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楼主: 孙建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洛阳作家看甄庄》连载

  [复制链接]

672

主题

2665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306
71
 楼主| 发表于 2025-2-4 09: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五十
甄庄针织与翟镇针织之乡
苗保平

" ^  J) q+ e1 n9 U5 w$ n5 Z( ^
          翟镇针织是偃师传统产业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经历了40多年的蓬勃发展,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使得中国针织之乡翟镇脱颖而出。目前,全镇共有针织企业(户)700余家,大型数控电脑针织机1500余台,各类针织机械1万余台,从业人员2万余人,主要产品有毛线帽、夏凉帽、棒球帽、布帽、方巾、毛毯、夏凉被等,年均产值达30亿元,占全国针织业产值的35%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业、中东、南非、俄罗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翟镇针织源自甄庄。谈到翟镇针织的不俗成绩,甄庄村前任党支部书记刘铁林自豪的说:翟镇针织的兴起和壮大,甄庄村起了“先锋官”作用,功莫大焉。
          那是1979年,改革开放春风刚刚吹绿了夹河滩。元旦刚过,甄庄大队(村)的一名采购员给支书刘铁林带回一个信息:在去山东的火车上认识了天津针织厂的贾技术员,贾技术员在山东指导开办了一个针织厂,产品销路很好。由于谈得很投机,贾技术员愿意到甄庄村帮助建厂,咱干不干?
          刘铁林当机立断:干!你抓紧时间和贾技术员联系,搞好市场调研,如果可行,就请他到甄庄村开办针织厂。与此同时,村里派出刘永照等人到山东青岛、烟台等地实地考察调研针织品的市场销售情况。
          1980年春节刚过,天津的贾师傅就来到了甄庄,还带来了当时叫“脖圈”的针织样品。那个东西,毛茸茸的,各种颜色都有。戴上后往下一拉能围住脖子,往上面一翻就是帽子,很讨人喜爱。贾师傅告诉刘铁林,这个脖圈不光好看,还很使用,而且价格还不高,一般百姓都买得起,现在是市场抢手货,有多少卖多少。技术简单好学,一个厂一年下来百十万的利润没问题。他一个人就可以全程负责设备安装和技术培训。
          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甄庄党支部当即组建了针织厂专班,有负责建厂的,有负责培训的,有负责采购原料的,村民的热情也非常高涨,并以优厚的待遇聘请贾师傅做技术员。当时,如果去南方采购针织设备,不仅路途比较远而且价格也高,得知岳滩供销社的仓库有闲置针织设备时,刘铁林和贾师傅当即冒着凌冽的寒风,骑着自行车赶过去,用较低的价格买了回来;“脖圈”样品生产出来后,村里的几个妇女自告奋勇,利用翟镇剧院放映电影的机会,戴着“脖圈”“招摇过市”,引起了众人围观,使得甄庄“脖圈”首先在翟镇“出圈”。
       然后,村党支部趁热打铁,从南方购买4台针织机,并抽调精兵强将加强针织厂的力量。办事公道、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能力强的刘永照被任命为厂长,又从各生产队挑选出一批心灵手巧的女工,在贾师傅的认真指导下,边培训、边上岗、边生产,偃师首家针织厂就这样诞生了。
       甄庄针织厂的脖圈、抓抓帽、兔子帽等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追捧,不管是供销社还是商业小贩,只要销售甄庄针织厂的产品,在集市地摊、百货商店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甄庄针织厂生产车间24小时加班生产,工人吃住在厂里,第一个月的收入就达到了60万元。针织产品的旺销和丰厚的收入,让甄庄村看到了针织产品在市场的巨大潜力,他们抓住商机,第二年又购买了14台针织机,用于扩大生产。
       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甄庄村的村民也在多方寻求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许多村民看到开办针织厂的致富良好前景后,纷纷表达了开办家庭针织厂的愿望,并采取了一些行动。
       村党支部认为国家正在实行改革开放,土地联产承包的目的是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针织这个行当人多人少、地方大地方小都能干,也最适合家庭作坊。现在厂里一年能赚几十万或上百万,但如果家家户户都能动手干,那样的全村居民的收入将更加可观,对更多村民的脱贫致富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所以,必须解放思想。就这样,经过村里组织的培训,甄庄村针织企业就像滚球似的发展起来,家庭作坊、合伙企业与村针织厂共同竞争发展,鼎盛时期整个甄庄村的针织企业(户)达300多家,形成了家家做针织、人人跑市场签合同、户户有存款,村里的万元户层出不穷的可喜局面。
       耳闻目睹甄庄发展针织企业所带来的变化后,翟镇人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甄庄甄庄便从甄庄村扩展到整个翟镇乡,大家群起而效之,从而使针织业在翟镇如星火燎原,遍地开花,翟镇针织之乡由此得名。
       近年来,翟镇又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基地十公司十农户”的新模式,不断完善针织纺织产业链,呈现了新时代发展的“三个转变”:一是由国内销售为主向“互联网+”和外贸出口转变,利用天猫、阿里巴巴等网购交易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推动翟镇针织业快速步入新时代;二是不断探索翟镇纺织业与偃师制鞋业相互配套、相互融入的结合点,鼓励纺织企业引进制鞋业上下游产品生产线,实现由传统针织产品向高端鞋面布的转变;三是以“营改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优惠政策为契机,引导更多的纺织企业(户)加入纺织协会,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由单打独斗向加入协会、抱团发展转变。尤其是翟镇星月针织(集团)公司成立后,翟镇针织与甄庄针织业开始走向联合发展之路。地方ZF为了方便针织户的生产和销售,在207国道沿线建起了针织专业市场,为针织业生产基地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进一步夯实了翟镇“针织之乡”的根基。
       作者简介:苗保平,医务工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喜爱诗歌、散文、杂评等创作。

