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查看: 52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妈妈的年味儿

[复制链接]

270

主题

7918

帖子

9

精华

贵宾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266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24 10: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河南洛阳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U2 ~0 x) l# e0 ]' g, A      妈妈的年味儿是跌进腊月的第一个节日——吃“腊八粥”开始的。腊八的这一天早上,妈妈一边熬着腊八粥,一边给我们姐妹几个梳洗打扮,嘴里还念叨着:过过腊八儿一天长(chang)一插杵(门闩),白天慢慢长了,夜晚慢慢短了……(后来长大了在想,各家的门大小不一,门闩粗细有别,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以哪个为标准呢?)当时家里没有钟表,可老一辈人甚至上一辈,上上一辈……追溯到远古时代,老祖宗们都是把时间拿捏的很准。1 S5 g2 B: U! }* K
      七十年代的北方,大米很少,又因为贫穷,平时吃不上,腊八这一天,妈妈偶尔会在哪一年经济宽裕的情况下,会用大米给我们做一顿白米饭,让家人都在这一天吃一顿珍贵的米饭,也算是对劳作了一年的全家人的奖励吧,大多数的时候,腊八粥会是北方常见小米加上各种豆子熬的八宝粥。
0 r  O  H: A) F7 [9 L' c; n      后来查询相关资料,对腊八节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G& v$ X7 Q- A! G3 U; u
      妈妈出生在一个非常注重传统礼仪的朱氏家庭。记得我小时候,每到传统节日,贫穷的妈妈总要尽量按照外爷外婆教给她的传统礼仪,庄严而谨慎的对待节日,尤其过年,好多礼仪妈妈坚守了几十年一直不变。姐姐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因为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又因为是女孩子,所以总是在传统节日里给妈妈帮忙,因此就记住了一些礼仪。
3 B5 x8 y+ @* a& H7 O! @  D      腊月的第二个节日是二十三的祭灶君,妈妈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夜是灶王爷上天庭汇报一年的工作情况和自己所管的家庭成员遵守天庭条令的情况。这一天或提前几天,妈妈总会想方设法跑到街头买“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妈妈说灶糖是甜的,又特别粘,能粘住灶王爷的嘴,免得上天瞎汇报。二十三晚上,妈妈给灶王爷烙烧饼,烧三炷香,献一盘灶糖,边磕头边祈祷:“灶王爷,灶王奶奶,今天你们吃饱了喝好了,我们送你上天庭,你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上天言好事,下地报平安”。妈妈说,家家户户的灶王爷在腊月二十三日要上天庭给玉帝汇报工作,只有隆重祭祀,灶王爷才会最大限度的从天庭给自己所主的家庭争取福报。1 u" }. w7 g( Y( L1 }; R
