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兴龙山悟道
兴龙山悟道10月28日早,由县广播电视局退休干部高级编辑雷三福组织,一行八人去攀登王坪兴龙山。兴龙山位于汝阳县东南45公里的王坪乡洞沟村东南部2公里处。兴龙山我登过五六回了,但每次登山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作为地名工作者这次收获颇丰,弄清了兴龙山的龙字不是“隆重”的隆字,是道光巜伊阳县志》记载兴隆山的叫法有误。因山上清嘉庆重修祖师庙碑和明嘉靖重修老母殿碑都记载是兴龙山。从时间来说,明嘉靖、清嘉庆都早于清道光。而且,山势如盘龙,绕去绕回。所以,无论是山形,还是记载,毋庸置疑,兴龙山应是最正确的山名。
兴龙山主峰海1000米以上,横跨汝阳县和鲁山县。主峰南侧有一尖峰,虽低于主峰百米,但四面绝壁,孤峰耸立,形势险峻,一柱擎天,故名小尖颠峰。小尖颠峰顶面积虽然仅有数十平方,但有明清遗留的古庙宇,小巧玲珑的混元阁、飞云阁、祖师殿等建筑。殿宇中诸神的形象栩栩如生,充满威严和神秘。屋内墙壁上,绘着精美的壁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兴龙山就是因为李致亨修行于此,而道场兴旺,成了当地的名山。宋朝元丰年间,谏议大夫李元在权力的争夺中,看到了世态炎凉。于是辞官改名为李致亨,隐居兴龙山小尖颠峰修行。李致亨在小颠山修行时作有《写怀》一诗:“富贵功名久不题,心灰意冷学痴迷。迩来性懒无人事,好向云山深处栖。”在李致亨的经营下,兴龙山道教文化名扬天下,香火十分旺盛。几年后,而喜欢僻静的李致亨又悄悄离开兴龙山,隐居嵩山修炼。
兴龙山秀丽壮观的美景,耐人寻味的道教,只有不惜汗水登上兴龙山,才能领略到那仙境般的地方。只有细致入微地品赏悟道,才能悟出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禅意。因此,兴龙山使我三番五次地去登,都不厌其烦,而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这次攀登兴龙山,由于队伍大,又偏于老年,再加山势陡峭。我们从山根沿着釆药人走出的之字形羊肠小道,踏着厚厚的栗叶,缓缓攀登,盘旋而上。经过两个多小时,挥汗洒雨的攀登,终于离顶峰只有数步之遥了。虽然只有几十米的数步,但山势从60度的斜坡,忽然变成了80度的直壁悬崖,令人望而生畏。好则前人已在悬崖叠岩上,凿有石脚窝和石阶梯,边沿安了扶手。大家小心翼翼的互相鼓励,互相帮扶着度过险关,安全登顶。
远眺周围,天高云淡,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脚下奔驰远方,秋色宜人的黄枦红叶、栗树黄叶交织一起姹紫嫣红,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我不由的吟出了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词句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次登临,我还是跑来跑去穿梭于每楹神殿,一是欣赏明清建筑,二是观看壁画故事。其他同伴有的研究明清碑刻,有的对祖师祈福,有的揽胜拍摄视频。从殿前的明代碑文可知,位于汝阳县和鲁山县的兴龙山道教场所非同一般,庙宇建筑都是由伊阳县(今汝阳)道会司和鲁山县歇马岭巡检司联合监督管理的。
在兴龙山古树老林中,那带着果香味的新鲜空气,让你神清气爽。凝视古树、古碑、古庙,仿佛自己也进入了修道的行列。世间事物,亦真亦幻皆有道,皆在瞬息万变中传递着道的真谛。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此次登山,另我感动的是83岁的雷老师,腿脚有疾的姜如涛老弟和两个近花甲的女士,他们不畏艰险,勇敢坚强,在悬崖峭壁上从容攀上山顶。从他们身上我真正感悟到了老子对人生哲理的论断。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做事情也应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懈的行动,必能有所成。万事起于忽微,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人生如登山,攀登就好,每攀登一次就会有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滋味。登山如同酿造醇香的杜康酒,不经三番五次的发酵、蒸馏、提纯、窖藏,就没有酣绵可口的滋味。汝阳县地名办公室褚建明
做事情也应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懈的行动,必能有所成。 可能是那个年代为避讳皇帝是龙,改的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