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章如花劳动美(修改稿846字)
勋章如花劳动美 黄河渔夫在农村人眼里缺席割麦,总有种内生的负罪感。农历小满过后,无需动员,大都义无反顾回家割麦,难免留下些许劳动的伤痕,脸上却自带光芒和喜悦。
30年前,农村老家割麦,没有机械化设备,全靠人工割麦,耕牛拉麦,石磙碾麦,直至打完麦秸垛,颗粒入囤。凸显着“人海战术”和“龙口夺粮”的特色,场面格外忙碌和壮观。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备好割麦场地(工具)和后勤补给。割麦无闲人,需全家齐上阵才行。
吃过晚饭,爷爷听完天气预报,下达了开镰令:明早五点开镰,先收老龙嘴的三亩水口地。
第二天,东方露出鱼肚白,草草吃完早饭。几分钟就来到老龙嘴麦地。父亲抢先把边割出半人宽的拉麦路,同时,我们迅疾俯身或半蹲姿势抢割。 人快心齐镰利割麦急,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参差的麦铺静静的轰然倒地,整绺的麦茬露出锋利的“獠牙”。天正热时,需短暂歇息,简单吃些“贴晌饭”。接着就启动装麦、运麦程序,父母驾车、推车,我前边牵牛,牛铃脆响,弟弟妹妹尾随捡麦…… 期间,为预防雨水突袭,杜绝晦气的霉变麦,父母丝毫不敢停歇,紧锣密鼓在打麦场摊麦秆、翻麦秆。待到麦秆踩着嘎巴响,赶忙牛拉石磙碾麦。石磙吱扭吱扭的转动声,麦秸霹哩劈啪的炸响声,鞭牛哒哒咧咧的吆喝声,踩掉缠绕麦杆的嬉笑声,飘荡在农家麦场上空。之后,父亲站在麦堆旁等风扬麦,直至后来麦粒晒干簸净,颗粒不少入囤,才耸起一座蘑菇型麦秸垛。此时,全家人围坐在桐树下的大石桌旁,吃顿烩粉汤和金黄喷香的麻糖,“龙口夺粮“的才算告一段落。
链条式的收麦高强度和快节奏,咬紧牙关至少坚持十天半月。每天累的腿疼腰困,胳膊被锐利的麦芒(茬)刺伤,脚面手背右腿被镰刀割伤,常见的是星星点点的蚊虫叮咬伤,而有些较深的伤痕如花一直挂在身上,爷爷调侃这是麦天颁发的“光荣勋章”。 复盘回味,收麦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不仅收获了满满的希望和幸福,更凝结着拧成一股绳的团结和亲情,也弘扬了“吃苦耐劳、敢啃硬骨头”的好家风。
时至今日,收麦俺没给父母丢脸添堵,可挺直腰杆常回家看看。遥忆收麦情飞扬,勋章如花劳动美。(846字)
已发表6月17日《洛阳晚报》题目:摸树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