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4-8-12 17: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洛阳
◎村姑夜话平生意——陈爱松著散文集《村姑夜话》探微(补遗二)
9 F9 {* y' b- w" W) L% Y(河南)李红军$ e7 N7 G- y0 j2 v; l
: p! |, K8 e- D0 l& J6 Y7 u诗乃语言之盐。它不仅为语言增添色彩和味道,还为人类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提供丰富的营养。! X9 [: h# ]$ Z' R) ~# H K
E: S) U6 Y- `
陈爱松的散文语言迸发出诗化的光芒。毫无疑问,传统古诗词,是作者散文语言诗化的源泉。引用诗词名句是初级的技法,只有经过心血的糅合后进行化用或者活用,才是高级的创作。
7 W8 p7 [4 u4 J# W6 m4 z$ A( B6 j7 }- M; R1 a3 @6 z# W
对联源于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作者在化用古诗词时,尤其注重将对联中的对偶手法引入其中,使得上下句(前后句)出双入对,摇曳生姿。作者甚至结合复句这种语法层面上的修辞手法,针对句子和语言的结构进行精心的熔铸。/ V. y' k+ D/ g5 H
4 j f# s; c# g. ^, C$ R, f
“这世间物各有主,清风明月,却为你我所共有。这世上谁非过客,修竹好花,欣赏者才是主人。再劳累繁忙疲惫的日子,若能保持一份闲情,即使行动水穷处,也可以坐看云起时。”(《门对一丛竹》)8 D$ N/ O& Q$ k& G! D' m2 t
7 f3 E; d. y1 ~- B% b
这里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类似对偶,化用自洛阳市新安县千唐志斋张钫的石屋书房的对联:“谁非过客 花是主人”。作者申明欣赏者才是主人,显然比张钫的“花是主人”在认识论上更胜一筹。花和竹子如果没有人欣赏,只是作为大地的一种自然物的存在而已,有了欣赏者,花和竹子才有了知音,才有了纯洁美丽与坚韧不拔的象征意味。一对比,张钫是悲观的、消极的;陈爱松则是达观的、积极的。1 i1 M8 j+ I5 J. i, c' R& Y: o
; ?; i( G1 g2 J4 r" v. n4 _9 j
第三句化用自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别业》的颈联:“行动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何是化用而不是引用呢?就因为作者在“行动水穷处”前加了“即使”两个字,在“坐看云起时”前加了“也可以”三个字。“即使……,也……”表示复句中的假设关系。如果不加这五个字,就是引用。这是一个多重复句,由四句话组成,带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和章法的妙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的高洁品行,以及物我两忘的审美情趣。
# c/ |' y- [" p4 c; d @3 x4 k
# n: G5 k j1 x. m7 f0 j陈爱松的散文语言闪烁着警醒的处世智慧。明清时期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洞察世事、勘破人情的《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书,是其灵感乍现和迸发的源泉,而观察生活之细致和体验人生之深刻,才是其抒发和创作的圭臬。
+ o) V: o2 C4 A7 A) f; N7 w
$ ?* O/ j. L0 u/ ~7 @9 [% Z& |“女子不是井底之蛙,跳出井口,向高处远处迈步,天空就广袤几分;脱离庸俗,跟好书哲人接近,天空就深邃几分。……女子的天空有多寥廓,不要问眼睛,而要问心灵。女子的星空有多璀璨,不要问男人,而要问自己。”(《女子的天空》)
* |8 T+ E* G+ u
8 ]; a; ^! r5 T& z从外在的形式上分析,作者的散文语言貌似摆脱了身为语言之盐的——诗,但是,她的转述仍旧以洗练、精悍的跳跃式、叛逆式思维,隶属于诗歌的版图。# P, z1 m; Q3 W8 l7 s! F8 H v
% H0 Z6 i+ o% O1 f
陈爱松的散文语言蕴含着创造性的才思。《论语·子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做官有余力就努力去学习,进修学业有余力就可做官。这还不能说是跨界,应该是艺术或学术的延伸。套用一番,文而优则诗。陈爱松没有写过以分行的文字来呈现文人思想的诗歌,但她秉性是属于诗的,所以,她既是一名散文作者,又是一名诗作者。她斑斓的诗句,蕴含在文句的潭石和疏影之中。4 O: ?* U1 \& m" {
- {2 {; a5 \" D# o3 d7 i
“一道青山,横亘在南边。……它变换着青色或灰色或彩色的衣服,有时还戴着云或雪的帽子。”(《因为山在那里》)青山戴着云或雪的帽子,这就是诗歌的句子,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帽子来象征山头的云蒸霞蔚或者皑皑白雪,帽子被风一摘掉,山头上的青丝就弥漫了岁月。$ X# e+ W2 p! V9 _" q9 f
2 I& _2 C" j {5 ^# O9 G ~
在叙事和论理的散文途中,是不需要过度抒情元素介入的,否则,会给人一种矫情的感觉。只有在纯粹抒情的散文篇章中,陈爱松才进行大胆的创造性尝试,其敏捷和睿智的才思,淋漓尽致地显现在《山村雪》等文中。8 l; m1 O% q2 Q
3 j) R! U9 V& G! a) X& w+ D" V. C% r“溪。溪中挤满了胖胖的白蘑菇。蘑菇下该是鱼儿们的家吧?它们的呓语在唇边温柔地传递。”这是一幅山村雪溪图。白蘑菇的意象,指的就是裸露在溪水中被雪覆盖的石头。它们的呓语,象征着彼此温暖的问候。
& k) | o1 ^) r0 R3 f- S/ m* i3 O# m! P
“成片的白珊瑚丛。脚下也是银白的沙地。我走进了海底世界。我是海底的鱼。”这是一幅山村海景图。白珊瑚丛指的是被雪覆盖的草丛和灌木丛。脚下的小路变成银白色沙地,直通沉默的大海。作者置身海底世界,化身为谛听北风这头不知疲倦的海浪的鱼。
% }9 Y: W9 r4 n/ k. e# Y
/ p9 o; I+ X2 e“小庙。慈眉善眼的神仙爷爷和奶奶。他们相守着,闭门说话。我进来,他们又端坐了。……庙后一树默立,擎云托玉。是柏树。有几百年了吧?”这是一幅山村小庙香火图。神仙闭门说话,见人来了又端坐如初,这就是陈爱松的神来之笔,用想象的魔力酿就,她划出了人与神之间的界限,也即人的出现会打破自然的宁静,同时也会带来生机。一棵树擎云托玉,擎的是冬云,托的是玉雪,逼真而宝贵,一擎一托就是几百年光阴漫漶。% ?+ s; ?, ~" [, Q% j9 W
; q7 b" H6 g, G5 ~$ {0 Z2 N. e( c
“山。银袍,银须,银发,银面。……留一段梦想给以后吧。那时,你也来。我们打山村的梦中走过,走进一个童话。”
- s4 f6 O( w1 o+ g+ @% Y
) e5 m8 j9 k* ~0 `+ }# M# R3 r雪赐予陈爱松以无尽的乡愁和灵感,更赐予她一个写作的更高维度。
6 Y7 v: Q `$ b) {
) I: z! `) q/ R7 @) ~, X- M2024.08.04偃师。; \4 A0 W$ ^0 l8 I, Q: S
9 u2 ]9 R. [4 y3 l3 j8 I; m* t) u2 ?
# m" Q2 i; }2 l+ B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