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作家看甄庄”之十九 美丽甄庄颐养乐 许宣知 初夏,和风徐吹,暖阳高照。洛阳市杂文学会“走进甄庄看振兴,描绘古村新画卷——洛阳作家看甄庄”采风活动启动仪式精彩纷呈,全场的热情被瞬间点燃,如同当日的温度,热气腾腾。 单说几位甄庄人的发言,令人耳目一新!村党总支书记刘涛杰简要介绍村里软硬件项目建设,勾勒未来美好前景。桩桩件件,质朴中蕴含着职责担当,不忘初心真抓实干,成就显著;村伊洛书画社社长文平川专题发言,回顾农民画社借助三大优势,发展迅猛,屡获殊荣,如数家珍;村集体企业带头人、企业家刘永照畅谈乡镇企业起步与壮大,敢为人先,当洛阳“最早的农民工”,夯实了集体经济基础;村党总支原书记刘铁林主题发言,忆过去、诉衷肠。人穷地也穷,十年困难时期,甄庄村人靠“四点”勉强活下去。现在变传统农业为现代科技,靠再造力争达“六个目标”,全村实现了共同富裕。要“大笔写大字”,再创新辉煌! 对比一些华丽的排比句式讲话,或如同嚼蜡的照本宣科,这几位甄庄村官,不用讲稿,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语言生动,一气呵成。说的皆为家常话,道的都是村里事,字字饱含深情,句句诚挚实在,带着犁铧刚揭起的新鲜泥土味,散发着大地春华秋实的芳香,真的“很农民”,句句接地气!入耳入心,感人至深。 要知道,他们中最年轻的也年近六旬了:刘涛杰书记58岁,文平川社长64岁,刘永照老先生年龄比肩孟夫子,老支书刘铁林86岁高龄,更是声比洪钟响,中气分外足。大家纷纷表达由衷地敬佩,刘老淡然一笑:“我这年龄在村里是一群一群的,不算大。”一旁的刘涛杰书记接着话:“我们甄庄是长寿村,长寿老人很多。”这让我兴趣大增,迫切希望采访一下老寿星。 文社长带我来到文顺方老人家里,老两口正在忙乎,一个挥锨,一个搂耙,你一下我一下的,动作娴熟,悠然从容。 文老的二儿子文书贵告诉我,老人正在填埋公用下水道。队里准备统一回填的,老人今天闲来无事,主动把自家屋后这一段给填平了。 我问老人高寿?文书贵说他父亲97岁、母亲93了。尽管我已有思想准备,但还是超出想象。高龄老人嘛,难免颤巍巍的。这二老可好,步履稳健,还在不停劳作呢。 来来来,请二老坐下聊聊天。 文书贵说二老身体总体不错,父亲没有三高等基础病。母亲虽然血压有点偏高,但服药控制的还行。他们都是自己料理生活,能做的都自己动手。一日三餐清淡随意,不挑食。你看小院里都是他们种的香葱、小青菜、金达菜,绿油油的,很新鲜。老人听力有些衰退,跟他们说话要大声些。 两位老人褐红色脸颊上现着平和的微笑,透出豁达、善良的性情。 文书贵接下来一句的话,又让我吃了一惊:“人家还打工赚钱呢!” 打工?干什么活? 到附近的家庭工厂去,主要做翻帽子、倒线这类不费眼神的粗活。文书贵指着墙角的车说,路远一点的,他们蹬着这小三轮车去。 老人的精神头真好!我不由赞叹道。接着又很俗气地追问一句,一天能挣多少钱? 文书贵向父亲大声翻译着我的问话。 文老说手摇倒线,粗线两人一天大约能倒25斤,一斤挣四五块钱。 考虑到父母年岁大了,我们姊妹六个都不想让他们干。我舅说,老年人活动活动好,就当是锻炼吧。 父母一年的养老金加上高龄补贴好几千,根本用不着,非要给我们。文书贵补充道。 看看,哪里是养儿防老?分明是对晚辈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哦。 抚摸着大娘结实的肩膀,我伸出了大拇指。大娘笑着说:年纪大了,不中用了! 天哪,耄耋之年还在做家务、干农活、打工挣钱,还要怎么样才算中用?!我暗自约摸着,自己到了这把年纪,怕是走不动了呢。 二老的精气神为啥这么好?我想探个究竟。文书贵说可能得益于三点吧:一个是基因,我奶奶活到97,外婆也是90多了。第二是心情好,不生气,老两口和气,儿女孝顺,家庭和睦。第三是经常干活,活动筋骨、多晒太阳身体好。 是啊,文老夫妇年龄合计都190岁了,还到处找活干,说不劳动浑身不舒服。 想起平时城里所见,不少高龄老人,儿女不让干这不让动那,生怕他们有什么闪失,吃饭端到跟前,行走搀扶着,或轮椅推着,悉心照料,一门心思让老人“享清福”。 有研究表明:如果老人事无巨细地被照顾、被侍候,取代了自主活动,等于剥夺了其使用和维持肢体能力的机会,会加速身体功能的衰退、衰老,弱化甚至丧失自理能力。照护老人应理性、科学,充分尊重老年人意愿,以本人活动为主体,尽量维护和延长其身体机能。将生活主动权交给老人,让老人随心所欲、顺其自然,这才是符合颐养天年的孝敬之道! 现如今,甄庄村60岁及以上老人有794人,占全村总人数3621的21.9%,长寿比例远高于洛阳市的18.7%、河南省的18.86%(均截止2022年底),甚至高于北京的20.18%(截止2021年底)。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有15人,其中一名已经百岁。这些老人大多身体状态良好,生活能够自理。 《庄子·外篇》所云“寿则多辱”,俱往矣。 甄庄的老人们,在企业里,在机器旁,在画壁前,在田野中,干着他们熟悉、擅长的活计,适度劳作,发挥余热,继续奉献,从而获得自豪感、幸福感,十分有利于身心健康。像老书记刘铁林,仍在为企业管理及村里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 甄庄老人多长寿,得益于相应的大环境。村里每年评选孝敬标兵,春节给65岁及以上老人发放年礼,给80岁生日的老人恭送“寿”字字画,“重阳节”上门慰问八旬老人,每年对百岁老人重点慰问等,营造了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氛围,老人们心情愉悦,焕发出令人惊叹的不衰活力。 甄庄的老人是新时代的有福之人。富裕乡村的经济保障让他们衣食无忧,乡村文明、子女孝顺使他们养老不愁。从他们身上,我看到古老村庄的康养新观念,也看到了农村养老的一种新范本。 采访结束了,一幅画面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金色阳光下,碧绿麦地旁,两位奔向百岁的老人,挥动两臂,悠悠劳作的模样,温馨而美好。
( s- A& Q* N% [+ M) y
作者简介:许宣知,笔名许之,《洛阳晚报》原特约评论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曾在全国散文征文赛中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追逐夕阳的旅行》(国家图书馆收藏)。 . K8 r+ x5 c8 \0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