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26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5 M4 A, E6 X- L) B# G( x 六、大东关的老槐树
% R, P" | t7 ~+ u/ l9 }) i9 S! X3 |4 y
( O7 G# ?* s# ]7 t* e/ |
9 { p5 N+ n9 ] 老洛阳城有“四关”,即:东关、西关、南关和北关,这四关为旧时出入洛阳城的主要关口。而过东关必经东关大街, 东关大街成为由东或北进出洛阳城的要道。 隋唐时期的洛阳曾经出现几大市场,其中东关一带即为著名的国际市场,那时中外商贾云集,阿拉伯商人的骆驼队来往频繁,后人曾经铸铜骆驼见证商流盛况。这一带被称为“铜驼里坊”区,或称“铜驼陌”。铜驼陌西傍瀍河,桃李成行,鸟鸣翠柳,燕剪碧波,可谓”洛阳春水扬春风,铜驼陌上桃花红。“ 因人口稠密,当落日余晖时,炊烟缭绕,暮云与炊烟交织而形成的景致,犹如即将下雨的样子,烟云万象,景色壮观,”铜驼暮雨“由此而来,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许因东关一带人文气息、商业流通与自然景观俱佳,洛阳城的东大门被后人誉为”大东关“。7 m9 \# S5 N$ L, L( j
历史上,东关大街附近有诸多寺、亭、祠、庙、阁、楼、庵、碑等历史遗迹,如,迎恩寺、洛神庙、泰山庙、文庙、三贤祠、贾谊祠、千祥庵、存古阁、魁星楼、孔子入周问礼乐碑 、广济桥(东关大石桥)等十余处,离东关大街最远的古迹也仅有一里多地,可见东关地域的历史文化盛况。遗憾的是,这些历史遗迹除了孔子入周问礼乐碑与广济桥尚存外,均已消失。古迹灭失,老房屋坍塌,经历或了解过去的老人屈指可数, 东关大街的百岁老树成为此地域历史”见证人“ 。
2 r% c+ k# M3 P2 h' S 在东关大街东头,生长着两棵老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两颗老槐树南北相距百余米。位居东关街与下园街交叉口的老树,据说有300多年树龄,另一棵在下园西街口,树龄有500年以上。东关街北的原瀍河招待所院内,也有一棵老槐树,树龄在百岁以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棵老槐树成为院子里唯一能为居民遮阴凉的树木。
2 ~0 {, L2 X5 ^! E, W 想再往远处說说东关老槐树下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说得清。一位老同事家住东关街,他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据他回忆,解放军攻打洛阳后,从东关大街撤离洛阳城,他随父亲在老槐树下摆茶水迎送解放军,“印象里军人纪律严明,队伍威武整齐,许多官兵面对百姓慰问品,只是摆手致谢,也有的解放军急急火火喝口水,又匆匆赶路。”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先前少有风扇,更无空调,夏天天热时,人们喜欢拿把芭蕉扇,搬个凳子树下乘凉。“从记事时,印象东关大街树就不多,到了夏天,东关老槐树可吸引人,乘凉聊天的人不断,来了走,走了又来,俺们小孩子也围着大人凑热闹。” 老同事回忆童年槐树下的旧事,好像昨天才发生似的。 - S) Y% [4 ^. w e& ^& j
仰望老槐树,我想起小时候粮食不够吃,上树够槐叶、摘槐花充饥,老人们说槐豆还可以入药,遇急能救命。如果再往远里想,眼前的数百年老槐树,能为多少代人遮荫,经历多少个饥荒,救过多少人的命?谁能说得清楚呢。
8 D# f0 d; ~& Z' H, f* L1 e$ k/ L) i! Q
* z1 n( N# E" P$ x
5 [) j0 r: b( a" s0 g, B
% D/ J5 Y+ G/ X* ?5 J- ]8 |0 b0 Y; F2 g+ I
7 _6 W1 Y2 n& e1 r) e* R3 j) p% G
]9 l) p7 {* k6 e9 _; h: [
) ]! }8 V5 H4 G, a- S
5 F' a# E, V* E7 ?1 C$ B, [ 5 W' {8 e$ o" W; T
K9 F8 b J0 O6 o- n
5 a! P% Y4 v6 j%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