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教之香
! W7 ] m+ ` G6 ]: N* m3 k8 N
教育有香,或淡或浓,或远或近。 几年前,教数学的M老师对我说:“给咱们的小教室,起个名字吧,叫‘清华X’怎么样?”我想了想,连连点头说:“好,好,很好”一方面因为,看到“清华”二字,能联想到京城首善之区的顶尖高校“清华大学”,引起我们这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对首都一线城市的美好怀想,另外,还能激发我心头的暖意和温馨。 最近几年,我家与这个学校有密切交集。具体来讲就是:“没敢想”“出乎意料”“惊喜”! 大侄子能考进北京海淀区这所顶尖学校,他个人努力,老师夸赞激励,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二哥二嫂常年在外打工,挣钱很艰辛,养育孩子已属不易,更谈不上对孩子的辅导教育。大侄子跟着爷爷奶奶,典型的“留守儿童”,在乡下努力着。侄子学习用心,成绩好,老师待见。从离县城三四十里农村小学,考乡初中,再奋斗到平顶山一中上高中,一路“小学霸”,让家人很欣慰。 小侄子,是我弟弟家的宝贝,考上清华,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每次见到他,问及他学习,小伙子总是羞答答的淡淡说:“一般化,还可以”我又追着怯怯的试探问“能考上个一本吗?”他抬头,笑笑,说:“或许能吧”这说起来惭愧,这孩子从洛阳(我弟弟在洛阳)到郑州“省实验中学”上学的三年,我竟然只看过他两三次。高一刚入学时,我从郑州西郊给他带点水果之类送去,对他说:“你周末不想回去,可以过来,给你做好吃的”可能孩子知道我周末忙,一次都没来打扰。18年毕业,参加高考的时候,和我弟弟在实验中学附近的宾馆里,考前为孩子宽慰解压:“别有压力,尽力就好”等到6月24号夜里,成绩出来,全省前80,把我给惊呆了! 我儿子,喜欢画画,这也有点出乎意料,在孩子四岁的时候,我一个人来郑州工作,据说爱人在家给他报了一个美术班,估计画的可以,大概老师经常表扬他,于是就喜欢乱画(这也是后来才听说的)。等到07年,我在郑州稳定住,把爱人和孩子也接了过来。有一次,我偶然推开门,见黑板上一幅粉笔手绘“中国地图”,“谁画的,真像”后来,才知道,是我家小淘气,哇塞!再后来,就支持他,顺利进入郑州106中学,行云流水般拿到首都顶尖高校的通行证,以全国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也去了北京海淀。4 x6 d% Y% d `: ^ N% q( G" m
二侄子,是大哥家的孩子,像大侄子一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在农村,大哥大嫂土里刨食,农闲时候做些小买卖,谋生也很艰辛,能供他到上学实属不易。考进是中国石油大学,再读的是南京大学的博士,据说,对石油方面钻研很深,大学时,就有国际论文发表。其实,他上中学时,是我最担心的一个,在老家听大哥说他基础不好。有一年暑假,我把他从老家带到郑州,想给他加强加强。关键是他回到家里的大变化,换了个人似的,他对他爸妈说:“农村与城市差别太大了,我一定要考到大城市去”我在想,是不是城里老师讲课水平就是高?还是那一次我们带他去“科技馆,博物馆”,参观后触动并惊醒了他?回家后,动力足,劲头大,学习特主动,顺利考入理想的学校。 每个孩子个性不同,道路有别,能进入满意的学校,在于我们国家好的环境,在于老师的辛勤无私的培养,在于父母不遗余力的支持。如果说家庭给了他们什么,那就是对子女的爱,对教育的重视和正能量的传输,他们都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也许与家风有关。 我父亲重视教育,是因为他小时候,四十年代,跟着本家族的长辈,一个学问渊博的读书人(我的本家三爷),读过私塾,识一些字,会算账,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孙中山”等等,这在他那一代,在偏远的农村,已经难能可贵。通过读书,他开阔了眼界,知道的事情多些,解放后,可以通过写写算算相对轻松的,挣工分,通过识字尝到了小小的甜头。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好多报纸杂志,尤其是《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参考消息》《河南画报》之类,村里绝大部分人(包括一些村干部)都不识字,别人也看不懂,也不想看,这些资料就顺顺当当的成了父亲或者我们家的专享,我们自然也沾光不少,被书报包围环绕,读的较多,知道的事情也多,父亲农忙之余,也总爱给我们叨念上边的内容。有一次,我闲聊中追问父亲“俺三爷有文化,是跟着谁学的?”父亲说,三爷的上一代,清朝,都有读书人。 这也带来好效应。父亲想方设法,央亲托友,让我们上学,上好的学校,我和弟弟还顺利的考入大学,在外地,有稳定的工作。如果说教育给家里回馈什么,我的看法,那倒不是虚荣,浮华,也不是金钱,物质。是,文明?修养?理性?实在说不清。
1 A/ }0 h4 Q0 A! l0 P, B9 @) U 在我记忆里,父亲,虽然是标本式农民,和土地打交道一辈子,但很少说过脏话,穿戴总是干干净净,说话从不起高腔,虽然我们兄妹多,但他从没有打骂过我们,威逼我们。他身上从没有戾气,这是方圆数里公认的,见人乐呵呵的。他和我母亲,在夫妻恩爱上,更是天花板级别,至少在我们大家庭里,是。 我们姊妹五个,10个孩子,都在老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了低调,勤奋,努力的品性,有理想,有主见。在不同地方,脚踏实地奔前程,和谐和睦追梦想。一想到他们,开心挡不住。作为“幸福一家人”家庭群主,我常常被“爱”与“被爱”包围着,幸福着。 现在,父母越来越老了,我回家也更勤了,每次从省城回老家看父母,一路上,都会暖意盈怀,不由自主的调整好心情,平和语气,降低分贝,乐观心态,看到俩老人乐呵呵出门接我们的样子……看他们笑,听他们笑,对他们笑,是说话,更是一种敬仰和欣赏,感动与力量。 父母这种温和的馨香,这种重视教育享受教育回馈的幸福,熏染着我们,无形中给大家庭奠定了基调,然后,让我们思索,反省,再把念想后的美好,蔓延,传递,蔓延传递到我们N个小家庭,进而,下决心把这份美好传递给各自的旁亲,学生,朋友,甚至更远,更广的人。或许,这就是香的传递,教育的收获吧! [size=0.83em]微信图片_20230305191856.jpg (236.12 KB, 下载次数: 0)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023-3-5 19:24 上传
- t9 Q! ~$ R0 ^8 X6 E* r0 g2 C- P4 G S+ T4 ^ H6 N2 \7 G
& Z, T3 p1 c: ]1 `8 _/ G3 R7 [
7 E5 Y. Z& E7 H+ a8 ?3 Y
9 o/ O& d: N* k3 P4 ^- O3 u
* G" r, ~9 W+ y* g+ y' e, z9 u& }5 D# m, X1 ~
. D. b. _4 O9 _( _ O6 v
2 T) T7 N& q; \5 C2 ]1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