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不给和忘给□沙草
不争、不给和忘给□沙草这是个杂文题材,题目可作《不争、不给和忘给》。素材是,一个月前,一位德高望重、人缘也好的老师因病去世。这位老师于文史界,在洛阳称得上一面旗帜、领军人物。近年来,我在与朋友们介绍这位老师时,常说,头牌,与某某老师一样。洛阳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天佑神佑,有这么几位老师,在洛阳在中原,为洛阳的厚重历史和崇高地位,焚膏继晷,著书立说,大声呐喊,真的是好!事实上,在很多全国的城市建设会议上,在不少全国性的文化研究论坛上,在省市包括中央媒体的专访节目中,在本市的城建规划、文旅布局、景区人文设计、历史坐标定位、根在河洛宣传、客家文化流布等等方面,这位老师都是智囊和必然到场的人物。有学术界的邀请,更多的是,是政府方面的请约。在不少场合,他就是洛阳十三朝古都的代言人。他的身份,有官方的性质和色彩。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他没有公配可供使用的专车(有事时用),也没有私家车,出席会议或者是应邀去做学术讲座,远了乘公交车,近了骑自行车。别人讲,他笑笑回答,“这样挺好,锻炼身体。”还有你更想不到的,他身故前,一直住在单位的老宿舍楼里,几十年了,至今还没有通暖气。有次一块儿趁车,先送他回家,是冬天。问到此事,他回答,“习惯了,也可以。”写到这里,心,忽然沉重了。我们的政策有很多很多好的方面,但在对待知识分子、对待学有所长的专家、对待出类拔萃的人才上,该给他们的待遇福利,是否有欠缺呢?是否有必须检讨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像这位老师本人,他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讲奉献,不索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是我们的党组织呢?我们的政府呢?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生在北京的一件事。享誉中外的美学家朱光潜,老年夜里有急病,竟调不来车往医院送诊。当年我就想过,朱且如此,遑论他人!中国的士呀!这里面牵涉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士之地位的独立。此不多议。只是想说,士不争,但你是不是要替他设身处地想一想,不要总是不给(制度规定上可能没有错),或者说是忘给了(政策有灵活性,领导人有决策权)。2024/6/13天下衙门朝南开,对不对?! {:handshake:} 目皓沙上月
心清松下风
关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