6 L' h/ a3 X) V) |( [! N
$ J  E, F. A: w' Z

4 c7 i; p4 ^& o

672

主题

2665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306
72
 楼主| 发表于 2025-2-5 09: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五十一
由甄庄孤独书屋说开去

王根龙

' P- b9 H! f; N3 N+ b

    在河洛乡村,水井可谓星罗棋布。这些井根据用途的不同科分为两种:生活用的叫水井,分布在村内民居周围;灌溉用的叫机井,蜗居在田间地头。由于自来水的普及,生活用的水井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了。机井现在有些还在使用,这些灌溉用的机井,一般井口较粗,每个机井都盖有一个井房,甄庄村民称之为井房屋,这在豫西乡村司空见惯,比比皆是。

    甄庄村的机井大部分是在1970年引进水稻种植时打的,共有57眼。随后,又陆陆续续打了一些,只是有些已废弃不用了,孤零零地矗立在大田地里。井房屋周边长满杂草,墙体简陋老旧,墙面常年风吹日晒,显得“灰头土脸”的,影响村容村貌。

    有一天,甄庄村来了叫于会见的一位艺术家。甄庄村历史上不乏艺术家,但这位艺术家与甄庄特别投缘,堪称甄庄“艺术村”的总设计师。

    查阅网上资料得知,于会见,1962年生于河南偃师,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于油画,曾多次应邀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举办个展,其作品被何香凝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多家展馆收藏,现为中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院长,河南省美术馆馆长。

    作为河南省美术馆馆长的于会见来到甄庄,就不是单纯的写生了,他考虑的是,如何“让艺术点亮甄庄”,他眼里的甄庄一草一木,都是艺术元素。譬如,那一天,他无意间看到伊河边的一座不起眼的机井房,忽然就来了灵感。

    甄庄,距离艺术家的老家槐庙不远,这里的一切与家乡的沟沟坎坎,诸如古迹、遗址、田地、道路、桥梁、一草一木,都是其视觉记忆的永恒风景,都能成为流淌在其艺术血脉中最深刻的印迹。

    艺术家是孤独的。孤独的艺术家与孤独的井房屋就这么轻轻一碰,就碰撞出了火花。

    何不抓住当下“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在细致摸排、整体谋划的基础上,对这些废弃的井房屋进行改造升级,为之披上五彩“新衣”,融合乡村风景、农耕、田园、丰收等元素,让冷冰冰、脏兮兮的井房屋墙面灵动起来,变成甄庄村田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呢?

