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去往县城的路 & e8 x- B$ v) V3 T E) H
我生在乡下。乡下只有村,只有寨,没有城。 : u, d1 z" S6 h0 P6 e
城在远方。 5 X. y# \1 l' ~6 N) j* t# v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剪灭商朝,班师途中,在邙山之南洛水之阳的商都西亳“息偃戎师”,从此,这座商朝旧都便更名为一个有点拗口的名字:偃师。
* k* j; r9 F. S- D% j7 @8 |4 s城,大都意味着繁华和悠久。偃师,京畿之地,七朝古都,有很多乡下孩子不曾见过的新奇,自然是俺们羡慕向往的地方,只是呢,难得一去。
7 P3 l6 [ J- F- A$ `/ ^为嘛?
. u6 C$ A$ O- R4 x, W, d伊河下游的南岸,我临崖而居的村庄,处在万安山黄土高坡漫向伊洛川的“大陆架”终端,恰是韦应物“孤村几岁临伊岸”的诗意再现。北眺,是蜿蜒东去时隐时现的伊河;再往北,烟树空茫处还有一条我看不见的洛河(两河之间,是坦荡如砥水草丰美的“小江南”——夹河滩);洛河再北,远山如黛,逶迤连绵,那是邙山。
( s# a: v5 H! W7 g0 r
古城偃师,就坐落在洛河北岸的邙山脚下——跟俺们隔着两条河呢。 7 ]5 J2 ?9 M# B" D7 K
去县城有两条路:小道渡河,大路绕桥。 + j: G* g5 l- J
俺们村北有个伊河古渡(据说,当年蔡伦造纸,从缑氏造纸河与首阳山纸庄往返运送原料,就在此渡河),南岸起伏着大片的沙滩,不时有几个黑点,像一个省略号慢慢蠕动。走过沙滩,有时还要换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趟过湿地的水洼泥沼才能到达渡口。因经常涨水,码头的位置不太固定,渡船有时也靠不上岸,只好用一块长木板搭在船岸之间,晃晃悠悠供人上下。
H9 q8 p% o) F9 E河面波光粼粼,对岸杨柳如烟,一年四季,老艄公一支长篙,来来回回缝缀着两岸。
5 k2 w% d0 ^# A3 ?, p) {那时,伊河像个野孩子,在宽阔的河床上疯来疯去,今天滚出几道沙洲,明个又滚出几道水流,这些分岔的水流如同玩过家家的小屁孩,隔开不久就又拉钩和好汇流一处。夏日,光屁股的孩子在水里嬉戏,不断有寸把长的小鱼绕着我的脚踝往来翕忽,还不时在我裆部轻咬一下,逗得俺们大笑不止,亲昵地骂一句“咬蛋虫儿”。 7 r1 T' ]& B# w8 ]: t+ A
没有乘客时,我们也到船上玩,听老艄公说古。 : V/ f% A9 v* c. }6 E
你们只知道河里好玩,不知道伊河发起脾气来有多吓人吧。民国二十四年,伊洛河暴涨,那真叫水漫金山啊,夹河滩没有一处不被淹,很多房屋都泡塌了,水面上漂浮着椽子杂物还有猪羊尸体。
4 h& E) s0 i- g- U那人呢?
; l# a; Y7 d7 O1 h% }
跑得及的跑啦,跑不及的只能眼睁睁困在那儿,四下全是水,熬吧,看啥时洪水能退去。
" D% n/ t$ Y5 E2 Z2 |跑出来的多吗?
