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查看: 8166|回复: 2

[原创] 认识管仲(二)

[复制链接]

81

主题

270

帖子

0

精华

社区达人(lv8)

Rank: 10Rank: 10

积分
3006
发表于 2022-7-3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河南洛阳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认识管仲(二)
         管仲是历史上最大的蛀虫,巨贪和珅也难望其项背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注13”“分财利多自与”而不“为贪”实为欲盖弥彰的自欺欺人之谈。纵观管仲一生,我们应该明白,其与鲍叔做生意时既然家境尚“困”,恐怕是俩肩膀头儿抬一張嘴不出本钱只兑个人。赔钱与己无干、毫无损失,盈利参与分红而且还“多自与”,如此贪婪竟大言不惭地说鲍叔“知我贫也”。其时管仲没有鲍叔的钱多会是实情。但是既然分红了,家里总不至于揭开锅没啥下,其竟然还要“多自与”,除了显示其“贪”外很难做出合理解释。“多自与”还展现了更深层次的意思:不是合理的利益分配,不是鲍叔大度的礼让,而是管仲不顾羞耻、明目张胆地巧取豪夺。这些还都是字里行间、明面上所表达的意思。而从管仲发迹之后纸醉金迷的生活来看,很难不让人怀疑管仲青少年时期就是一个混混、无赖,是拿着“多自与”的钱去无度的挥霍。
“贪”和“腐”是孪生弟兄、密不可分。一定的环境、适宜的土壤具备了,不腐是不可能的。“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注14”如果说管仲跟鲍叔牙经商时“分财利多自与”还不足以显示管仲的“贪”,那么在齐国称霸之后“管仲富拟于公室,注15”“有三归、反坫,注16”“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则将如何解释?可以说从其一出场直到生命的最后,自始至终,贪、腐是一条主线,隐藏在这条主线背后的根源,也就是其终极目标醉生梦死。为此,管仲不仅“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官事不摄”,更明目张胆地叫板、挑战国君齐桓公“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如此大逆不道、犯忌讳的事竟敢公然付诸行动,只差没有废掉齐桓公小白取而代之了。历史上的权臣、巨贪并不鲜见。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肆无忌惮地公开效仿国君、甚或凌驾于国君之上,恐怕只有管仲一人。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官事不摄,”“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的描述,不得不使人产生一种疑问:即使管仲功劳再大,他是否可以或者说应该和国君齐桓公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呢?这些做法符不符合当时社会的礼制?须知管仲正是在“(周)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时,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后“受下卿之礼而还”这一举动蒙蔽了世人的眼睛、给自己罩上了一层华丽的光环,得到了君子们的认可、赞扬,“管氏之世祀也宜哉!”两相对照岂非判若两人。实际上“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则是为了在更高的层面为自己博取一定的声誉、为自己拉一块遮羞布而已,是既要当婊子、还想立牌坊的腌臜内心的表露。
太史公司马迁把管仲和晏婴合传的真实目的我们不好妄自揣度。但是把管仲和晏婴两人放在一起立传,作为正面典型进行刻画、褒扬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而实际上两人除了在对国家的稳定、发展、强盛、壮大都有着巨大的贡献外,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被誉为一代名相的晏婴“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注17”简短的几句话就够了。一个节衣缩食、一心为国,一个腐化堕落、醉生梦死。泾清渭浊,够鲜明的了。