    说干就干,于会长马上选中了村南伊河滩地里的一处井房屋,除了外部墙体的美化提升之外,还要在其内部增添艺术功能和生活情趣。

    那个孤零零的滩地井房,被于会见赋予了一个高冷、浪漫、诗意的名字——甄庄孤独书屋。

    何为孤独,在于会见看来,孤独不是单身一族,不是一种不被爱、被孤立的感受,而是一种求而不得、孤芳自赏的寂寞形象,是羡慕身边幸福,自己又与之无缘,一种声嘶力竭的呼唤与呻吟。

    世间的一切生命,都是小的微尘,但可能只有人类更恐惧死亡,更害怕孤单,希望在这个短暂的人生旅行中有属于自己目标值的成就,笑声与幸福的感受。于是,当现实和内心连自我安慰最底线的标准都能发生冲突、不吻合不达标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焦虑,从而升华为孤独的感受。

    如何排除这种焦虑?唯有读书!

    这种读书,不是读死书、死读书,更不是参加读书会、朗诵会之类的高调读书,而是一个人或两个人静卧一隅,泡一壶茶,冲一杯咖啡,以悲悯的态度观察周身的土地,孤独地品味读书的快乐和享受。

    甄庄,是泡在历史故事中的聚落,于会见自幼本就对这片土地迷恋不已。这些年,他亲眼目睹了甄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这片热土上天翻地覆的变化,观察这种巨变如何影响村民的情绪和生活方式,也观察着村民在温饱之后迸发而出的艺术观念。

    “我觉得这块大地既有表情,又有思想,还有故事可讲。”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甄庄的形象包装和文化建设之中。

    构思甄庄孤独书屋,只是牛刀小试。之后,于会见便开始了对甄庄村的整体艺术设计,并很快拿出了规划方案。

    在他看来,“用艺术点亮乡村”,是甄庄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之路的重要目标。这里北邻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南依伊河,区域优势显著。村内有伊洛书画社、甄官窑和众多历史传说。近年来,用艺术点亮乡村农民美术的蓬勃发展,得到了河南省美术馆丶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洛阳市美术馆和美术家协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使甄庄一跃成为河洛大地的艺术村,农民美术在全国和省市取得了重大影响,为今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探索典定了良好基础。探索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文化艺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终要打造出一个具有国际化文化品质的新农村,使之成为二里头遗址愽物馆区域的一个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研学、饮食的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农村,成为辅射相当区域的旅游文化体验地,这是甄庄未来发展之目标。

    于是,从甄庄孤独书屋开始,于会见又给甄庄村规划包括乡村美术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甄官窑(陶艺村)、农民画建筑群、甄庄文化创意产品集市、“甄庄之夏”广场夜市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建设项目,以及在此基础上将要开展的配套活动。在他看来,通过这些文化工程、艺术项目的落地,通过一些赛事的引进和引爆,甄庄必定出圈,必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村、网红打卡地和中原乡村振兴特色村。

    别的先不说,就冲着甄庄孤独书屋,你不想来看个究竟吗?


) g; N, K" g% E. ?! E

    作者简介:王根龙,1963年生,偃师区甄庄村党总支委员,伊洛书画社常务副社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 Z0 U3 y$ ~. b& E* X3 {9 ]

672

主题

2665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306
73
 楼主| 发表于 2025-2-6 11: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五十二
亦商亦文魏进朝
刘彦卿

    坐在我面前的甄庄村民魏进朝,可谓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他一进门我就认出来了,原来魏进朝就是他呀,早在四十多年前我就经常在村里碰到他;说陌生,是因为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他虽然模样没怎么变,但有关他的情况我却一无所知。这次是经同学魏松六联系才见了面。松六说他进朝哥很有故事,很值得一写,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兴趣。

    生于1954年的魏进朝,今年69岁,我喊他老魏。我们的访谈是从翟镇高中开始的。

    翟镇高中始建于1956年,最初只有初中,名为偃师县第七初级中学。19688月,按照统一部署,偃师第七初中与其他公社的几所初中一起,增设高中班,变成了完全中学。同时变换校名,偃师县第七初级中学更名为翟镇五七高中。

    为什么叫“五七高中”呢?老魏说,那是因为在一九六六年在全国掀起了落实“五七指示”的热潮,随后便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五七农场”“五七干校”“五七宣传队”“五七高中”。