      “二十四儿,扫房子儿”,念叨着节日的喜谚,妈妈开始打扫屋里屋外,门前门后。衣被用具等都要洗干净,晒得软和和的。把墙角房顶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扫的干干净净。这一天,帮助打扫卫生的我们,总能找到丢失好久的玩具,总能看到父母珍藏的宝贝,总能发现藏在墙角的虫子,尽管被积攒了一年的尘土呛得咳嗽流泪,但劳累之后的意外收获总能给我带来别样的心情。! s, Y" w. e8 X7 f3 l: O
      其实从扫了房子以后,妈妈一直不闲着了,把家里用久了东西更新一下。记忆最深的就是一年下来,屋顶棚上的老鼠把棚顶咬的烂了好几处,要爸爸在外面搜寻一些新的报纸,把家里屋顶糊棚的报纸换一遍。以至于到现在,我深刻的记得小时候认识的好多字都是躺在床上看着顶棚上的报纸,爸爸教我认识的,这是我儿时最美的记忆之一。% C' |$ |2 h$ x, m! Z5 G
      “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日开始,年的序幕真正拉开了,妈妈忙碌着开始蒸馒头,蒸花卷,炸丸子,炸麻糖……妈妈蒸馒头时,我有时候会帮她烧柴火,拉风箱。但大多数时候,我是围在妈妈身边吃美食的,妈妈每做出一样新的花样,就会让爸爸装在盘子里给我们尝鲜。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迷糊着眼睛,看着妈妈还在忙碌着,这时候闻着麻糖的香味,听妈妈说着今年做的哪一样东西最好,那一样东西最香,然后进入甜甜的梦乡。
0 H: e9 [7 B4 H4 |9 k) J      从二十四日忙碌到三十日,上午爷爷把早早写好的春联拿出来,妈妈打好浆糊,爸爸把每一处该贴的春联放好,教我识别上下联,因此小时候每年念春联也认识了好多字,内容大多是七个字的,无外乎都是些讨彩头的吉祥语,例如:富贵双全人如意;财喜两旺家和睦等等!那时候贴对联,大门上要贴,屋门上要贴,粮仓上、瓦罐上,包括猪圈鸡窝都要贴,很讲究的,还记得猪圈上贴的是“五畜兴旺”这几个字。当时只管贴,对意义不管不顾也不操心,更不甚理解,其实都是小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腊月三十日往往寒风刺骨,沾了浆糊的手指头常常会冻得失去知觉,但甜甜的年味总是让人不知疲倦,不觉的寒冷。
( A2 ]8 V/ D( P. U! s% u      下午,最隆重的祭神仪式开始了,三十晚上的主食是饺子锅里下面条。妈妈说,她小时候外婆就是这样做的,这叫金疙瘩,银钱串,饺子代表金疙瘩,面条代表银钱串。寓意来年多收入,日子更好过,大人孩子都有的吃有的穿。然后妈妈会拌两个凉菜,炒两个热菜,(当然都是肉菜)妈妈做好菜,做好主食,摆放在院子正当间准备好的桌子上,妈妈准备好香炉,插上香,让爸爸把鞭炮准备好,妈妈开始祈祷:“敬拜天地全神,老辈祖宗,新年到了,心到神知,保佑全家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这样的祈祷完毕以后,爸爸放鞭炮,全家磕头完毕,先把饭盛给爷爷奶奶,然后才是我们开始吃年夜饭。* m/ S; N2 X/ h5 u8 E6 i
      吃罢年夜饭,妈妈收拾完毕,我们最最期待的时候来了,妈妈把一冬天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棉衣棉裤从箱子里拿出来时,我们姐妹几个都在床上跳起来了,然后妈妈又把新罩衣,新裤子都拿出来,一件一件套好,盖在两个被子中间,新袜子放在枕头边,新棉鞋穿好鞋绳摆在门口的箱子边,我躺在被窝里,手伸出来摸着新嘎嘎的棉衣和外套,呼吸着新衣服的棉花香味儿,那个美呀,梦里都会笑醒。小时候尽管贫穷,妈妈省吃俭用,又心灵手巧,所以每年大年初一出去,我们姐妹几个的衣服都是最漂亮的,不是这儿绣个小动物,就是那儿加个花边,所以,大年三十晚上的觉是最甜的,也是最期盼天明的一晚。妈妈会在我们都钻进被窝里以后说,明天初一,早上不要乱说话,打喷嚏也要捂住口鼻。后来才知道,是害怕小孩口无遮拦,说出不吉利的话儿,真真儿的仪式感十足啊!
