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zhe 发表于 2023-4-21 08:53

因做支前鞋而闻名的高庄村

因做支前鞋而闻名的高庄村

高庄村位于霍阳河东岸,是汝阳县小店镇东南部一个美丽的小乡村。在革命战争年代,高庄村有一位老鞋匠段昇和,出身苦寒。但他为解放军战士做的布鞋结实耐磨,轻巧舒适,最适合行军作战。受到了九纵司令员秦基伟的赞扬后,高庄村也因做支前鞋、拥军鞋而闻名。
1947年9月,解放军九纵二十七旅奉命解放伊阳(今汝阳),后勤部被服厂驻伊阳县二郎庙,并派出部队干部在二郎、七贤、关帝、黄屯、高庄、板棚、刘店一带发动群众,建立了刘店区农会和民主区公所。高庄穷人从此翻身解放,在部队干部帮助下建立了高庄村农会和妇女会,张其盛任农会主席、赵兰英任妇女主任。一天,农会召开群众土改分田大会,说魏县长要来讲话。在开会之前,大家看到一个穿着核桃疙瘩大襟布衫和灰布裤子的人,牵着马来到会场,群众看穿戴就猜测说:可能是县长的马夫。大会开始了,才知道这马夫就是县长魏维良同志。在群众大会上,魏县长分析了解放战争的形势,他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九纵司令部就在附近的官庄,帮助老百姓废除土地剥削制度,使广大穷苦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成为现实。并且动员群众参军参战踊跃支前,集中人力、物力,支援部队的需要,为推进豫西解放的全面胜利贡献一份力量。
高庄村农会和妇女会积极响应魏县长支援前线的号召,组织群众为解放军后勤部被服厂加工军鞋。为了完成做军鞋任务,妇女主任赵兰英和全村姐妹彻夜不眠,纺线,合线,纳底子,上鞋邦。做军鞋最辛苦的就是纳鞋底,需要好几层袼背摞在一起,再用棉绳一针一针勒紧纳平。时间久了大多数妇女手都肿了,手指都勒破了,虽然她们把手裹上布继续干,但很难在短时间完成任务。这时农会主任张其盛忽然想在村中曾在外地做布鞋的老鞋匠鞋段昇和老汉。段昇和老鞋匠有祖传手艺远近闻名,他做的鞋不分左右圆口布鞋,黑面白底,号称千层底,结实耐磨,轻巧舒适。能让段昇和老鞋匠出山做军鞋,一定能完成任务。张主任找到段昇和老鞋匠说明情况。老鞋匠说村里的事情自然就是俺段昇和的事情,何况是支援前线为部队做鞋,这任务俺承担。老鞋匠为不耽搁活儿,除白天外,晚上也点灯熬夜,细针密线做军鞋。他说结实耐磨的军鞋,一只鞋底一定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线、走线、拉紧。高庄妇女们和老鞋匠一起白天干,夜晚在油灯下加班干,不仅完成了魏县长下达的“任务鞋”还做了许多“慰问鞋”。
1947年11月底,九纵司令员秦基伟在临汝县官庄接见了县长魏维良,部队有300多名伤病员要交给伊阳县安置养伤。秦司令交待完任务后说:“ 魏县长上次你们给部队加工的布鞋,有一批结实耐磨,轻巧舒适,最适合行军作战,是那个村做的?”魏县长说:“是刘店区高庄村一个老鞋匠做的。”“原来是这样。魏县长你回去后要表扬高庄村,奖励那位师傅,推广做鞋技术,为部队多做结实耐磨的鞋。”司令员秦基伟嘱托说。魏县长回来后,在全县会议上表彰了高庄村和段昇和老鞋匠。不少村还到高庄学习做鞋经验,一时间传出了:“高庄家家纺车响,农会妇女做鞋忙。针儿密来棉线长,战士穿上打胜仗。”的顺口溜。
在解放战争年代,高庄村群众在村农会和妇女会的积极宣传动员下,节衣缩食,出人出钱出物,为部队做军鞋800余双,平均每户做军鞋10双,以做军鞋支援前线名扬全县,为夺取豫西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庄村,以传统布鞋制作技艺,结合“一村一品”项目,成立了高老庄布鞋园,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霍阳河畔“双拥支前广场”那浓厚红色文化氛围,彰显红色主题文化村的自然风貌。高庄村当年做军鞋支前的革命优良传统,在布鞋制作中,以红色符号代代相传。

汝阳县民政局 褚建明

liuxinan 发表于 2023-4-23 06:19

{:smile:}{:smile:}{:smil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因做支前鞋而闻名的高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