健脾养胃。
清明节气菜和春茶
民间谚语讲“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不时不食”的说法自古有之,意思是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清明节气菜:温拌豆芽配摊黄儿。在陕北地区,到了清明这天,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吃“摊黄儿”“燕燕”等冷食。“摊黄儿”就是直接摊开煎熟的黄色面糊,由玉米面和小米面,再兑上些白面摊制而成,把三种面搅拌成面糊。封上保鲜膜,静静的等待一夜的发酵。第二天,将面糊放在叫“黄鏊”的工具上慢慢煎熟。
清明茶是清明时节采摘的茶叶嫩芽,色泽绿翠、叶质柔软,茶叶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气四溢、味道醇厚,是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佳品。苏轼曾写下“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诗句。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合体
清明,是古老的农事节气,同时也是重要民俗节日。它是中国人自然时间观念与人文时间观念的融合,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地位。
清明兼具人文和自然两大内涵,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 f, t% a) ^& I/ s; S) B

588

主题

7286

帖子

1

精华

社区尊者(lv16)

Rank: 18Rank: 18

积分
34235
34
发表于 2024-3-14 09: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点赞,欣赏,支持!

6476

主题

4万

帖子

3

精华

贵宾

老兵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35686

活跃达人论坛元老社区版主

QQ
3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10: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安徽合肥
蔚蓝英姿 发表于 2024-3-14 09:51( Y: w& p. z0 k$ t; c* a
点赞,欣赏,支持!
1 p$ V- {5 Q: G- x6 S1 B, v
谢谢关注。

6476

主题

4万

帖子

3

精华

贵宾

老兵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35686

活跃达人论坛元老社区版主

QQ
3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10: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九、端午祭贤安康 龙舟娱乐狂欢
端午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孩子们嘴角沾着豆沙粽的糯米粒儿,听着妈妈从龙舟竞渡讲到屈原自沉的故事,这一幕,曾经在百年前、千年前无数的家庭中,无数次出现。
端午节来历的三个版本   
  屈原的传说。在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作为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汉北偏僻的地方。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来到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时年约62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伍子胥的传说。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辅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自杀。子胥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孝女曹娥的传说。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小渔村,村里姓曹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曹娥父怕错过渔汛出江捕鱼。曹娥在家不放心,一次次跑到江堤上瞭望。太阳快落山了,曹娥从她父亲的伙伴口中得知: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父亲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拔脚朝下游追去。她在江边来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见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纵身向江水扑去。又过了三天,人们在下游十多里的江岸边,发现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曹娥死了,孝心感动了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每逢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端午节习俗
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于水中,以驱蛟龙,于是形成了包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在洛阳又被称为重午节、蒲节。这天清晨,人们就纷纷在大门、屋门上插艾叶、柏枝,作避邪驱蚊蝇之用。大人给幼童们的手腕、脚脖系上五色线,并给他们穿上绣有蟾蜍图案的肚兜,可驱走不利之物。另外,这天,人们要喝雄黄酒,大人们用手指蘸酒在幼童的额头画一个“王”字,然后将酒涂在他的手心、脚心、双鬓、胳肢窝等处。小孩还要穿上白底红帮的绿蛤蟆鞋,鞋上绣着醒目的大蛤蟆。香囊,俗称香草布袋,也是这天不可缺少之物,人人都会戴上一个,有粽子形、塔形,鸡心形或小动物形状“五毒”香囊,有的妇女要在鬓上插石榴花,芳香四溢。
端午节可以祝福快乐
端午节一些人会收到端午节不能祝愿快乐,只能祝福安康的提醒,因为这是纪念屈原投江的日子。俗话说,无病乃是福,无债即发财。一个人平安无事、身顽体健,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再说,端午节已经变成法定节假日,利用这难得的闲暇时光,探亲访友,驾车旅游,或者读书敲键盘,都是让人其乐融融的赏心乐事。
人们不仅互相祝愿节日快乐,还要开动脑筋“搞搞新意思”,比如能不能同时把它设定为诗歌节,让大家有意识地在这个节日里,通过组织的活动,领略诗歌之美,让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一些文化内涵,培植文化上的新认知。
端午节赛龙舟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现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水上娱乐项目,也是一项集环保与健身为一体的运动。沈从文在短文《端午日》中,描写了极为热闹的端午节场面,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饭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比赛竞争。
乾隆帝奢华过端午
端午节,清朝乾隆皇帝过节吃粽子的场面,就足够有排场。端午节当天,宫中用膳全部吃粽子,叫“粽席”。乾隆皇帝面前要摆上一千余个粽子,供他享用。据乾隆十八年的膳单记载,当年乾隆皇帝膳桌上足足摆了1276个粽子,堆起来像小山一样!另外,皇后桌子上也要摆上400个粽子,其余人等如皇太后、妃嫔等,待遇则要差一截,再加上祭祀拜神和文武大臣们食用的粽子,以及分给太监宫女等的粽子,以致宫中的御膳房都忙不过来了。乾隆特意写诗评价皇家米粽子:“粽席蒲觞苓令辰,天中景物一番新。”
吃粽子前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茶果,是桑葚、樱桃等适时的鲜果。皇帝的奢华与老百姓的路有冻死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2 W' e. m" @3 S) z0 M$ ~3 B