    老魏的一番话,也勾起了我对那段岁月的回忆。

    老魏说,当时为了紧跟形势,偃师县16所公社中学全部更名为五七高中。他是翟镇五七高中的首届学生,当年甄庄村被推荐进入翟镇五七高中上学的共有9人,除了老魏外,还有刘治民、刘继高、刘建欣、文军安、魏治安、魏月萍、魏桂芬、陈卫平等。

    松六说他进朝哥既是商人,也是文化人,弄文经商皆可圈可点。我想,老魏弄文的基因大概就是自上高中时形成的吧。老魏说,文化人谈不上,自己好读书倒是真的。上高中时学生要经常参加各种政治运动,能够坐下来读书的人不多,况且当时也没书可读。按照规定,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所以,高中那两年,我们的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外出参加劳动,实际上“学农、学工”比学习的时间要长的多。

    那时,学校有两个农场,还要不停地开荒种地,学校给我们配备的有农业老师。另外,还办有电工班、木工班、勤工俭学班(付业班)。那时的老师都是科班出身,讲课很有水平,可惜大多都不能讲专业课,只能上与形势紧密结合的课。如历史老师庞贵和是农业老师,地理老师王同庆天天背“语录”。

    两年高中,老魏很想读点书,但却无书可读,糊里糊涂就毕业了。毕业回村后,与其他同学一样,撸起袖子参加农村劳动。劳动之余,他先后对木工、瓦工产生兴趣,先后在生产队跟着木匠拉大锯、学木工,掂起瓦刀盖房子垒墙。后来,又对农用机械感兴趣,钻研机械原理。生产队购买拖拉机后,他开始开拖拉机,一干就是好多年。直到1982年甄庄实行分田到户、大集体解散、拖拉机变卖后,才又把兴趣点转移到经商做生意上。

在甄庄村,老魏是第一批“吃螃蟹”者。八十年代初期,村办企业甄庄针织厂开业没多久,他便琢磨着想自己也办了个针织厂。为了避人眼目,他把企业开办到邻村的姑姑家里,顺利地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针织业在甄庄如火如荼兴盛开来,老魏开始回村办松紧布厂。先是在村集体厂里干,两年后开始单干。这之后,又先后开过毛巾被厂、三轮摩托组装厂、化工厂。不管是卖毛巾被还是组装摩托车,还是做硫酸铜生意,都是靠吃苦耐劳的毅力和洞悉市场变化的敏锐力,一步步地走了过来,有过挫折,有过心酸,但过多的还是成功的喜悦。

    我很想听一些他办厂经商的故事,但老魏却惜言如金,一个劲地说村里成功的企业家太多了,他自己根本不值一提。

    60岁那年,老魏把生意交给子女打理,自己给自己办了“退休手续”,开始了真正的读书、休闲生活。

    20203月,他利用几年时间大量收集资料,踏访魏氏先祖居住地,采访族中长老,然后静坐书房,又花费了半年时间整理资料,梳理魏氏文化,执笔编纂出甄庄村第一部《魏氏族谱》。内容包括:前言;魏氏起源与图腾;魏梁庄由来;魏氏约则;世系家谱;编后记。为了完成《魏氏族谱·偃师魏梁庄村》编纂任务,他发起成立了魏梁庄修谱理事会。团结宗族的文化人、老年人、企业家等各方人士,如魏书和(八世)、魏占青(八世)、魏宗安(八世)、魏进才(九世)、魏国辉(九世)、魏国宾(九世)、魏乾六(九世)、魏松六(九世)、魏廷修(九世)、魏钢(九世)、魏应超(十世),等等。此书的编纂,弥补了甄庄魏氏文化的一个空白。

    闲聊中得知,老魏还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他收藏有一二十份甄庄村的古旧地契、房契、分单等,年份跨度从明代嘉靖年、清乾隆年直至民国时期。当他听说我也喜爱收藏时,马上回到家里把这些藏品全部拍照发给我,供我研究。

    这些资料太珍贵了!

    就凭这些,不管老魏承认不承认,他在我心目中都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作者简介:刘彦卿,洛阳夹河滩甄庄村人,长期在政府机关从事政策研究工作。现为河南省杂文学会执行会长,洛阳市杂文学会会长。

2 r! @8 `9 E8 i6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