& d9 y/ T; f1 l" I$ E* c0 J4 A       这时候的院子里,临时的供桌前方,爸爸把冬天里挖的树疙瘩用柏树枝和棉柴引着了,柏树枝毕毕剥剥燃烧的香味儿里,爷爷奶奶和爸爸他们围在火边谈着老话儿开始了熬年……遥远的,附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年三十的夜里,中国人的新年来到了!
) A. `  u0 Q& q3 I+ x& W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鸡叫头遍,天还不亮,父母就先后起床,妈妈烧香迎喜神,拜先人,给先人烧香,磕头时必须安安静静,恭恭敬敬,诚心诚意,妈妈往往安安静静一个人完成,爸爸则在妈妈磕头时就把鞭炮准备好,妈妈敬拜完,爸爸就点燃迎新的爆竹,从前院到后院的爆竹声里,我们是醒着的,但是严格遵从妈妈的教诲,坚决不出声,静静的看着窗户上一明一暗的爆竹光影,暖暖的被窝里姐妹几个的心也跟着红红的光兴奋起来。
) I- x$ P, S$ h        天大亮,妈妈也包好了赛元宝似的饺子,喜滋滋的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到院子里抱着家里的椿树说出妈妈教的话:“椿树椿树你姓王,你长高来我长长,你长高来做檩条,我长长来做栋梁”。初一早上吃饺子,可喜欢吃红薯的三妹初一早上是不吃饺子的,妈妈每年都给她另做一碗红薯饭。吃罢早饭给爷爷奶奶拜年鞠躬,爷爷会给每人准备一个红包,打开红纸包着的压岁钱,新年快乐的心情达到了顶峰。
3 L" o7 r  N6 B      吃完饭,走出门,先跟着父母去给族里的老辈人拜年,一路上遇见村里大人小孩,必须恭恭敬敬,真真诚诚的打招呼,问候新年好!给这家亲房里的所有长辈按顺序每人一次鞠躬拜年,边鞠躬边大声喊“给……拜年了”。五六个孩子拜完年,一起嘻嘻哈哈的接过红包,在主人热情的招呼声中笑着跑到另一户亲房家。! X" o( m6 \- x
       拜完年,大人们的年才开始了,忙了一年,在这一天可以舒心的敞开心扉了,男的女的有唠嗑的,唠唠这一年的收成和家庭,脸上透出的是对新年的期望。有打纸牌的,赢了的可以在这一天过瘾的吆喝一声了,输了的钻一下桌子心里也是美的。有荡秋千的,可以在今天荡的和秋千杆一样的高了,只为赢得大家的喝彩就满足了……
* C& C) q1 q8 x& ~$ j6 ^6 Y9 D       初二日要去外婆家家拜年,这是妈妈最高兴的日子,妈妈早早的起床,给外婆外爷准备好的精致面食再看一遍,和爸爸带着我们姊妹几个,心里充满对娘家的爱出发了。初三以后,七大姑,八大姨,各个亲戚尽量走访一遍。一般家庭过了初四亲戚都走完了,那时候经济匮乏,吃穿用度都紧张,走亲戚都是留下吃了饭再走,有些大家庭,老亲戚比较多,所以初七初八还在拜年,这时候家里准备的食品基本都吃完了,待客的主家捉襟见肘,就有了一句话:“门子串到初五六,既没豆腐又没肉”。
& a/ n$ n  O6 y7 i' \' d         初九前后,村子里就开始请有名的豫剧团来唱大戏,那时候没有电视,全村老少齐出动,唱戏一般是下午晚上各一场,喜欢看唱戏的,上午就搬好凳子占位置,喜欢热闹又听不懂戏的就戏台周边吃个小吃,看个杂耍。记得有一年大雪纷飞,台上的演员认真唱,台下露天的观众认真看,谁也没把下大雪当回事。觉得这才是享受浓浓的年味儿。9 g: j+ J( @8 ^0 D+ j$ M
       正月十七前后,秧歌卸架的时候,因为有文化做过老师,爸爸当时是村里科研站的负责人之一,领着一群知青踩的那个高跷真叫潇洒啊!紧密的锣鼓,各式的社火表演也看过了,年基本就过完了。" W0 F' L5 C5 M; ^/ Q2 C- `
        妈妈的年味是庄严的,妈妈的年味是勤劳的,妈妈的年味更是欢乐的。现在过年,物质越来越丰富,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年味儿了,我相信,妈妈的年味儿是每个孩子心里都挥不去的情结。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