6476

主题

4万

帖子

3

精华

贵宾

老兵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35686

活跃达人论坛元老社区版主

QQ
3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08: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北京
十、端午节还叫诗人节女儿节
端午节历来还有别称,如采药节、浴兰节、天中节、龙日、夏节等,文人则曰诗人节。
于右任倡导端午节为诗人节
端午节被称为诗人节,是由于右任先生在民国时期倡导成立的,屈原的很多经典名句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很多人的座右铭。
2015年清明节之前大河报河粉书友搞了一个诗人拜诗圣活动,旗袍养眼,香囊沁鼻,古筝奏鸣,古诗悠扬。更有与端午相关的知识漫谈——听学者与专家讲解端午文化。“原来端午节还被叫做诗人节、女儿节!”河粉们感叹不仅在现场感受到了浓浓的古文化,更扎扎实实地“涨了一把姿势”。端午节屈原的后裔也会在湖北代表天下屈氏祭祖,纪念屈原,非常有意义。
端午榴花女儿节,家家女孩头插花
端午节在古代还叫女儿节,明清晚期和民国时期,北京等地把端午节作为女儿节来庆祝,家家户户给女儿头上插着石榴花,所以孩子们走在街头特别漂亮,可以说满城皆是石榴花,更多的是欢庆、喜庆的意味。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说一岁节令,就有“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当时旅京的宁波文人余有丁,为此曾作《帝京午日歌》:“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

% Y  n( ]  O, {) D: W

6476

主题

4万

帖子

3

精华

贵宾

老兵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35686

活跃达人论坛元老社区版主

QQ
38
 楼主| 发表于 2024-3-16 10: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十一、端午生态日和有关动物
端午还是一个绿色生态日
   可端午节其实也是绿色生态日,因为这一天的习俗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绿色生态元素,凝聚了先人尊崇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闪耀着先人们对绿色生态理念推崇与践行的光芒。
端午还代表着中国人积极养生避疫的健康观和运动观。农历五月,夏至到来,高温高湿,容易时疫流行,聪慧的古人便设了节日,想出各种法子,药浴药酒,集体运动,“碧艾香蒲处处忙”“守定龙舟看不归”,让阳光和水,让故事和亲情,身心两和,健身强体,远离疫病。
端午还是卫生节、体育节。祖先用在节日设计上的心思,多么的灵动通透。新的时代,每一天也都洋溢着多姿多彩与新意迭出。全球化与民族性相依,环保理念则今古相通,我们在粽香、诗香和天伦之乐中追怀先人的盛德、聪慧与忧伤。
粽子承载着环保元素
粽子的包装材料是用芦苇叶子或竹叶等把糯米裹起来后煮熟而成的。粽叶的种类通常包括南方的箸叶、柊叶、箬叶以及北方的芦苇叶等,系粽子的绳子旧时用的是马莲草的叶子。粽叶具有独特的清香,令粽子的美味别具一格,是天然的调味品,粽叶还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和防腐的作用。
  粽叶可以反复使用,洗净晾干后来年可循环再用,即便扔掉也可降解成腐殖质肥料。古人将绿色包装与卫生健康融为一体的智慧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跟端午节有关的动物们
端午和动物关系也十分密切。
马端午又叫重午,指农历五月五日,古人也称其为午月午日。午乃十二地支第七位,跟它匹配的动物就是马。
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用的是龙舟。而且,端午起源中有古越民族图腾说,这种图腾就是龙。
端午用艾草扎的艾虎,是辟邪吉祥物之一。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端午节“五毒图”是五种动物: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其重要任务就是驱虫。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这才形成此风俗。
鸟雀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中有两种动物黄鳝、黄鱼。在日本,端午被视为男儿节,有男孩的家里此日会挂出鲤鱼幡。动画片《哆啦A梦》,就经常可以看见这种很特别的鲤鱼旗。

