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收麦◎李国民/ C" Q4 m& w3 q% e2 P
2024-06-17 洛阳晚报 + E' a# e) }3 E) l4 a7 C! \- |. e
+ k* b! \9 `" d3 S" G$ r$ {- t6 d! D: G
在农村人眼里缺席割麦,总有种负罪感。麦收时节,大家都义无反顾地回家割麦,难免留下些许劳动的伤痕,脸上却自带光芒和喜悦。 30年前,农村老家割麦,没有机械化设备,全靠人工割麦,耕牛拉麦,石磙碾麦,直至打完麦秸垛,颗粒入囤,场面格外忙碌和壮观。 吃过晚饭,爷爷听完天气预报,下达了开镰令:明早五点开镰,先收老龙嘴的三亩水口地。 第二天,东方露出鱼肚白,大家草草吃完早饭,几分钟就来到老龙嘴麦地。父亲抢先割出半人宽的拉麦路,我们迅疾或俯身或半蹲抢割。 人快心齐镰利,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参差的麦秆静静倒地,整绺的麦茬露出锋利的“獠牙”。天正热时,需短暂歇息,简单吃些“贴晌饭”,接着就启动装麦、运麦程序,父母驾车、推车,我在前边牵牛,牛铃脆响,弟弟妹妹尾随捡麦…… 其间,为预防雨水突袭,父母丝毫不敢停歇,紧锣密鼓在打麦场摊麦秆、翻麦秆。待到麦秆踩着嘎巴响,赶忙牛拉石磙碾麦。石磙吱扭吱扭的转动声,麦秸噼里啪啦的炸响声,鞭牛嗒嗒咧咧的吆喝声,飘荡在农家麦场上空。之后,父亲站在麦堆旁等风扬麦。待颗粒入囤,全家人围坐在大石桌旁,吃顿烩粉汤和金黄喷香的麻糖(一种油炸食品),“龙口夺粮”才算告一段落。 收麦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收获的不仅是满满的希望和幸福,更凝结着吃苦耐劳的好家风。 (作者系孟津区白鹤镇居民) ' ^1 X( f9 @5 i6 q" k" i' f3 N" ^/ ~
/ I. q. O: B# G) f g% H9 E
* }, h. h& O! R( T4 d0 d( D3 F) x5 n- i- I6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