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头”事儿 作者 赵灵杰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头”事儿 作者 赵灵杰 小时候在农村,把理发叫剃头。奶奶常说“光光头,打一百,不生虼蚤不生虱。” 那时,人人都是短头发,若一个男孩子,头发长了不理,大家会喊他“大姑娘”,或者说他变成“女的”了。那是让人最怕听到,也是叫人羞臊到脖子都红了的事情。 记忆中,负责全村剃头,叫“包庄儿”。当时,理发师只给男的理发,女孩子的头发,是在家里剪的。 村干部按照各家理发人数,一年夏秋两季收粮食。收好粮食,交给师傅,算作报酬。 乡下人朴实,深知人家大老远走村串户,辛苦为大家剃头。家家都会拿出上好的粮食,集体收好后,派人送到他家里。 父亲是个实在人,村干部派他的次数最多,他也十分愿意跑腿儿。每次送完粮食回来,他常说,“咱们村收粮快,质量也高,这‘头’等大事,就得做好”。 父亲每次送粮,既表达乡里乡亲对手艺人的尊重,也兑现了一份承诺,还为自己能给村里办点事儿而开心。 母亲每次剪头发,她带上家里的剪刀,让邻居一位嫂子帮忙。母亲天天地里家里的忙,也过不上梳理头发,每次都剪成“剪发头”。记得母亲齐耳的短发,既符合她简单利索的个性,又打理起来方便省时。 当时, 在村里有一个规矩,孩子们下学来,全是排好队,依次等待,站着理发。大人们这时不来,是怕让孩子们等久了,耽搁他们上学。 记忆里,父亲总是剃成光头,是用剃头刀刮的那种。那时,孩子们理的光头,是不用水洗,直接用推子推一遍就好了。而父亲的光头,因为要用剃头刀,要先用热水把头发洗了。然后看着父亲,闭着眼睛,坐在椅子上,洗头完,理发师拿着剃头刀在一块特制的刀布上熟练地打磨,之后一刀刮掉一片头发,一会儿功夫,剃成了光头。 这时候,看着父亲,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那时我心里不时在想,自己赶快长大,也学父亲,剃个光头,自己也会有一个新形象吧。 看现在城里年轻的理发师,几乎都不用剃头刀了,他们多是使用电推子和剪刀理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这项技术。如今走村串巷的理发师已经很少了,镇上、城里的理发店也慢慢多了起来,它们不仅装修的排场、方便,还起了时尚好听的名字,“剃头”这个词儿也慢慢少有人用了。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对美的需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男女一同到理发店理发也早成了普遍现象,随之而来的美发、染发、发型设计等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也进入这个行业,为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提供各种特色服务。 时代的飞速发展,带给所有人前所未有的新追求和新审美,但小时候老家人不仅仅表现在剃头方面的简单、朴实的生活习惯一直影响着我,待人处事时的真诚、善良的品德,永远留存在我的心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