& A$ T4 C, F( F* x2 c  t2 m

6476

主题

4万

帖子

3

精华

贵宾

老兵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35686

活跃达人论坛元老社区版主

QQ
39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08: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北京
十二、六月六晒书晒衣节
六月六龙晒衣
2011年7月4日上午,艳阳天,行走在路上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凉意!在泉州市区雅园路,搬运工人载着大箱的货物,在阳光下暴晒,用毛巾擦拭从额头流进眼睑的汗水。当年7月6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是传统的晒书、晒衣节,古代还有“六月初六龙晒衣”的传说,至今在闽南一带仍然流传。
传说,六月六是龙王晒鳞衣的日子,这一天常是大好晴天。与此相对应的有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五月十三相传是关公磨刀的日子,这两天雨水多发。据说,有一年五月初五和五月十三,龙王忘记下雨了,于是到了六月初六这一天没有太阳,龙王无法晒龙衣。谚语有云:“你不给我划船雨,我不给你龙晒衣。”“你不给我磨刀雨,我不给你龙晒衣。”就是来自这一有趣的民间故事。事实上,下不下雨,与天气系统的变化息息相关。
此外,关于六月六,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称为晒书节、晒经节、洗澡节……江苏一带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谚语。
六月六回娘家节
在河南,则是女儿的瞧夏节、望夏节,回娘家节。也有父辈前往探望出嫁一年的女儿,送去扇子。有记载:六月六这一天如天气晴朗,皇宫晾辇舆、仪仗、典籍,庙宇举“晾经会”,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发。民间相传,这一天晾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六月六前后,正值酷暑,又逢梅雨季节,如赶上个晴天,晒晒衣物,确实很有必要。
六月六称为回娘家节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以后每年六月初六,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
六月六节日渐行渐远
现在,大多数人们对六月六这个节日已不再那么重视了,因为出嫁的姑娘回嫁家的频率高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专门来请了;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大大改善,衣物潮湿发霉现象也不多了,所以“晒龙衣”也渐渐让人淡忘……
但是,在一些农村里还保持着六月六的一些习俗,如广西桂林龙胜龙脊景区的晒衣节已经演变为一个旅游项目、一个固定的节日了。随着名声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观光旅游。六月六这天以晒衣物为主的习俗延伸到织布、舂米、农活、梳长发、迎亲等民俗活动展示表演。虽然是表演,但是在短短的一天里能够感受节日盛况,一阵太阳一阵雨的,丝毫也没影响大家的兴致

8 }# F2 Y& d/ w; A) _9 e

6476

主题

4万

帖子

3

精华

贵宾

老兵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35686

活跃达人论坛元老社区版主

QQ
40
 楼主| 发表于 2024-3-19 09: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北京
十三、万家团圆中秋节
中秋的起源和别名
按照中国的农历,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等。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在唐代,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一是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二是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三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杨贵妃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了。  
中秋节传说,嫦娥奔月最著名  
嫦娥奔月在民间有多个版本流传,其中的一种:相传在远古时代,天空有十个太阳。力大无穷的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第十个太阳则要按时起落,造福人民。后来,后羿又娶了嫦娥。有一天,后羿得到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成仙升天。后羿回家后就把不死药交给了嫦娥。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想偷吃不死药,他趁后羿出门的时候偷偷闯进嫦娥的房间,逼她交出不死药。嫦娥不肯,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月亮)飞去。  
中秋月圆人团圆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明亮,象征着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这天,在外地的人也会赶回家和亲人团聚,人们仰望天空中皎如玉盘的明月,期盼与家人团聚的心情分外强烈;远在他乡的游子,借此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中秋节。到了晚上,人们会祭拜月亮,人们要把供桌摆在院子中央,焚香,供上水果月饼等。家中主妇要带领家里的女人和小孩向月亮叩首、许愿。
中秋节的习俗  
赏月  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葡萄等时令水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东京梦华录》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吃月饼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传说:元末,张士诚号召反元,月饼里夹纸条约定起义时间,推翻了元帝。如关中民谚云“八月十五杀鞑子”。所以送月饼、吃月饼就成了中秋节的习俗。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中秋节远在外地的人都尽可能回家过节,晚辈给长辈都要送月饼。家家户户烙以芝麻、糖等的小花饼,还有形状像月亮、有八卦文饰的三层大饼,叫做“月亮饼”。并要购买各种水果。晚上,人们在院子设香案,以月饼、水果等节日食品为供品拜月。
中秋夜摸秋祈孕
中秋夜关中各地都有“摸秋”习俗。因为月亮属阴(故称“太阴”),主生育,故在八月十五日“摸秋”以祈子受到普遍的重视。满月之夜,已婚多年未生育的妇女,在大姑子或其他亲属陪伴下偷摘他人田园果实,乡亲们不视为偷。俗信,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妇女摸秋若不被发现,可早得子。摸秋时讲究偷南瓜,因为“南、男”同音,所以,偷南瓜是希望生男孩儿。月属阴、属女性神,同时又有追求爱情的活动。

$ B& i5 D6 \, {6 [7 C$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