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傈僳族节日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于195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傈僳族是一个有着众多传统节日的民族,诸如阔时节、刀杆节、新米节、春裕节、射弩会、澡堂赛歌会、情人节等。每个节日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是傈僳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保存下来的节日。因此,每逢节日来临,傈僳族群众载歌载舞、吟诗诵词,用不同的娱乐形式欢度不同的节日。 新年阔时节 阔时节相当于汉族的新年。以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 当地的傈僳族群众过春节,家家都要舂籼米粑和糯玉米粑,酿制香醇的水酒。为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每家都要把第一舂的籼米粑放一点在桃树、梨树上。除夕这天,不能到别人家吃饭,否则就会像月亮一样消失。所以当天晚上,每个家庭成员都不能在外边,全家老小要聚集在一起吃团年饭。在古老传说中,是狗给人间带回来谷种,傈僳族在新年祭祀时还要把一碗饭、一块籼米粑、一块肉先祭祀狗,表示对狗的回敬。 福贡、碧江的傈僳族过阔时节,从年节第一天到第十二天,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过节时村中架起秋千架、跳高架,开展打秋千、跳高等体育竞赛。男青年怀抱琵琶,邀请姑娘到野外唱歌跳舞,或到怒江边的沙滩上进行“江沙埋人”的游戏和划竹筏竞赛。老人则喝酒“唱调子”,唱累了,喝一碗水酒,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唱,一连唱几天几夜。年节的第七天是妇女休息日,这天妇女不背水不做饭;第九天是男子休息日,这天男子既不背水也不做饭,不上山打猎。这种女七男九轮回相冲的习俗,是傈僳族代代相传的古老风俗。 阔时节泸水县的傈僳族有“春浴”的习惯。凡是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他们欢聚沐浴的场所,自治州首府六库附近的“峡谷十六汤”,也为“春浴”提供了绝佳的场所。六库附近的登更澡堂、麻布澡堂的“澡堂会”,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阔时节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后,傈僳族全家人一起带上行李,准备好食物,到温泉附近搭起竹棚,吃住在温泉边,洗温泉澡。为了洗温泉,有的人家要走上百里山路。附近几十里、上百里的歌手都要聚集到这里,分成男女两组,对歌赛歌,或翩翩起舞。饿了,就吃带来的美酒佳肴;累了,就到临时搭起的帐篷中休息。唱歌跳舞的同时,还举行打秋千、射弩、文艺演出,男女青年通过各种活动交流感情,选择伴侣。 刀竿节 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据说上刀杆
* S, W# e9 u; U; A
9 X$ B4 i8 V0 e4 X1 E" {- @! Y4 ^# R4 ?. W- m/ `" H
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刀竿节由来已久,相传明朝外敌入侵云南边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骥奉命率兵前往,在滇西北战场上,依靠当地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很快取得了胜利。不料班师回朝途中,于二月初八日被奸佞所害。为了纪念反侵略的英烈,当地人民以上刀竿来表示保卫祖国疆土、反对入侵者的决心,定此日为刀竿节。 $ |% M( @1 n7 @
7 a! p0 z# s" F( k* w
( M( {; n" k$ w, e$ V# @爬刀竿前一天晚上,在广场中央燃起四堆通红的炭火。五个彪悍而又灵巧的中年男子赤脚在火堆中间跳跃,时而腾空,时而落下,时而扑向火海,时而翻滚前进,无数金光灿烂的火星,在他们的身边脚下飞舞。他们用双手捧起通红的火球;先快速地在脸上“擦洗”一下,然后在手上飞快地把功揉搓。周围的观众在欢呼声中欣赏玩火的绝技。节日里,妇女们穿着镶花边的黑色上衣和点缀着各种银饰物的花裙,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风采夺人。男人穿着麻布短衣裤,腰系红黄长带,小腿系吊简,腰佩长刀,肩挎箭包,英姿勃勃。节目的广场上,坚趄两根二十米高的树干,四周用藤蔓拉紧固定,树杆上插有三十六把明晃晃的长刀,作为向上攀登的横档,刀刃向上,寒光逼人,。上刀竿时,鞭炮齐鸣,锣鼓震天。身穿大红抱、头缠红布包头、赤脚的五名“玩火者”,齐涌至竿下,围绕刀竿唱歌跳舞,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飞上刀竿。双手紧提刀面,运足气的脚掌斜置在锋利的刀刃上,勇敢、灵巧地向上攀登。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屏住呼吸仰面观看,对他们的气功绝技赞叹不已。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来自竿顶优胜者,响彻云霄。全场欢呼跳跃,争相向爬杆者敬献美酒。对歌、跳舞、荡秋千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丢烟包(烟盒)活动别具一格,青年男女各站一方,互掷烟包,姑娘将小伙的烟包收藏起来,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