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查看: 58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投稿区] 《梨园声声入梦来》新安徐志锋

[复制链接]

306

主题

725

帖子

0

精华

铜牌会员(lv10)

Rank: 12Rank: 12

积分
49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9-21 1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河南洛阳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夕阳西下,夜幕前临。白天的暑热渐渐退去正是纳凉的好时光。我走出家门,沿着长江大道向东悠闲地散步,大老远就就被一曲豫剧《五世请缨》选段所吸引起初还以为声音来自哪位散步老人所带的听戏机,待绕过一排停泊的卡车,才发现原来来自街心的一处百姓剧场。此时此刻,剧场四围已坐满了前来围观的群众,只能看见半个演唱者的头。演唱者是一位年过花甲的女士,站姿挺拔,声音抑扬顿挫,情感饱满,极具张力,直唱得人热血沸腾连声叫好。
    我以为是县文广局举办的“送戏下乡”活动,一打听,才知道,这是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已经在这里进行了数年之久。他们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个个演唱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乐队更是配合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他们高超的表演,不断吸引了散步的路人驻足观看,不时引来了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看着熟悉的场景,我的思绪又回了如梦如幻的童年时代……
    从我牙牙学语时起,就开始跟着大人们接触戏剧。那时候,几乎每年都要有外地的戏班子到村里演出,加上队里的大喇叭里也经常插播一些戏剧选段,耳濡目染,不知不觉间便喜欢上了听戏。听得最多的剧种就是豫剧和曲剧偶尔也有越调。豫剧最爱听常香玉老师《花木兰》选段,她的唱腔慷慨高昂,令人激情奔放心潮澎湃。曲剧听最喜欢海连池老师的《卷席筒》,他的唱腔字正腔圆、情真意切、豪放大气、朴实无华。越调听既喜欢申凤梅老师的《诸葛亮吊孝》,又爱听毛爱莲老师的《火焚绣楼》。申凤梅老师的唱腔质朴豪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毛爱莲老师的唱腔音色柔美,细腻委婉悦耳动听风格独特
    那时候,年轻人结婚流行三大件——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当时哥哥的收音机可是邻居几家人的宝贵疙瘩,每天还没到时间点上,总有手快的孩子已经打开收音机拧到固定的频段上。这时候,兲也黑的差不多了,出外劳作的大人们也大都回来大家围坐在前黑桃树下,一边摇着蒲扇纳凉,一边期待着戏剧节目的到来。从收音机里传来报幕的声音开始,大家便立马安静了下来,屏气凝息,生怕错过每一句唱词的每一个字。不出家门能听到这喜爱的节目,对于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艺术盛宴节目播完,早已经月上柳梢,直到肚子“咕咕”地叫了几声,才有人想起只顾着听戏晚饭还没顾上吃,这拍拍屁股上的灰尘,恋恋不舍地各回各家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的春风,一夜之间乡村剧团在农村遍地开花,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的乡村剧团。就我们家乡而言,我们村创建的是豫剧团,临近的小沟村创建的是越调剧团。
    虽然那个年代戏子的地位并不高,但因为生活单调,村戏无疑给人们枯燥的生活注入了一味兴奋剂。
那时候,人们对村戏有着超乎想象的狂热。哪个村子里要唱戏了,老早就成了十里八乡议论的焦点,人们眼里充满着期待,连干起农活来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看戏倒在其次,其实很多戏大家早都耳熟能详了,甚至都能一字不落地哼出来,可大家就是喜欢这种仪式般的聚会和热闹。
    为了不影响农忙,演出一般都在晚上进行。演出当晚,人们早早来到台前。
    老人们大都自带凳子占据着最佳位置;年轻力壮的则就地取材,要么摞起几块砖石,要么挪动碾麦的石磙,选择的一定也是视角不错的地方;年轻男女选择的大多是光线昏暗的树荫下或者角落里,因为这样异性间偶尔搭腔说话,甚至走出去谈一阵子恋爱,也不会被人发现,免得被人嚼舌根子;孩子们最随意,有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的,有在场外追逐嬉闹的,有攀上树杈“猴子望月”的,有爬上草垛四仰八叉的,更有随着演出的父母一脸骄傲地坐在台子一隅的……
    锣鼓是戏的开场白,一声锣响过后整个山村就立刻沸腾了,少数几个晚归者此时也顾不上吃口饭,就顺手捡起一块蒸红薯或者半块窝窝头拼命往戏场处赶。
    报幕完毕,随着大幕徐徐拉开,一位扮相俊美的女花旦迈着小碎步款款而来,待来到太子中央,一个精彩亮相,便赢得了台下的一阵喝彩声。接下来,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唱念打,如行云流水般运用自如。台上演得热火朝天,台下听得掌声不断。
    曲终人散,山村又恢复了本来的宁静,偶尔几声低沉的台词,那是人们熟睡中的梦呓。
    若是请的外村戏班子,村民们都以能招待到演员为荣。演员们一到家,瓜子、糖果立马端上桌来,若是赶上季节,柿饼、瓜果一应俱全。在那个物资相对贫乏的年代,朴实厚道的村民们甚至会拿出省吃俭用留作过年的鸡、鸭和猪肉招待客人。山里人淳朴,为了戏剧这不能割舍的情结,他们愿意倾其所有。
    后来,家家有了电视机和VCD唱片机,人们在家里就可以看到自己喜爱的折子戏,戏班子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每年举办的《梨园春》擂台赛更是把河南传统戏推向了高潮。从戏剧名家到平头百姓,从耄耋老者到黄口稚子,一折折河南戏剧都被这些特邀嘉宾和参赛选手演绎得生动传神,精妙绝伦,让家乡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
    再后来,在一些农村的红白宴会上,隔山差五会看到有跑场子的业余戏剧表演,但都过于零碎,总让人感觉有些单调、变味,意犹未尽,满怀的失落感。直到近几年广场群众文化的复兴,才让戏剧再次复出,真正走近群众,走进民间,也算略略慰藉人们久久难以割舍的戏剧情结
    “咣——咣——咣——,锣声又起,一轮明月下好戏才刚刚开始。
, t1 q2 s2 A# C0 d) O8 R  n/ v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