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青春的回响 作者--石南
伊河—青春的回响 作者--石南1975年,我高中毕业于中国一拖第二子弟中学(如今的东方二中),下乡到伊川县城关公社李圪垱大队成为了一名知青,1979年考学返回洛阳,毕业后在中国一拖工作至退休。我下乡的村子——李圪垱,当时全村有人口1200多,其中99%的人都姓李。在我的记忆中,知青们没来的时候村里只有两户外姓人家。我们村的自然条件要说还是不错的,村西是山坡地(村民们叫岭上),因无法浇灌,主要是种红薯。山上有很多柿子树,秋季柿子红了,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村南是沿洛栾公路两侧铺开的平川地,这里主要种小麦和秋季作物。洛栾公路像一根黑色的飘带从村边滑过,蜿蜒着向南一直消失在眼界的尽头。出村跨过公路沿着一条两辆牛车宽的沙土路向东一里多地就是河滩地了,那里有村里的100多亩水田。当时听说还有大米吃,让我这湖北人心头一热。再向前走登上防洪大堤,放眼望去波光粼粼静谧流清的伊河就呈现在眼前。那时我们曾在这里抓鱼、嬉戏、游泳。在这里春插一颗秧,秋收万粒谷。在这里迎风斗雪铸大坝,血浸肩头听歌吼。伊河留给我的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和挥之不去的思恋。村子离河边很近。在寂静的夏夜,坐在公路边乘凉的我们仰望星空遐想时,就能清晰地听到伊河的湍流声。伊河,她高兴时为人们润物造福,发怒时吞噬田野、房舍甚至生命。但无论怎样她都是我至今仍难以忘怀的那条河。在伊川的四年知青生活,我和很多知青一样有初踏江湖的豪情和悲欢离合的无奈,这一切都烙印在伊河那日夜不停奔流的浪花中和不远处那片寂静的山野里。伊河全长约264.88公里,流域面积约为6100多平方公里。伊河、洛河共同支撑起了被称为“东方两河文明”的伊洛文化,著名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就坐落在伊河两岸。伊河的支流杜康河,传说因酿酒鼻祖杜康而得名,沿岸出土了很多先秦时期的酒器和酒具。伊河不仅是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下乡第二年的一个夏夜,我和村里的一位老者在麦场防火守夜。闲聊时说到伊河,我问他这条河为什么叫伊河?他饶有兴致的给我讲述了伊河名称变迁的始末。听村里的老乡说他是晚清的一位秀才,对《周易》很有点研究。解放后回村务农,在附近方圆几十里谁家有红白喜丧,添丁进口,选宅出殡等事宜都请他前去看风水,由此赚点外快。伊河——古名鸾水。发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当她一路向北穿过伊阙进入洛阳后再向东北进入偃师,在岳滩与杨村之间汇入洛河,与洛水形成伊洛河。商朝宰相伊尹,幼时与母居住在伊河上游的空桑(今嵩县),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而后只身到洛阳求学为官,有一次他与夏朝商国君王成汤饮酒论道,伊尹通过烹饪之原理阐述为政之道,深得成汤赏识并官拜右相。成汤在伊尹和钟虺(hui第三声)的辅佐下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这就是著名的“由厨入相”典故的由来。伊尹辅佐了四代商朝帝王,因其出生于伊河岸边,栾川、嵩县、伊川沿河的人们为纪念伊尹的功绩将鸾水改称为伊河并沿用至今。伊河,是一条流域完全在洛阳地区境内的河流。水系庞大,流量丰沛,景色美艳,洒脱怡人。春季看她“伊水风弦动,晓光涵太虚”。夏季看她“鸥鹭栖烟渚,云天如碧塘”。秋季看她“带风伊水晚归程,早有渔舟短棹迎”。冬季看她“伊河泛棹忙,放眼尽华章”。更有白居易诗文倾情赞美伊河秀色:郊野游行熟,村园次第过。蓦山寻浥涧,踏水渡伊河。寒食青青草,春风瑟瑟波。逢人共杯酒,随马有笙歌。胜世经非少,方辰过亦多。还须自知分,不老拟如何? 离开伊川已有近50年了,每每想起那水、那山、那人、那远去的青春,依然会时常萦绕于脑海和梦境。有时回村与当年的伙伴们畅聊攀谈,从他们喜形于色的脸上就能知道如今的伊河两岸,山上是:翠峰秀叠云烟缠,当比仙界蟠桃园。水旁则:公园湿地近河边,曲径通幽慢自旋。这里的人们经过努力奋斗,告别了传统印象中的农民形象。这里早已是楼宇参差,高速飞车。这里是人们生活的伊甸园,休闲娱乐的天堂。赞一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