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伊川县人民医院已故外科副主任医师夏友三,汝阳县内埠镇茹店村夏氏家族十六代后裔(后移居高河村),字辈名:夏惟乐,乳名夏全保,号友三(1904年6月—1980年4月)。按家族辈数系笔者兄长,俗称“保哥”。小时候就常听大人们说“保哥”的医术高超,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白沙医院就敢给孕妇做剖腹产手术,甚为敬佩,故成为笔者心中偶像,梦想将来也做一个像“保哥”这样的医生。命运安排自己未能走上从医的道路,但与“保哥”儿子安德因工作关系联系频繁,闲聊中常说起他父亲医者仁心的逸闻趣事,特略述一二,以飨读者。 保哥幼时家贫,上有三个姐姐,遇灾年全家生活难以为继,无奈大娘带着他到洛阳城里讨饭,谁料洛阳城里灾民聚集,靠要饭也难以混口饱饭。为了糊口保哥十几岁就到洛阳外国人开的基督教医院做勤杂工,因聪颖勤快,被破格收为学徒,师从英国名医十余年,并中西医兼修。学成后回到白沙镇(自由县城),独立开设“济众医院”,专门接济贫苦百姓。因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又乐施好善,凡上门求医者,无论贫富,都尽心治疗,不图回谢。对家境特别穷困的病人,反而赠钱送药;对远道而来求医的病人,一定先让人家吃点饭,然后才开始看病。“济众医院”在当地一时名声鹊起,享誉龙门以南的登封、汝州、伊阳、嵩县等地。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抗日将领魏凤楼将军患有腿疾,久治不愈,特慕名前来治疗腿疾。魏凤楼将军腿疾痊愈后,多次派人邀请保哥到国民革命军军中任中校中医主任。可保哥心中难以舍弃家乡贫苦百姓和众多病人,从军不久乘部队调防,不辞而别,回到白沙镇重新办起“济众医院”,悬壶济世。期间,葛寨乡刘姓人家有个十几岁的孩子病危无钱治疗,已经奄奄一息,无奈把孩子抱到医院,放下就走,撂下话说:孩子若死了,扔到河滩里或荒坡上;若救活就给你做儿子。通过保哥的精心治疗,孩子病情慢慢好转,最后痊愈。后来孩子就留在医院跟着保哥学医,起名刘药拿。刘药拿解放后成为伊川县人民医院一名主治医生,与夏家孩子成为异性兄弟,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伊川、伊阳(汝阳)两县相继成立人民医院,都邀请保哥到各自县医院工作,保哥无所适从。后经洛阳地区专署领导出面协调,以“济众医院”在伊川县境内为由,让他到伊川县人民医院工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伊川县鸦岭乡一病人家属带孩子前来医院治病,诊疗结果是肠梗阻,需要立即手术,手术费需要80元。家属一听,抱着孩子就走,说家里实在拿不出80元钱,孩子病不治了,听天由命吧!保哥听说后随即前往追赶,追到病人家属后,反复说明再耽误手术,孩子命都保不住了。病人家属仍犹豫不定,在路上来回反复,一直到中午儿子安德下学还不见父亲回家吃饭,又一路赶来,病人家属还在犹豫磨叽。最后保哥提出手术费由他担保,先手术不交费用,待以后家里有了钱再给,实在还不了钱就从他工资中扣除,请求病人家属先救救危在旦夕的孩子。病人家属这才把孩子抱回医院做了手术。孩子接受手术后病情很快痊愈,因当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80元钱对农村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病人家里一时拿不出80元,医疗手术费只能从保哥工资中扣除。多年后病人家属才归还80元手术费,但病人家属知恩报恩,多年不忘让孩子前往拜访,报答救命之恩,由此两家成为至交。 汝阳县蔡店乡鲍村老农会主席、党支部书记鲍高言老弟兄三个只有一根独苗,取名鲍明智,全家人视为宝贝疙瘩,疼爱有加。不料明智十岁左右胸口长一碗口大的疖痈,久治不愈。时值腊月,全家人商量前往郑州大医院治疗,临行前蔡店一老中医告诉他们,你们先去伊川县医院找夏友三先生看看再去郑州。鲍高言带着明智来到伊川县人民医院,保哥察看病情后,说:“放心吧,能治,回家过二十三(小年)不保险,但一定把病治好,叫你们回家过大年”。鲍高言一听格外高兴,全家人为了给孩子治病方便,就住在保哥家里,两家七八口人拥挤在保哥租住的二十多平方两间厦房内,吃住一起,将就了一个多月,腊月二十三明智病情基本痊愈,鲍高言带着孩子正式回家过小年。为了答谢医生治病及生活接济,鲍高言春节前送去一些猪肉、羊肉及面粉,想让保哥全家肥肥实实过个年,保哥拒收不成,给钱不要,无奈收下,两家变成亲戚走动。不料文革初期此事却成了保哥受贿罪证,被批斗数次,鲍高言找到伊川县革委会及县医院革委会领导反复交涉说明情况,受贿事件才不了了之。至今夏、鲍两家来往如亲人。 保哥夏友三在伊川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医疗技术及声誉也愈来愈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对破解疑难杂症的“破伤风”作出突出贡献,受到河南省卫生厅及国家卫生部表彰,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当选伊川县一至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时称人民委员会委员)。 真乃: 悬壶济世医者仁,偿银慰藉病人心。 乐善好施储阴德,如此良翁哪里寻。 ' S- c9 O3 D1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