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之思
暮春之思 到洛浦公园晨练,看到牡丹花已经开始凋零,海棠花花落满地,不禁感叹春天即将走完,回想初春的惊叹,仲春的繁花,从嫩芽初出到枝叶繁茂,从含苞待放到姹紫嫣红,生命在时序中不停的蜕变,“落花不是无情物”,是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提起暮春,人们难免会与“伤春”联系在一起,叹人生短暂,岁月如梭;叹乱红飞渡,烟雨锁情......这是暮春给予人们最为普遍的认知。唐朝武元衡《春暮寄杜嘉兴昆弟》写到:“柳色千家与万家,轻风细雨落残花。数枝琼玉无由见,空掩柴扉度岁华”。宋朝寇准《踏莎行.春暮》“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面对繁花落尽的暮春,诗人们把他们的伤感诉诸于笔端。暮春最伤感的要数红缕梦里林黛玉了,暮春三月,林黛玉酥肩荷锄,玉手把扫,到树下葬花,林黛玉葬花是因为怜花惜花,她怕落花流进污水被糟蹋,或者被人无情践踏,其实是用花来比喻她自己的处境,怜花实际上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的样子,体弱多病的她,担心自己的生命哪一天就会象眼前的花一样凋落,所以面对落花,林黛玉最为伤感。 但暮春作为春的延续,她同样把春天的美好带给人间,花落果现,如果把一年四季比喻为人的一生,那么暮春就是人生的少年期,青春靓丽,活力四射,她褪去了初春的羞涩,经过仲春的积淀,有了少年灵动的美好,朝气蓬勃的心态。暮春的大地到处绿意盎然、青笼苍翠、蓬勃繁盛,给人以更大的希望。 暮春的洛阳,牡丹文化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在洛邑古城、十字街上、天堂明堂景区、龙门石窟景点,身着各色汉服的年轻人阳光自信,她们赏洛阳牡丹,品河洛文化,沉浸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暮春的洛阳成了汉服的海洋,成了中华文化自信的高地。 走在暮春的大地上,我在思考,花的凋零,带给我们的不是伤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的逝去,落花成泥,是为夏的收获,秋的硕果做的充分的准备,没有落花的暮春,就没有硕果累累的夏收秋实。 宋朝黄庚的《暮春》“柳老黄鹂迁别树,花残粉蝶绕空林。道人不管春光去,看了红芳有绿阴”。暮春三月,虽然花已飘零,但绿荫延续。“红英落尽青梅小”,暮春的落红是为了生命的延续,她虽牺牲自己,但孕育了新的生机。 于我而言,暮春不是伤感的代名词,而是牺牲精神的再现,喜欢这种精神。洛阳成了汉服的海洋,成了中华文化自信的高地。{:victory:} 海汉 发表于 2023-4-14 19:43
洛阳成了汉服的海洋,成了中华文化自信的高地。
感谢老师留言 佳作欣赏{:smile:}{:smile:}{:smile:} liuxinan 发表于 2023-4-17 06:21
佳作欣赏
感谢刘老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