还有一个人,而且是“每自比于管仲”的人,两个人同样也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和晏婴都是一代名相,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在某种程度上诸葛亮甚至被人们奉为神明。他的《出师表》感动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但他仍率先垂范、生活节俭:“‘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注25”诸葛亮自比于管仲的是其政治、军事才能,在德行、生活诸方面,两人有着天渊之别,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管子·立政·服制》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数,······虽有贤身贵体,毋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资,毋其禄,不敢用其财。”“贵而不过度,则臣道也。注19”。晏婴、诸葛亮功高盖世,却始终节衣缩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克守臣道,堪称楷模。而管仲“树塞门”、“有反坫。”很明显“贵”而过了“度”。也就是说他失了臣道,不仅不配贤臣良相这一称号,恰恰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其腐化堕落、贪得无厌的腌臜灵魂。想通过鲍叔的口“不以我为贪”来自我标榜,实在难以自圆其说。尽管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但比的仅限于政治和军事才能,并不涉及道德品质。《管子·立政》中说“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晏婴、诸葛亮正是凭着“德义”卓著而享誉朝野、名垂青史。晏婴、诸葛亮两人与管仲的根本区别也正在“德义”这一点上。“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注20”孔子何以对不可一世的管仲“小之”,并且鄙视“管仲之器小哉!”孔子对管仲的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应该是基于“德义”这一点。
“三战三走”的军事统帅  
三仕三见逐于君”的贤相
有熟读兵书、深谙韬略、指挥若定的军事统帅,有和战士们亲如兄弟、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的军事统帅,也有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军事统帅。还有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军事统帅。这些人有的彪炳千秋、名垂青史,有的结局悲惨、令人扼腕。“三战三走”的怕死鬼逃兵,竟然“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注21”的统帅,除管仲之外实在难有其匹。可谓绝无仅有。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在战场上“三战三走”属于什么性质,该得到一个什么结果,古往今来的军法可能对其有不同的裁决,但也仅仅是大同小异而已,不会有好果子吃是不容置疑的。如果因为“有老母”就可以在战场上“三战三走”,那还能称得起为一支军队吗?连“乌合之众”都称不起,“乌合之众”是说部队战斗力差或者是战斗力低下。须知文言的“走”是“跑”之意,部队中家“有老母”的人多了,如果都像管仲那样“三战三走”也就是说逢战就逃跑。把这样的一群人称作军队岂非天大的笑话?鲍叔牙曾称赞管仲“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诚然,齐桓公时期的齐国能成为五霸之首,管仲功不可没,遗憾的是管子的兵法里没能说明:许许多多“有老母”的士兵是否也可以“三战三走”、管仲是如何指挥家“有老母”的“三战三走”的军队而且使其“皆加勇”的。毋庸置疑“三战三走”按军法应该属于大罪。“······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注22”奇怪的是,“······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的统帅不光“有也”,却还治民成效卓著。这样的统帅有史以来管仲一人而已。这样的叙述岂非天方夜谭?
前面说过。“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孔子何以竟对一代“贤臣”管仲“小之”,并且鄙视其“管仲之器小哉!”孔子对管仲的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应该是基于在管仲的一生中难以看到其有一丝一毫的“德义”所在。他牙清口白地高唱着“全生之説胜则廉耻不立”注23,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是自己却“三战三走”。罪不容诛的逃兵,变成了大孝子的楷模,
“蒸其首子而献之公”的易牙,“自刑而为公治内”的竖刁。“齐卫之间,不容数日之行”却“十五年不归视其亲”的公子开方,哪一个不是十恶不赦、罪不容诛的大奸大恶之人。不要忘记这伙罪大恶极之人的首领管仲为了博得一个大孝之人的美名、以“我有老母”的荒谬借口、不惜被杀头、而“三战三走”,与易牙、竖刁、公子开方成为一丘之貉。再深入一步看,而且他还是这个团伙的首领、保护伞。在管仲的卵翼之下这些人渣飞黄腾达、横行无忌。“夫臣人者,受君高爵重禄,治大官。倍其官,遗其事,穆君之色,从其欲,阿而胜之,此臣人之大罪也”。这一段话,恰恰是对管仲、易牙、竖刁、公子开方之徒的真实写照。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注24”这几句话直白,没有遮遮掩掩,好理解。其实无需以鲍叔牙做挡箭牌。“节”与“功名”本来就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不同概念。“公子纠败,召忽死之”,管仲虽一时“幽囚受辱”但心中踏实、有数,鲍叔被攥在自己手中,必然为其所用,果不其然鲍叔的说辞“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注25”左右着小白。 于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注26”
