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如何好好的活着是我们一生要修的功课 水过无痕
/ n, r0 O u! |( u6 n6 K
感觉窗外的蝉昨天还在拼命的叫嚣着,脸上还有夏天风滑过的痕迹,但突至的一场雨告诉我秋天来了。我们活在四季里,也活在人生的四季更迭中,春的生机盎然、夏的绚烂、秋的厚重、冬的肃杀,那么如何安然的度过人生的每个季节,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余华《活着》的这部小说,我看了又看,每次看完后都有不一样的感触,从年轻时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到后来的一贫如洗。福贵在颠沛流离的后半生中,心酸的送走了一个又一个至亲的人,最后和一头名叫“福贵”的老黄牛相依为命,年老的福贵在回忆中细数着生命中的过往……经历过种种磨难的福贵,他尝尽了人生的疾苦,但他的脸上却没有悲戚,没有对世界的怨愤,他只是在努力的活着,平静的活着,日复一日……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接受,去接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接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活着,就要允许一切发生。 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胡鑫宇失踪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一条鲜活的生命再也无法重来了。这让我想起了,当初轰动全国的“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和胡鑫宇一样,坠亡的林同学死前也是一点“迹象”都没有。自杀前,他像往常一样吃完饭回学校,一路上主动跟妈妈讲最近考试没考好。可两小时还没到,他就从5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谁能想得到,这个前一秒还笑嘻嘻和妈妈聊着天的乖巧男孩,下一秒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狠心对自己痛下杀手。 看到这类事件,触目惊心的同时,我也不胜唏嘘,现在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了,可是不快乐的人却愈来愈多。生而为人,我们承受的太多。现在的孩子们过得并不轻松,他们内心要承受的压力可能比我们成年人想象的要更多,小升初、中考、高考,重重关卡,每次关卡就意味着淘汰、重组与选择。而成年人的生活更是不易,不仅要在职场里拼搏,而且要养家,赡养老人、教育孩子、职位升迁,哪一件事情都让我们成年人深受其累!在压力重重的人生路上,如何活着,如何坚韧得活着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天散步,路过一个院子,靠近栅栏处的蔷薇枝繁叶茂,惹人驻足。我站在院外细细的欣赏起来,因为有栅栏,蔷薇的枝干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向上生长,可是它顺着栅栏攀爬,虽然长势有些弯曲,可是它依然长得那么欣喜和生机勃勃! 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植物在自然界中比比皆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它装点了我们的生活,于平凡中透出一种不凡;擅长画竹的郑板桥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跟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和铁骨铮铮的骨气跃然纸上;生长在贫瘠沙漠里的仙人掌,没有雨露和土壤却坚强的向着阳光…… 从古至今,充满着蓬勃生命力和对生活褒有热情的人,从来不乏其人。从“乌台诗案”中差点儿失去性命的苏东坡,被贬谪黄州,连住的地方也没有的时候,在生命到了谷底,苏东坡却完成了他人生中很多伟大的作品。当苏东坡和友人在沙湖道上遇到大雨,大家都没有雨具,原本以为会是一场狼狈的时候,他却欣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啊,人们不应该在人生遇到坎坷的时候,何妨吟啸且徐行?知其无可奈何而能安之若命,是一种豁达,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和解! 《飘》中的主人公郝思嘉,她不管环境好坏,永远生机勃勃,她改变了家族的命运,扛过艰苦的战争年代,她最大的本事就是活下去,并且活得好。郝思嘉是一个有着无比强悍的生命力、真实而有血性的一个存在!她告诉我们要不畏难,要迎难而上,要坚韧…… 活着,要敬畏生命、感恩生活,因为对生命的敬畏,所以在我们遇到人生的不如意时,我们可以以坚强的意志为桨,遇到坎坷的层峦叠嶂,我们可以以不屈的精神为杖,哪怕沿途只有满目荒凉,哪怕被生活摧残的遍体鳞伤……因为敬畏生命,我们会对生命从不言弃。已经打了两年有余的俄乌战争仍然在继续,战争让多少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使多少城市成为废墟,造成了多少人的流离失所。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我们要感恩生活,因为对生活有所感恩,才可以在遇到生活的跌宕起伏时,仍然心存善念;因为感恩生活,你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会对生活更加热爱…… 好好活着,是吃饭时吃饭,不去百般寻索,睡觉时睡觉,不去辗转反侧。《菜根谭》中有云:“风来疏竹,风去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是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漫漫人生路,在这条路上不仅有春的繁花似锦,也会有不期而遇的电闪雷鸣。如何面对不同的境遇,而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是我们这一生都要修的功课。 作者简介:水过无痕,女,洛阳市涧西区人,教育工作者。
2 D9 N: O4 h2 {-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