0 [/ E( ^' q2 L7 h q咋会多呢?刚开始水小,但渡口才有几个?船才有几只?又没有桥,后来水太大,发着黄,打着旋,翻着浪,谁敢行船!唉,当初要是有座桥就好喽——
+ L {3 n7 A! {! ? v7 Q0 e3 n
知道咱南坡为啥不怎么跟夹河滩结亲吗?老艄公慢悠悠抽一口,水烟袋呼噜噜地响:老话啊,宁隔千山,不隔一水。 8 @; L q; s( F- m. r. c
桥!打那以后,我幼小的心里便浮现着一座桥,尽管还想像不出它什么样子。 6 K, ?/ [1 V* Q* K+ h" ^
其实还真有一座桥,不,是两座,在我们下游二十里处。 + B# H+ e" `6 f# P
上世纪60年代,310国道穿越偃师,境内伊河洛河才破天荒有了两座钢筋水泥大桥。
9 _- ^, J+ P$ l/ @这是俺们去往县城的大路,只是要多绕很远呢。
1 L1 [, \' w& S" e& o2 C, D/ X" b改革开放后,车流量陡增,两车道的桥面经常堵成肠梗阻,国道只好屡次加宽,老桥呢,也废弃重建,但依旧是车水马龙——这毕竟是偃师南部及邻县通往县城的唯一通道啊。 . [. ^2 [: K( Q5 R( P, b
偃师“两山夹两河,两河夹一滩”的地理大势,使得南坡北岭山阻水隔交通不便。当年,曹植从都城返回封地,“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跋山涉水,遂感叹“伊洛广且深”“怨彼东路长”。
' V* h% k1 D5 H1 q. I9 C# ? Z
终于,一个消息让人振奋一一偃师将新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杜甫大道(诗圣在首阳山下的杜楼住了十三年,并终葬于此,与先祖杜预为伴),把南坡、夹河、北岭连在一起。
) ~' n7 g$ _7 o/ i9 O落成通车,两座大桥像两枚旧时的纽襻,将南北两岸熨帖相扣。伊河大桥南边,是登封、是南阳、是湖北......洛河大桥北边,是孟津、是济源、是山西......大桥两端,是更远的远方。
* c- V9 C. ]3 x% ` ^* B
桥是水上的路,是路的延伸,川流不息的,不止桥下的水,还有桥上的车。 * E8 k& R+ K- ]2 P0 {+ O) ?
布谷鸣叫时,夹河人可以品尝南坡新鲜的麦黄杏和窖藏大半年的旱地红薯,而偏远的南坡人,也可领略“数曲歌残两岸雨,一声棹破隔江风”(偃师八景之《夹河渔歌》)的水乡风情。 ; a/ \4 a& H: T
再往下游,伊河与洛河在县城东南的杨村交汇,“寒波曲绕千峰树,烟水平吞万里天”(偃师八景之《伊洛合流》)。没桥的地方只有船,船是渡口放飞的信鸽,这里的杨村古渡遐迩闻名(据说距此不远,便是曹植与洛神“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的销魂之处)。310国道两座大桥早已车水马龙时,“洛水潺潺映晚红,片帆欸乃櫂轻风。数声僧磬远山外,一曲渔歌夹岸中”的“杨村晚渡”(偃师八景之一)还依旧延续着古老的摆渡,只不过昔日划桨摇橹的木船变成了电动铁皮船,上船下岸的架子车自行车变成了电动车摩托车。 + M& J( C2 R7 i* F, K, T4 W* ?
杜甫大桥之后,杨村大桥像一枚漂亮的发簪,别在旖旎如画的河面。
/ X4 g* m$ {- t+ k, @大桥的长虹卧波,车辆的络绎不绝,让偃师最后一个千年古渡落寞成白发宫女,曾经的渡口、渡船、艄公、船歌,无奈凝成老辈人的记忆,也古老成晚辈孩子的故事。杨柳依依蒹葭苍苍中,几根斜伸的鱼竿像谁不死的触须,钓浓暮霭钓淡晨烟。河水,不管不顾地流走,偶尔在此打个旋,像远客和故人在寻访旧迹依依盘桓。 0 m4 o2 C: f- {% e
古城偃师,曾被两条河隔得很远,远成一个青山隐隐水迢迢的遥远童话,而今却被座座新桥连得那么近——朋友一个电话,说走就走,不就几脚油门的事嘛。
; `) W$ |" Z4 W寒树依微远天外,一雁初晴下朔风。 6 z/ e& ^5 J. @1 _
座座大桥,结束了一个时代;条条新路,又开启了一个时代......
3 ]7 ^& G5 p+ ^; J& p% q! f
——见2023年8月25日《中国民族报》副刊《文化周刊·文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