“召忽自杀,管仲请囚。注27” 经过鲍叔牙的极力运作斡旋,管仲因祸得福、位极人臣。不仅不以自己朝秦暮楚的叛徒行径为可耻,还大言不惭地视其为“小节”。这一举动何止是轻飘飘的“无耻”?简直“无耻”到了极点、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召忽自杀,管仲请囚”的“请囚”彻底暴露了管仲狼子野心般的阴险、丑恶嘴脸。管仲自己也承认“全生之説胜则廉耻不立”。“廉耻不立”的管仲也曾奢谈“有道之臣:······临难据事,虽死不悔。”在自己“临难据事”之时,“死”这样的“难”却成了“小节”,实在可以说是滑天下之大稽。成了“为臣不臣”的典型。
“召忽自杀,管仲请囚”。一个“请”字,还包含了复杂、深刻的含义。乍一看,太子也就是未来的国君公子纠死后,作为师傅之一的召忽以死相殉,同样作为师父的管仲故作姿态,装作大义凛然、慷慨激昂的样子而“请囚”。似乎要去找小白、鲍叔牙或理论或拼命,总之表现得比召忽英勇、壮烈得多。不过,因为“我有老母”而“三战三走”的事例告诉人们,这只是一种假象。管仲心里如镜子一样明白,有鲍叔牙在,这样的变故,将使他因祸得福。因为当时在齐桓公面前鲍叔牙还是唯一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果不其然,鲍叔牙的说辞“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立竿见影:“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所谓的“贤相”,这出“戏”演得也够可以啦。
“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纵观管仲的所作所为,“德义”于管仲而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将这样寡廉鲜耻“为臣不臣”之人“加于尊位”,国将不国是必然的。假设管仲之后,齐桓公任用“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的鲍叔牙为相,而且能信任有加、言听计从,易牙、竖刁、公子开方等焉能为害齐国?齐国的历史必将改写。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注28”管仲何以“三仕三见逐于君”,其真实原因管仲自己没有表白。但是多次出仕多次被其君驱逐,不是因其“不肖”而是“不遭时”的说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纵观管仲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标标准准的投机商兼野心家。从他“遭时”遇到齐桓公小白直至生命的最后,齐桓公成了傀儡,他成为了事实上的齐国国君。这一切都说明管仲之前“三仕三见逐于君”的那些君主们是真正的伯乐,慧眼识人,洞悉管仲的内心,唯恐大权旁落,避之犹恐不及、“见逐”他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样的人操控大权之后,表象上轰轰烈烈、风光无限。其背后隐忧和后患将是无穷的。齐桓公惨烈的悲剧下场是历史的必然。由此人们也可以从中看清楚一点:“见逐”管仲的那些国君们虽然没有成为霸主,风光一时,但是国家机器尚可运转、自己的国君地位相对稳固,百姓也免遭战乱之苦;管仲“遭时”后,齐桓公任由管仲摆布,博得了霸主的虚名,其下场不能不令人胆寒。如果齐桓公地下有知,恐怕他宁可不做霸主,也不会任用管仲的。

  f5 x) y0 u6 b( O' X

62

主题

1682

帖子

0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1401
发表于 2022-7-14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南郑州
本人很少读书。对管仲的历史评价,没有资格谈论。但喜欢有新见解的文字。点赞了!

81

主题

270

帖子

0

精华

社区达人(lv8)

Rank: 10Rank: 10

积分
3006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南洛阳
gaotaishan1944 发表于 2022-7-14 17:33
; Z7 g& k% z4 i& X5 y0 P- p本人很少读书。对管仲的历史评价,没有资格谈论。但喜欢有新见解的文字。点赞了!

8 `; H3 Y( d& y$ y$ M; L) pGaotaishan网友,过奖啦。赋闲在家,随便看一些东西,免不了产生一些想法。写出来也是一种排遣时间的方法,自得其乐。历史上真实的人物究竟什么样,不得而知。作为当今时代的我们,只能从片言只语的史料中略知一二,兴许还是谬见。故此竭诚欢迎批评指正。看开啦,也是乐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